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引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武山县坚持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增强党组织组织力的重要抓手,按照“连片示范、全域推进、规范管理、整体提升”工作思路,以“消薄、倍增、提质”为重点,连续三年部署开展“突破年”“提升年”“攻坚年”行动,积极探索新途径、新模式,持续用力抓规范、促提升,全县村集体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但在具体实践中发现,个别村集体经济项目在运行中存在经营管理不善、造血功能不强等突出问题,以龙台镇大庄村为例,我们采取实地走访、座谈交流、数据对比等方式,对村集体经济项目发展现状、运行模式、收益分配等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龙台镇大庄村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武山县龙台镇大庄村位于城沿公路沿线,距县城11公里,辖5个自然村,现有人口306户1442人,耕地面积3236亩、人均2.24亩。近年来,大庄村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成立武山县嘉田园实业有限责任公司,2021年利用中央三部委项目扶持资金50万元,建成集生产、加工、包装、销售为一体的食用油加工基地,注册“万丈坪”土榨食用油商标。同时,积极盘活闲置资源,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了集田园观光、农事体验、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农家乐,探索出了一条“党建引领、品牌培育、产业带动、多元融合”的发展路径,村集体经济村均收入从2021年的8.6万元提升到现在30万元以上。今年以来,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增加和乡村餐饮新业态带来的冲击,村集体农家乐经营陷入困境,月均收入为2000—3000元,半年收益仅为2万元。经镇党委和村党组织协商沟通,于9月将由村集体经营的农家乐,以每年7万元的租金出租给武山县食里香餐饮有限公司。外租后试运营一个多月以来,顾客络绎不绝,生意比较火爆。从接待数量来看,每日平均接待5-10桌,特别是遇周末和节假日,消费人数能达到15-20桌,按每桌均价200元计算,每月消费收入达到6万以上,农家乐由企业经营的效益与村集体经营相差比较悬殊。
二、项目外包前后存在较大反差的原因分析
(一)村级自主经营难的原因。一是村级力量不足。目前,大庄村干部共有4名,面对当前乡村振兴、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各项重点工作任务,村级力量对农家乐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明显不足,导致出现经营不善、效益不佳等突出问题。二是管理经验缺乏。“隔行如隔山”,由于村干部缺乏市场意识、管理经验,不会经营管理农家乐。同时,村级聘请的厨师、服务员以乡村妇女或公益性岗位员为主,导致消费者在菜品选择上比较单一,精细化服务程度不高,难以满足消费者就餐需求,消费体验感明显降低。三是宣传推广不够。村党组织对农家乐宣传推广力度不够,方式比较单一。自主经营以来,主要依托朋友推介、朋友圈宣传等方式招揽食客,缺乏稳定的消费群体和市场竞争力。
(二)项目外包后运营较好的原因分析。一是有较为完善的经营体制,食里香餐饮有限公司作为经营多年的餐饮公司,企业文化比较浓厚,行业经营理念更加先进,就餐体验更加舒适,服务水平更加细致,顾客满意度普遍较高。二是有较为稳定的消费者群体。该餐饮公司拥有1万多会员,使得农家乐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消费群体,尤其是大庄地域环境优美,更能吸引消费者就餐。在宣传上也比较新颖,有效的提升了知名度。三是有较为专业的运营团队。该公司通过整合人力资源,抽调专业厨师、服务员等保障人员进行经营,在有效降低运营成本的同时,更能满足多样化消费者的就餐需求。
三、当前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既要党组织引导各村因地制宜、拓宽路径,更需要以大量资金投入和专业型人才支撑。结合大庄村发展实际,分析当前集体经济发展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村干部发展思路不够清晰。个别村干部对发展集体经济思路不开阔,对村级产业发展缺乏长远规划。如大庄村党组织在发展集体经济过程中,对农家乐的定位不明晰,缺乏敢闯敢试的拼劲,对潜在的商机没有抓住,没有从联农带农、延伸链条的角度去管好用好农家乐。
二是村集体经济投入精力不足。客观来讲,村干部既要承担行政职能处理日常事务,又要承担经济组织职能发展集体经济。在精力上、时间上投入不足。为此,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粗放型的生产经营,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不高,市场竞争力弱,极易被市场淘汰。
三是对项目前景分析研判不够。在项目建设之初,个别村党组织对项目设计、市场前景、风险规避等分析研判不够,一定程度上存在立项不准、不符合实际现象。比如大庄村在发展农家乐时,没有充分考虑到自身精力投入、管理经验、客源流量等因素,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导致在运营中出现经营不善、资产闲置。
四是特色优势产业尚需培育形成。村集体经济特色农产品小、散、弱问题比较突出,集约化程度不高,发展链条单一,产业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不明显。比如大庄村从产业选择角度来看,食用油加工和依托区位优势发展农家乐的思路很清晰,但是从产业发展链条来看,销售环节明显存在短板,油品销售依赖于村书记个人关系网,市场化经营渠道没有打开。
五是乡村生产经营型人才较少。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化和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大量懂市场、有能力、擅经营的青年人才外出务工经商,加之吸引人才回乡措施较少,留不住人,导致一大批有文化、有能力的农村优秀青年外流。
四、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几点思考建议
为多途径多形式增加农村集体经济收入,走出一条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路子,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是完善相关制度,激发村干部干劲。建立完善激励机制,将集体经济发展成效与村干部绩效挂钩,按照当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收益部分的一定比例提取资金,作为集体经济组织管理人员工作激励奖金,充分调动干事创业积极性。建立容错纠错机制,鼓励村干部大胆试、大胆闯,对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客观条件不成熟等情况下,导致了探索性失误和无意性过失的,旗帜鲜明地支持发展、允许试错、宽容失败。严格执行财务制度,落实好年初计划、每月公示、绩效评估等制度,确保群众对集体经济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同时,县级层面要加强审计力度,确保村级财务的合法合规。
二是引入专业人才,提升企业运营水平。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持续发展要依赖于优秀的人才支撑。要选优派强村班子,尤其要把具有企业家精神、有事业心、有家乡情怀的党员人才吸纳到村班子。要挖掘引进管理人才,村级组织可以通过聘用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的职业经理负责经营管理工作。积极动员能人返乡创业,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通过入股、流转、出资等方式参与村集体经营。加大本土人才培养,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定期开展多样化、多层次的集体经济业务培训,提升村集体经营水平。
三是组建产业联盟,打造产业供给链条。坚持全镇“一盘棋”理念,围绕优质农副产品市场服务保障供给,从生产、销售等方面着手,通过联盟瞄准市场的消费端、需求侧,优化农产品结构,实现消费内循环。比如,龙台镇村集体农产品种类样式较多,可通过与公司建立村集体产品联动机制,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优先采购村集体产品,有效带动周边产业发展。坚持市场导向,打好时间差销售产品,提升本地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注重开发一批文化生态旅游和文化产品,增强乡村的文化吸引力和品牌竞争力,不断提升经济效益。
四是盘活资源资产,有效拓宽发展路径。推动农村集体经济长效持久发展,必须选择适合本村的发展模式。要坚持“一村一品”,针对有特色、有产业的村,要以集约经营方式发展主导产业,重点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品牌,不断延长产业链条。针对有资金项目、无产业的村,跨地域异地联盟发展,解决集体经济发展的零、散、小问题。要积极推行村企共建,盘活村内闲置学校、老厂房、村民破旧院落等闲置资源,招商引资引进一批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入住农村,通过村集体、群众入股合作的方式,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