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部引领村企共建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探寻会宁县草滩镇培育和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之路

文摘   2025-01-29 18:00   河北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近年来,会宁县草滩镇把培育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乡村振兴的“当头炮”,汇聚发展合力,构建“党支部+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建立了“务工就业、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等联农带农富农机制,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村企共建、党群联动”的新路径,优化了产业布局,助推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麦李村位于草滩镇东南部,总流域面积28.4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13万亩,其中梯田6800亩。全村下辖6个村民小组670户2528人,党员46名,村民收入主要以种植养殖业和就近务工收入为主。2024年前三季度,村集体经济收入60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43万元。
“村党支部+农民合作社” 实现借鸡下蛋
一直以来,麦李村主要以农户分散种植冬小麦、玉米、马铃薯等基础粮食作物为主,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村集体经济依赖传统的农业种植或养殖业,缺乏多元化经营,发展步伐缓慢。2018年以来,草滩镇麦李村抢抓各级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政策机遇,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建立了“务工就业、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等联农带农富农机制,集中人力、物力、资金,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到2023年底,麦李村各类专业合作社达到10家、家庭农场2家,集中连片流转土地1600多亩,建成蔬菜塑料大棚2000座,配套建设冷库1座,使村集体经济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转变。
探索多元发展方式,解决“发展方式单一”问题。麦李村是典型的山塬地貌,干旱少雨,受传统观念影响,麦李村产业结构单一,老百姓经营模式粗放,广种薄收,仍然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探索“党支部+合作社”模式,村党支部带头领办创办合作社,农户“带地入股”,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建成蔬菜大棚2000座,逐步形成了籽葫芦、无籽西瓜、红葱种植和肉羊养殖等特色产业发展体系。籽葫芦种植面积达1000亩以上,无籽西瓜种植面积达1700多亩,红葱种植面积达500亩,肉羊饲养量达4000多只,走出了一条蔬菜大棚、露天蔬菜加传统农业的多元产业发展道路,带动村集体经济年增收近30万元。
农村土地做“嫁衣” 探索流转新模式
草滩镇积极鼓励村两委盘活土地资源,整合连片集中田,注入资本进行集约化农业生产,运用土地流转新模式,把农村分散的资源聚集化、模糊的产权明晰化、集体资源市场化。
发挥创新引领作用,解决“带动发展不足”的问题。蔬菜大棚建立之初,由于缺少经验,大棚完全交由客商自行打理,村集体经济收益不高。经过镇村调查研究,建立“支部成立合作社、企业承包经营、农户享受分红”的三赢模式,同步健全完善联农带农富农机制,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就业务工、技术带动等方式,享受“全产业链”红利,在“家门口”解决就业150余人次,人均增收1万余元,就近务工收入达100余万元。农户每年分红收入70余万元,农户土地流转费收入50余万元,实现了企业获利、集体得益、群众受惠的三方共赢。同时,鼓励农户承包种植蔬菜大棚,种植企业就种植的各个技术环节对党员、种植大户进行培训,条件成熟后,由农户自发种植、就近销售,增加农户收入。
调整优化合作模式,解决“村企联动不畅”问题。按照“党建引领、村企共建、党群联动”的思路,聚力推进基层党建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找准村级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契合点、需求连接点,真正把支部建立在产业链上,让党员聚在产业链上,群众富在产业链上。村党支部以保底分红的方式,向合作企业注入村集体经济入股资金26万元,每年保底分红2万余元以上。3家合作社、3名种植大户流转盘活1000余亩闲置田,推动“鸡大腿”红葱、籽葫芦、中药材等规模化种植,将闲置田、撂荒地转变为“增收田”,村集体通过技术服务、田间管理等收入2万余元。
麦李村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按照“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发展思路,坚持向集体土地资源要收入、向特色产业要收入、向农业项目要收入、向招商引资要收入的具体路径,盘活村级资产、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壮大。
支部引领是发展村集体经济关键所在。“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村党组织的引领带动,在党组织的引领带动下,立足村情实际谋产业、围绕产业发展强企业、建强企业壮大集体经济,把支部建立在产业链上,让党员聚在产业链上、群众富在产业链上。
村企共建是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有效举措。按照“党建引领、村企共建、党群联动”的思路,吸引企业合作共建,通过入股分红、技术共享、就业务工等多种形式,让企业获利、集体得益、群众受惠,实现多方共赢。
联农带农是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内在要求。发展村集体经济的目的是让村集体有钱办事,让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共享发展成果。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同步健全完善联农带农富农机制,通过土地流转、就业务工、技术带动等方式,让当地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红利。
草滩镇党委书记赵永奎表示,草滩镇将结合镇域实际,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走“以资源换资金、以存量换增量”的发展之路,依靠农村生产力的自我发展和外部资源的综合利用,变“输血”为“造血”;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管”,进一步壮大了草滩镇集体经济的实力。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END
传递农村集体经济政策法规、理论研究成果以及壮大发展集体经济经验,专注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业发展规划、人才培训和信息化解决方案。

农村集体经济研究
传递农村集体经济政策法规、理论研究成果以及壮大发展集体经济经验,专注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业发展规划、人才培训和信息化解决方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