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珐琅彩黄地牡丹碗

文摘   2024-04-20 20:17   美国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   文物图档编号:K1B014156N000000000PAF

此碗侈口窄唇,弧形浅壁,矮圈足。胎体稍厚,外壁施黄色珐琅料作底,前后两面彩画缠枝牡丹两朵。碗内纯白无纹,口足留有白边。底写「康熙御製」四字蓝料宋体款,外加双框。缠枝牡丹纹是明朝以来瓷器上经常可见的装饰纹样,然而此件作品向外拉长延伸的花瓣,以及花瓣上清晰可见用以表现肌理的细线和小圆点,或周缘敷染的白粉,无不展现出与传统不同的画法;对照西洋画珐琅器,因发现有使用白粉分明暗的处理方式,故能据以说明类似此件作品的画法,或是研製清朝本土画珐琅工艺过程中,参考西洋成品衍生而出的一个例证。

珐琅彩,瓷器装饰手法之一,源于画珐琅技法。使用珐琅彩装饰手法的瓷器,即珐琅彩瓷(正式名称为“瓷胎画珐琅”)也常简称为珐琅彩。珐琅彩瓷,为清代康熙晚期在康熙皇帝的授意下,将铜胎画珐琅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烧的彩瓷新品种。以雍正、乾隆时期的产量最大,乾隆以后即少有制作。乾隆时期,宫中收藏的珐琅彩瓷器曾集中存放在端凝殿,据档案记载有400多件。按照清代宫廷档案记载和珐琅彩瓷器原盛匣之标识,珐琅彩瓷器之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

珐琅彩瓷器是专供帝后玩赏的艺术品,宫廷控制极为严格。制作它所需要的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运送到宫廷后,在皇帝的授意下,于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由宫廷画家精心彩绘,宫廷写字人题写诗句、署款,最后入炭炉经600℃左右焙烧而成。珐琅料是一种人工烧炼的特殊彩料,雍正六年(1728年)以前需依赖从欧洲进口,雍正六年以后,清宫造办处已能自炼20余种珐琅料,而且色彩种类比进口彩料更为丰富,遂使珐琅彩瓷器的生产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多以胭脂红、蛋黄及蓝色作地,还有一类特有的在宜兴紫砂胎上画珐琅彩的器物。典型雍正、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瓷器是诗、书、画、印相结合的艺术珍品,是中国古代彩瓷工艺臻达顶峰时期的产物。

知识要点:珐琅彩由油的配方调制,所以彩料上清晰可见笔触肌理的细线和小圆点。

注:本文中出现的图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其作者和版权所有者,这里唯一目的是传播艺术家的知识及展示其作品。

京兆堂艺术
美国JZTart(京兆堂艺术)创立于美国东海岸,尊艺术价值为核心,以公益事业为主并逐步发展成集策展营销为一体的服务机构,是艺术家展示作品的窗口、收藏家的园地。艺术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人生态度,京兆堂与你一起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