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乾隆时期的珐琅彩黄地剔花花卉碟是一件极具艺术观赏价值的瓷器作品。该碟采用敞口设计,整体造型优雅,矮弧壁的设计使得碟子显得更加精致,底部的圈足则为其增添了稳定性和美观性。
在碟心的白色底面上,运用了精湛、名贵的珐琅彩料和工艺,绘制了桂花、鸡冠花及淡竹叶等三种花卉。这些花卉不仅色彩鲜艳,且细节处理得极为细腻,展现了工匠高超的技艺。碟心右上方用墨色书写的明代诗人刘崧〈题超上人墨菊〉诗中的一句:「露香秋色浅深中」,更是为这件作品增添了文化内涵,体现了文人雅士对自然美的赞美与思考。上下方盖有的朱红色印章「高致」和「秋水」,则进一步彰显了这件作品的独特性和珍贵性。
外壁的黄地装饰则采用了锥剔方弧的绣球及绘画莲瓣锦纹,形成了鲜明的视觉对比,空隙处绘有转枝番莲、野菊和萱花等图案,整体设计既繁复又不失和谐美感。该碟的口径较小,约为十一公分,虽然画珐琅及洋彩的制作工艺在当时已有所发展,但数量稀少,此类花卉碟在乾清宫的藏器中大多是成对制作留存,而此碟仅是其中一只。
尽管对碟的构成元素相同,但每一只的布局各有不同,体现了工匠在制作过程中的独特性与灵活性。花卉碟的胎体薄而细致,尤其是锦上添花的纹饰,细腻剔透精凋工艺,充分展现了磁胎画珐琅与锦地纹饰之间的精致讲究。碟底蓝料楷书乾隆年制四字款,外加双线方框。
珐琅彩的鉴别要点,我以前有专辑讲解过,这里我再强调一点,珐琅彩有油质感,彩面有堆凸不平整感,特别是蓝料更为明显。
珐琅彩,瓷器装饰手法之一,源于画珐琅技法。使用珐琅彩装饰手法的瓷器,即珐琅彩瓷(正式名称为“瓷胎画珐琅”)也常简称为珐琅彩。珐琅彩是将画珐琅技法移植到瓷胎上的一种釉上彩装饰手法,后人称“古月轩”,国外称“蔷薇彩”。珐琅彩始创于清代康熙晚期,至雍正、乾隆时期的产量最大,乾隆以后即少有制作。
喝一壶清茶,写几行小篆,看一剪流云,赏一回古瓷;带着世俗的温度,品味岁月的痕迹。本期古瓷图文、视频由京兆堂艺术旗下的“旦月阁”提供,仅供观赏参考;汉有“旦月”品评人物,今有“旦月”品评古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