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缘巧合,曾对2家创业公司进行了入股(股权投资)。这段经历对认知帮助还是蛮大的,也影响了我的投资理念。
01
对一家专精特新公司的入股投资
那是15年。那时在一家大厂,任软件研发经理,兼职公司内部管理教练(主要是兼职进行跨部门管理和技术的交流并进行敏捷推广)。一位有旧的朋友创业有几年了,15年也是资本市场非常火爆的牛市。朋友想在北交所(那时叫新三板)挂牌。挂牌前需要股东达到一定数目,进行股改。便拉了我们一般子同学朋友入股。
入股后要提交资料,这位朋友估计好好地看了一番我的简历。便拉我人也入伙,任职副总经理,主要管理研发。那个时候大厂呆得有点久了,又是提倡万众创新的时候,便欣然前往。
公司确实很小,整个公司和我以前带的团队差不多大。但销售/研发/生产核心价值链的岗位齐全,加上售后团队及财务/人事的后勤团队估计在30人左右。产品是精密仪器,技术上是机电软热化(机械/电子/软件/热力学/化学),对我来说是从软件跨过去的,行业完全不一样。但管理思维和技术思维是相通的。只是人员水平,财力物力相差太大,技术积累也少。确实花了蛮多功夫去研究技术,适应环境。最后去领导研发,并兼管生产,进入正轨。
我们今天主要说投资。当时大家啥都不懂,正好是牛市,听说也有机构来抬了一下。作为员工,大概是按2.5PB,静态30PE的价格进去的。这个价格,事后来看,是偏高的。尤其对于合伙人身份来说。但在15年那个万人空巷追逐股权得时代又多少显得合理。
但事实上,这类创业公司PB/PE其实没有意义,因为资产和利润本身就未经过严格审计;同时公司很多成本费用在萌芽期是没有的,比如质量成本,这在创业初期没有任何投入但公司发展后肯定是个大头。发货10台仪器,和发货100台仪器。对质量水平的要求完全不是一回事。
所以,公司成长才有意义。并且个人当时持有股份,其实也就是摆一个姿态,是冲着干事业去的。16年底公司在北交所挂牌,18年营收大概翻了4倍左右,利润也大致翻了4倍左右,18-19年进行了团队的建设,19年基本在几个品类(非常细分)做到了第一。并且在当年引入人工智能概念,进行了一些智能无人的样机开发。
从业务角度看这个实验室精密仪器行业:
非常细分,国内几乎没有特别大的企业。都是很小的企业在玩,每家几乎都是靠1/2个产品,在很垂直的类目(比如就是某个标准规定的测试方法,专门测某一个或者某几个指标)做。
毛利很高,70%以上;但市场规模很小,每个产品做到千万级别就很难不错了。很难规模化。
销售客户基本是定向一些事业单位,比如环保,水文水利等,也比较被动。公司发展必须靠不断推出新品类来拓展市场。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佛龛市场,资本看不上,没有特别激烈的竞争;但规模也上不去;特别适合初始创业吧。
从资本回报角度来看:
由于在新三板没有做市。流动性并不好。都是股东之间交易
公司历年也进行分红。按照成本来算,基本在3%左右。并不高
总体来说,资本回报并不好。主要原因2条:
A 首先还是价格太高,2.5倍PB太高,如果是PB折扣后还可以。这是个重资产公司,存货较多。存货中除了原料,半成品外,这个行业还有很多作为推广的给客户试用的仪器,这部分从生意角度应该是计为推广费用,财务角度却是库存。
B 由于价格太高,公司虽然有3-4倍增长。并不是指数级增长。因此并不会有太好回报。同时由于是小众市场,公司也很难指数级别增长。
后面由于一些原因,个人退出了股份。大股东信守承诺,按照5%的利率对本金进行了回购。对于这份经历,对我而言是创业,投人投钱。在企业创业以及经营管理的收获都很多,这里不过多展开。
投资上的收获主要有:
深刻理解了投资就是买公司;也理解了公司成长的不易。行业和生意模式永远是投资第一位的,否则再努力都是普通成果;不努力则是很差的结果
深刻理解了交易对价格的影响,以及对价值毫无影响。那个时候,有股东进行协商交易。价格又是涨到几倍,有时又跌落到几分之几。就看到账号又是市值凭空多出好多,有时又跌落很多。我坐在办公室里,深知公司还是那家公司,就是那句话“他们在以那个价格交易,和我无关”
学会了长久持有。这个股权放在那5年多。安安稳稳的,也没啥诉求。出来后就买了水电2投(川投/国投),同样就放在那。当时就在想,2投的规划中明显有增长和投产预期,我就在当5年股东呗。
02
对一家新消费公司的入股投资
机缘巧合,托朋友抬举。后来又入一点股到一家新消费的品牌公司。这是家轻资产公司:有品牌有产品,渠道在自己手里。生产委外。如果要算ROE,好的年份,能到50%。:)
老板很厚道,按照净资产价格老股转让的,即1PB(当年约2PE). 第1年分红,按成本大概有10%。我当时持有陕煤,陕煤当年也是分红10%。这让我深刻认识到陕煤是家好公司。第2年没分红,第3年分红按成本算收益接近50%!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消费行业资产非常优良:没有应收账款,资产主要是现金和存货,也没有有息负债。平常做好需求计划,管理好库存周转,资产效率就非常高。同时现金流很好:2C的行业机会没有应收账款,也除了人力外,没有特别的资本开支。毛利率水平也相当较高,主要是推广费用高。这取决于战略。
从苦哈哈的仪器行业(高毛利,规模小)过来,这让我对消费行业(高毛利,高费用,爆发力强)刮目相看。于是,也由此,二级市场过早入了消费的坑。:)
这段经历,我的主要收获是:
一定要买地低。买的低是王道。反过来就是如果资本拥挤,则投资回报率会降低,甚至没有回报。
消费行业的确实维持营运的资本开销小,有时ROE高的都感觉失效。行业好,是看毛利和规模;但生意做得好,就是总资产周转率高。所以,后续我对消费企业,除了毛利变化外,会比较看重总资产周转。不断地把货卖出去,多好!
消费企业销售费用高没关系。关键是效果。有好的品牌和推广人才,是消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ROE 评估消费企业是否不太适当,或者不太明确而失去作用。新客的增长,老客的复购,客单价,毛利率,存货周转这些自然都是核心指标。但品牌心智,流行趋势,社会变化导致的消费习惯变化则应该是更底层的东西。
03凡是过往,皆为成长
非常感谢这2段经历。二级市场由于市场先生的存在,我们天天被价格所迷惑;而上市公司由于各种原因,我们并不看得清楚。但是好行业好公司好价格,这个一定是可以贯彻始终的理念。我们无非要的就是去拥有识别它的智慧。至于市场先生,只有当你立于不败之地后,你才能谈得上如何利用他。
与诸君共勉!
--End--
欢迎点赞转发,敬请关注。由于微信修改规则,请在关注时:设为星标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