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不写文章了,今天聊聊马未都。
最近,听说他翻车了,而且还是大概因为辞退员工不赔钱这种既违法、又跌份儿(北京话)的原因。
具体事件经过,大家可以自行百度,在此不科普了。
重点聊聊我对马未都这个人、以及他身上折射出来的北京人身上的劣根性。
北京人先别喷,先听我叠个甲!
关于“中国人的劣根性”,鲁迅先生早有论断。
如果您觉得凯老师说“北京人有劣根性”有问题,那么,您难道要否认“北京人是中国人”吗?
叠完甲,咱们正式对马未都以及他所代表的“北京人”这个群里,进行理性“批判”:
劣根性之一、表里不一的“傲气”
我们经常能在新闻和短视频平台上,看到口口声声自诩“正黄旗、通天纹”的北京大妈,颐指气使,令人怀疑:
“八旗的大清,还没亡?”
也能看到“老北京、真地道”的北京大爷,或者明明年纪轻轻却非把自己打扮得像是清朝人活了一两百岁的,不禁令人捧腹,来一句评论:
“北京没有路,都是地道。”
当然,我们不能以偏概全,一两个北京人,代表不了全体。
但是,这些现象,真的是个别的吗?其他人打心底里,是不是也有这种倾向,只是没表现出来。
而这些在公众面前出了丑的自诩活在皇城根儿的大爷大妈,总是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等居民”的样子,殊不知:
他们心里那个“皇城”,早就成了“故宫博物院”,里面也不再住着皇帝。
同理,“根儿”也因为“皇城”的不复存在,而没了“根儿”。
那么,没了“根儿”的北京人,还怎么敢如此理直气壮?
没了“根儿”还自诩“皇城根儿”,此为“表里不一”的第一个论据。
进一步,即使他们真的生在长在离故宫很近的二环内,但也很少有独门独院,大部分都是住在一门好几户的大杂院里。
如果大家看过《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一家人好几口子挤在10几平的房子里,就是这些二环内土著小时候的真实写照。
除非他们拆迁的早,侥幸分到了二环内的房,不然,也很有可能去了天通苑、回龙观这样的五环外。
可您都五环外了,还怎么称得上您自己认为的“皇城根儿”呢?
根据“越缺少什么就越显摆什么”的定律,这些人,也许就是因为还留在二环内的住着老破小、搬出五环外的还怀念当初的皇城根儿,才在公众场合,尤其是外地人面前,显露他们作为老北京土著的特殊。
这份傲气,表现得越强烈,越证明他们,生活得并不幸福。不然的话,也没必要试图踩在外地人的肩膀上,寻求自己心理上的“优越感”。
劣根性之二、装腔作势的“懒惰”
之前网上流传着一个关于巴黎贝甜的段子,专门用来吐槽北京话的。
“西红柿”说成“胸是”,“不好吃”说成“报吃”……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北京话,喜欢吃字,好像说句话,都想“偷懒”,都嫌累。
说好听的,这是北京话的特点。
不好听的,那就是口齿不清。
有趣的是,有的北京人在北京大街上,听到外地人说外地话,略有鄙夷的眼光。
但是,北京是中国人的北京,不是北京人的北京。
外地人来北京,不是因为北京,而是因为中国,因为这是中国的首都。
如果当初没有建都北京,那么,北京,现在也只不过是燕山脚下的小山村。
如今,雄安新区早已蔚然建成,我还从来没有在新闻上看到雄安土著在公众场合吐槽外地人的呢。
那么,到底是谁给了北京人底气的呢?
—最近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