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为什么越来越不好看了?

乐活   财经   2024-02-09 20:03   山东  

关于“春晚为什么不好看了”这个问题

我觉得应该从三个层面分析:

1、以前好看吗?

2、何时不好看的?

3、为啥越来越难看?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

1、以前好看吗?

这个还要追溯到普遍意义上春晚正式开始的那年,也就是1983年。

之所以说这届春晚是普遍意义上,是因为在此之前,还有内部意义和严格意义上两个阶段春晚。

内部意义是指1958年中央电视台成立之初就有的“春节联欢会”,到了六七十年代,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这个联欢会,就只在人民大会堂内部举办了。

严格意义上是指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台复播,1979年的除夕,央视独立承办“迎新春、文艺晚会”。

这里插一嘴啊,这届春晚的导演有两位,一位叫邓在军,另外一位叫杨洁,看过西游记的观众老爷们,肯定对第二个名字,有印象,没错,她就是西游记的导演。

虽然1979年春晚就开始了,为啥大家都把1983年作为第一届呢?

这个还要从看春晚必需的电视机说起,我国的第一条彩电生产线1982年才竣工投产,也就说,从那之后,全中国的老百姓才真正有可能在家里看春晚。

随着有条件的家庭购入了电视机,再加上1983年的春晚首次采用直播的形式,这一年,才被公认为第一届春晚。

除此之外,以前“茶座式”的观众席,得以保留。同时,串联全场的主持人,取代了呆板机械的报幕员。

这年的主持人有吃鸡大师王景愚、17岁少女刘晓庆、郭德纲一生之敌姜昆、宇宙牌烟民马季。

这些形式,都让1983年的春晚,和过去历届都有所不同,是真正开宗立派的一届。

这届春晚,首创了“电话点播节目”“有奖猜灯谜”这样的观众互动交流环节,大年三十前几天,央视一共凑出四部能够直播的电话做连线,提前一天也就是腊月29在《北京晚报》上公布。

凯老师插一嘴哈,我觉得第一届这个电话连线,有点儿区别对待了,你想啊,他们把电话公布在北京晚报上,这样全国其他地区一般不会发行这份报纸,所以肯定不知道,也没法拨进去电话。

也可能那个年代,确实只有北京才有拨电话的实力,毕竟那时候,深圳还是个小渔村。

不管怎么说,电话连线的方式,一直延续十几年。

更有仪式感的是,零点到来之时,姜昆、严顺开、马季、王景愚共同撞钟,宣告新春到来,这次无心之举,让零点倒计时一直延续到今天。

说完了这些形式方面的,咱们要聊聊这届春晚的内容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李谷一唱了九首歌,这个纪录一直保持到现在,以后恐怕也没人能破得了。

有人问了,这9首歌里包不包括那首保留曲目《难忘今宵》,答案是不包括,因为那首歌还要等到96年才发行。

没有《难忘今宵》,但是确有另外一首更早也特别火的歌《乡恋》。提起这首歌,还有段公案,据说,李谷一唱这首歌的时候,采用了气声唱法,被很多人视为靡靡之音。

关于气声唱法,有学音乐的观众老爷可以弹幕帮我解释一下,反正我的理解就是,这种唱法,大概是让屠洪刚唱李玉刚的歌儿,大概是这个意思。

那么这首靡靡之音,在还没有完全思想解放的1983年,是怎么登上春晚舞台的呢?这还多亏了春晚导演黄一鹤的一再坚持。黄老早年年仅16岁就参加了抗美援朝,回来以后一直从事音乐创作,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导演兼撰稿,后来导演了83、84、85、86、90年,共五届春晚,在行业内的地位,绝对是泰山北斗级别的。

关于李谷一上春晚,还有一件事值得说一说,当时,因为大年初一她要跟随中央乐团到广东演出,乐团原本是不同意她上春晚的,因为怕第二天时间计划得慌。最后还是公安厅出面,专门出了一封函,让广东公安大年初一一早就到机场接李谷一,把她送到广州乐团演出现场。

除了李谷一,唱歌的还有斯琴高娃和郑绪岚,这俩上台,都跟影视剧有关,斯琴高娃是因为主演了《骆驼祥子》,郑绪岚是因为唱了1982年上映的电影《少林寺》的主题曲。

除了这些流行歌曲,歌曲类节目还有京剧和黄梅戏,一直保留到今天,喜欢这类节目的都是咱们爷爷奶奶那辈儿的,我就不展开介绍了。

说完了歌曲类,需要着重说一下语言类,凯老师认为,如果歌曲类不同的观众有不同喜好的话,那么语言类就是老少咸宜了,主要包括小品和相声。不过在1983年的春晚上,小品还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绝大多数被相声占据。

1983年的相声,侯宝林师徒孙三代、父子二人占据绝对统治地位。

首先是侯宝林的爱徒马季,和自己的黄金搭档赵炎表演了《山村小景》《小小雷锋》《说一不二》,后来赵炎拜入马季门下,当了他的徒弟。

马季的徒弟姜昆,和李文华搭档表演了《错走了这一步》《对口词》《战士之歌》,对了,这里说一下李文华,他是那年辈分最大的,仅次于侯宝林。因为早年师从郭启儒,后来又拜师马三立,所以按辈分,他是侯宝林的师弟。

也就说,姜昆一开始,就有师叔祖给他捧哏,有点类似于武当派的宋青书,或者,全真教的尹志平。可见他名门正派的出身传承。不过,要按这么说,那同门师弟郭德纲,就是张无忌或者郭靖了。

马季和姜昆各自说完,师徒二人又搭配说了一段相声《猜谜语》,不过被零点钟声打断,可见那个时候,还没有像后来那样严格的卡点,节目都是按顺序一个个上的,不会特意编排留出零点倒计时。

马季和姜昆说完了以后,观众们还觉得不过瘾,于是点名让他们的老大侯宝林上。但这时候老侯爷60了,马季提议给大家放一段录像,我猜这是春晚最早的VCR。

1983年这届春晚,要说多好看,我觉得未必,因为无论是从歌曲还是从相声栏目来看,都是当时已经流行的,比如李谷一的这9首歌,都不是春晚那天才正式发行,而侯宝林一门三代的相声,也都不是专门为春晚写的,除了歌曲、相声,一些京剧、黄梅等戏曲片段,歌舞、魔术、武术、杂技,也都是应个景儿,要说多好看呢,无非就是花边节目,图个喜庆。

也许,这届春晚的意义大于节目精彩度本身,因为它实现了多个第一:第一次采取电视直播、第一次电话点节目、第一次固定多个主持人……这些在春晚史上都是开创性的。

第二年的1984年春晚,恰恰和1983年相反,精彩大于意义,而且是一个比一个精彩。

当年,30岁的陈佩斯和朱时茂,第一次出现在春晚舞台上,一来就放大招,用《吃面条》开启了小品这个门类统治春晚长达40年的历史。

与此同时,相声在语言类节目的占比相对于83届大幅下降,只有马季的单口相声《宇宙牌香烟》、和赵炎合作的《春联》、姜昆李文华的《夸家乡》。

随着语言类节目数量的整体减少,歌曲类开始占据春晚的绝对比例。

比如,蒋大为、李谷一等群唱《恭贺新禧》,说白了就是群星大拜年,这种形式一直延续至今,只不过上台的明星,每年根据流行趋势也就是人气,变化而变化。

这一年,也开始加入歌功颂德的节目,比如殷秀梅的《党啊亲爱的妈妈》和郭颂的《甜透了咱心窝》这种类似于新闻联播的套路,一直沿用至今。

除了这类歌曲,香港艺人第一次登上春晚的舞台,比如,奚秀兰和张明敏,尤其是张明敏的一首《我的中国心》,一炮而红。尤其是,1984年的12月,中英正式签署联合声明,香港1997回归正式进入倒计时,在这样的背景下,这首歌无比应景,振奋人心,响彻大江南北。

当然,咱们大陆的歌手也不遑多让,比如蒋大为的一首《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也在全国广为传唱,从北京的春晚舞台,一直火到辽宁的维多利亚广场。

最后,春晚,第一次在李谷一的《难忘春宵》中落下帷幕。这届春晚,也才是第二届,就已经有很多亮点,开始让全国观众心里有了期待,而且是用一年的时间来期待。

比如,有人期待陈佩斯和朱时茂带来新的有意思的小品;有人期待港台艺人再次登台献唱;也有人期待马季讽刺现实的相声,恐怕这一年,学艺五年的郭德纲,也在憧憬,自己登上春晚的那一天。

春晚从这一年开始,真正成为全中国人满心的期待。

之后几年的春晚,也果然不负期待,歌曲类,每年都有观众喜爱的歌手和歌曲登台,像1985年,吕念祖的霍元甲主题曲《万里长城永不倒》、董文华的《十五的月亮》

1987年,费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

1988年,毛阿敏的《思念》

1989年,韦唯的《爱的奉献》,以及后来的《亚洲雄风》

当然,论上春晚一炮而红的歌手,非宋祖英莫属,她在1989年春晚上用一首《小背篓》,征服了所有人。

第二年,时任主席和总理,还亲临了春晚现场。

除了歌曲,陈佩斯朱时茂这俩组合,更是是每年都会带来一部脍炙人口、堪称绝对经典的小品。

像1985年的《拍电影》、1986年的《羊肉串》、1989年的《胡椒面》、1990年的《主角与配角》、1991年的《警察与小偷》、1992年的《姐夫与小舅子》、1994年的《大变活人》、1997年的《宇宙体操选拔赛》、1998年的《王爷与邮差》

就这样演了十几年,终于在1999年,由于两人和央视的决裂,自此再也没有出现在春晚的舞台上。

虽然两人在2000年之后再也没有登台,但是,其他小品演员,比如总是吃亏的牛群、想死你们的冯巩、话剧演员出身的郭达、满嘴顺口溜的黄宏,当然还有一口唐山话的赵丽蓉,早已在陈佩斯大红大紫的时候,就陆续登场。

也就是说,2000年前的春晚,单说语言类,那绝对是神仙打架。

不管每个节目从不同的角度来讲,到底好不好看,单就说这个阵容和节目数量,对于咱们观众,那绝对够用了。

你要是觉得冯巩太做作太恶心,你可以看老实憨厚的牛群,你要是听不惯赵丽蓉的唐山口语,可以听郭达、郭冬临的京腔,对了,还可以听赵本山说说东北话。

赵本山1990年第一次登上春晚舞台,虽然连续演了好几年,但说实话,都没有很火,除了刚才提到在陈佩斯、赵丽蓉等这些神仙阵容中很难出彩的原因之外,赵本山的早些年的作品,本身也很难大范围传播。

要么是批判社会现实的,要么是反映小市民自己那点儿事儿的,而且,从1990年到1998年的几个小品,赵本山没有自己固定的IP,总是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身份,不同的搭档,尤其是女搭档,不停在换,没有一个能真正和他相配合。

经过一番摸索后,终于在1999年,赵本山和宋丹丹合作带来《昨天、今天、明天》,2000年带来《钟点工》,2001年开始,和高秀敏、范伟组成铁三角,带来大忽悠系列、心病、送水工这样的爆笑小品,后来又返场和宋丹丹合作,白云黑土重出江湖。

到2008年,除了其中一年间断过,赵本山已经连续登上春晚18年,不知道是预料到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因为某种政治原因而即将结束无法再上台,还是由于创作的枯竭,赵本山从2009年开始,重点培养自己的徒弟上台,这才有了《不差钱》之后,小沈阳的大火。但2010年和2011年,连续两年把王小利带上春晚舞台,却没能把他捧成小沈阳那样的程度。

反而王小利最近几年搞直播带货,捞元子,违逆师命,甚至还错过了乡村爱情一季的表演。不过那已经是后话。

从1983年春晚直播开始,到1984年小品出现,再到1985年后香港艺人频频出现在春晚舞台上,我们观众对一届春晚好不好看的定义,也许很片面的分为两个方面:

一个是,相声小品好不好笑;

二个是,歌曲好不好听,歌星喜不喜欢。

如果按照这个标准评判春晚的话,2011年前的春晚确实是好看的。

首先,相声小品每年都有新花样,而且,这些演员们,也都处于演绎事业的黄金期,一个接着一个,一代接着一代,20多年的时间内,也根本谈不上什么断代。

所以,我们认为的春晚好看,也许可以换一个说法, 那就是,陈佩斯的小品真好看、赵丽蓉的表演真不错、本山大叔真搞笑。

然后,歌曲好不好听、歌星喜不喜欢,其实是一件见仁见智的事儿,从1983年开始的春晚,歌曲歌星好不好,其实我们90后00后,是没有发言权的:

一是因为,这些人,有的我们压根就不认识、也没听过,因为他们火的时候,可能我们还没出生。

二是因为,等我们真正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和话语权,去评判自己喜欢的歌手和歌曲的时候,已经不再使用和依托于春晚这个平台了。

我们可以在QQ音乐上,可以在网易云上,当然还可以直接买他们演唱会的门票,到现场为他们打call。

于是,大家的爱豆,出现在春晚的舞台上,已经是一件无足轻重的事儿,只是他们演艺生涯中一个小小的花边儿。

春晚舞台在文艺界中这种话语权的衰落,恰恰是他变得不好看的开始。

2、何时不好看的?

当人们不再用一整年的时间等待,不再在除夕夜全家人守着电视机,期待着自己的喜欢的偶像,唱一首流行好听的歌曲、演一段啼笑皆非的小品,说一段讽刺社会的相声……

春晚也就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无论是从仪式感层面,还是从节目欣赏的角度,看不看春晚已经变得无足轻重。

更关键的是,随着赵本山自2012年开始不上春晚以后,后面也就没人能打了。

你别跟我提沈腾,更别说贾冰,说实话,我觉得论搞笑,这些后起之秀,和前辈们,差得那可不是一星半点。

而且,刘老根儿大舞台的二人转宇宙,比如乡村爱情啊、马大帅啊,都要比开心麻花要丰富一些,或者说更接地气,更适合全国观众的胃口。

沈腾啊贾冰啊,如果说有哪里像赵本山的话,也就只有口音了。

当赵本山突然不上春晚了,当歌星们转换了舞台,人们的审美习惯,戛然被打破,春晚也没了盼头,或者说,没有一个人可以超越曾经的陈佩斯、赵丽蓉,也没有人能比赵本山更搞笑。

这就像,你从小吃到大的那家餐馆,去了必点的那道菜,但是突然厨子换人了,又试着去吃了一次,结果完全不是小时候的味道,你还会再去吗?

即使在赵本山之后,喊了十几年“我要上春晚”的郭德纲,在2013年如愿登上了春晚舞台,但是,正当人们以为他能像在小剧场一样,会说点儿电视台不让播的,但没想到,完全就是小剧场的删减版,过去一年的烂梗和陈年笑话的集合。

于是,我们似乎看到了另外一位姜昆,尽管他俩水火不相容,但是,春晚舞台上的郭德纲,和1983年84年时候的姜昆,并无本质不同。他终究还是没有拗过体制和主流,或者说,他现在已经成了主流。

不过,好在郭德纲只上了一次,过了把瘾,没有继续上春晚,也算是保住了晚节。

有意思的是,郭德纲曾经的徒弟曹云金,在2010年和师父彻底决裂之后,从2012年开始,连着上了3次春晚,这位学郭德纲学得最像的大师兄,在上完春晚后,人气逐渐下降。

这也可以看出来,从2012年开始,春晚,已经没有什么号召力了。

最后呢,凯老师想和大家聊聊我自己对最近几年,春晚越来越不好看的原因?

3、为啥越来越难看?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要先拆解一个误区,那就是,一个节目不好看,不能代表整场春晚难看。

比如,《初见照相馆》尴尬无比,但是其他节目比如歌曲、舞蹈、相声、魔术、杂技,应该不至于那么尴尬。

所以,这又像我刚才说的那样,我们很多时候,对一场春晚好不好看的评价,更多的是聚焦到其中具体的小品和相声,而不是整场晚会。

不过,正是因为人们以点看面,小品啊相声啊,这些点才至关重要,那么,他们又是怎么崩的呢?

我认为有内外部两个原因:

首先说说内部原因,主要集中在创作团队和审核制度上,这两个相辅相成,相互成就,或者相互拆台。

也许创作团队能想出特别深刻的段子,尤其是最近几年疫情和疫情之后经济形势这么个情况,我相信每个人都感同身受,这些编剧导演和演员也身处其中,不可能不食人间烟火,但是,他们即便是相处深刻的段子,央视春晚审核能不能让他们过?

这就是个比较敏感和不言而喻的问题了。

据说,早年间,都大年二十八了,赵本山的小品都被毙过。为啥被毙呢?我相信,不是整个小品有问题,而是其中一些包袱和关节点,不适合播出。而这些点,恰恰又都是小品升华和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地方。如果砍掉,整个小品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不如不演。

被枪毙多了的小品王,自然会在每一届春晚中,不断收缩自己小品所反映的社会现状,从批判官僚主义、批判社会现象、批判坑蒙拐骗,到最后,只能批判见识短浅的农民。这里声明一下哈,不是凯老师认为农民伯伯见识短浅,而是赵本山的小品包括电视剧,就是在有意无意刻画了这种农民的短浅,比如,捐助里不愿意捐钱的刘能,比如抽风跳街舞的赵四。

这些作品固然可笑,但是,和赵本山早年的那些小品,比如,事儿没办成学会扯淡的饭局、比如不干乡长干县长的三胖子……比起来,赵本山的小品,虽然越来越搞笑,但越来越不敢说了。

那么本山退隐之后,那些搞笑的连搞笑都不搞笑了,就更别说敢说了。

即便是他们敢说,也会在春晚前提报的时候被毙掉,谁会触这个霉头呢?

所以,当小品被限制在一个极其狭窄的空间内,除了尬,除了歌颂,还能有什么作为呢?

我要是想看春晚掉眼泪,我干嘛不去看《感动中国》,再说了,全家人一年没见了,说不定以后除夕都没有了,情绪都已经这样悲伤了,我还要你给我煽情吗?我是有多铁石心肠啊?我踏马泪点多高啊?你帮我们观众泪点当踏马尿壶,那你节目指定全是尿点!

除了主创人员拉胯、节目提报审核制度这些内部原因,春晚面临的外部压力也不小。

首先是各地卫视的异军突起,从商业运作的角度,春晚就是一个生意,一边是,花钱邀请明星,甚至有的还不用花钱,甚至演员倒贴钱,这个回头细聊哈,不敢说太多。另一边是,拉赞助,全中国有多少企业想在春晚这个全中国人全世界华人华侨收视率最高的时段投一段广告啊,报价可想而知。

既然央视可以赚差价,那么地方卫视为什么不可以?东北三大卫视,有赵本山的资源,早已虎视眈眈。

东南卫视、湖南卫视,都是传统豪门,主持人丝毫不亚于央视,比如我觉得杨澜比董卿强多了。

江苏卫视、浙江卫视,最近几年也是培育出了自己的IP,什么孟非啊什么跑男啊,影响力越来越大。

就连我们山东卫视,也有播出20多年的《我是大明星》……

其实做春晚,没啥技术含量,就是拉赞助商、找明星的活儿,这些地方卫视,分别在除夕前一天后后一天播出春晚。如果哪天有个卫视,能找来比央视更牛批的演员,那他们还真敢在大年三十同时播放自己的春晚,似乎现在已经有这样的现象了。

除了这些地方卫视都跑来分一杯羹,电视节目这个集体,从2016年左右,就开始面临他们前所未有的冲击,而冲击就来自于最早在他们春晚上打广告的短视频平台——抖音和快手。

这些平台的出钱,彻底改变了观众的审美。

因为这个话题太大,我就单纯拿小品举例。

一般来说,春晚上的小品,往往都在10分钟左右甚至更久,但是你知道抖音快手的段子多长吗?

最多不过1分钟,甚至也就10几秒,比如,李宗恒的美式男孩段子,不到30秒,包袱比春晚节目单上的节目都多。

人们已经在抖音快手上养成了,“3秒之内逗不笑我,你就滚蛋”的习惯,你还指望用10几分钟特别尬的小品来讨好我们这些观众?你小品不搞笑,你这个想法倒是挺搞笑的。

总而言之,当各个地方卫视也纷纷办出足以和央视春晚匹敌的晚会,当最近几年观众在短视频平台养成3秒夺走你的“我操”的审美习惯,央视春晚在将近40年的延续中,仍然固守传统,而不变通,或者想变通但不知道怎么变通,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悲哀,既是传统电视台运营的悲哀,更是中国人的悲哀。

当我们第一次除夕不放假,当我们忙碌奔波一年,不请假不摸鱼,坚持奋斗在工作岗位的最后一天,我们甚至都买不到票,甚至都无法赶回去赶上春晚播出,

曾经那个极富仪式感、充满了期待的春晚,似乎早已沉没在那个难怀希望的过去。

—其他好文章—

资本是怎样控制舆论的?
我为什么讨厌吴艳妮?
别让许家印死了!
郭老师,独立时评人,10年文案新媒体从业经历,先后就职4A广告公司、某國头单位,放荡不羁愤然离职。热血不息,笔耕不辍,曾深度报道社会热点事件,多篇10w+文章……希望被更多人看到,尽管我们什么都改变不了。

凯老师好
独立时评人、影评人、中国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