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鬼邀您阅前思考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文/驿站老鬼
2025.02.05
正月初八,开工大吉!
春节假期已经结束,新的征程早已开启。最近几天,各大快递企业纷纷“复工”,进入常态化运营状态。随之而来的景象是,只争朝夕,必须马上忙碌起来,快一点,更快一点。
可,对于中通而言,不止于争朝夕,更在于长远。
前段时间,中通召开2025年全国网络工作会议。会上,中通董事长赖梅松作了题为《服务为先,实干为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重要讲话,并指出,2024年,中通坚持了一贯的平衡发展战略,完成业务量340亿件,同比增长12.6%,业务规模连续九年行业第一。同时,我们加速打造差异化服务能力,赢得平台和消费者的信赖,稳健推进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经营质效。
在此节点上,中通如何更好地“活”起来,统筹好"质量"和"发展",成了不少业内人关心的问题。
在老鬼看来,如果要用一个关键词总结,那就是:不争。
流水之所以不争先,是因为它懂得顺应潮流,在静水流深中积蓄能量,细水长流。
言下之意,个人也好,企业也罢,都要着眼于时间的长河里,不计较一时的得失,不执着于眼前的胜负,很多事情本就是“无心插柳”的结果。
举一个最直观的例证。
在2015年以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通是在无人喝彩的路上前行的,基本操作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门心思搞建设”,不少人将其称之为快递江湖的“基建狂魔”。
在这期间,有些友商经不起诱惑盲目“尝鲜”,有些不甘寂寞一味“求大”,有些则躺在功劳簿上“啃老”,泥沙俱下,好不热闹。短短数十年,一幕幕“眼看他起高楼,宴宾客,楼塌了”的戏码反复交替上演。
谁能想到,2015年底,中通悄悄拔尖,业务量突然冲顶,很多人才开始发现,通过多年的持续积累,中通全网的产能慢慢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
事实也证明,中通这种对基建的痴迷和追逐最终赢得了市场,甚至同行和对手的认可,成为业内公认的成本和效率优势最明显的快递企业。
再向前追溯,中通的崛起之路,有着太多的“不争”。
作为三通一达里成立最晚的快递企业,中通网络最初也不是最好,但稳扎稳打,才有了后发先至的实力:
自有场地、自有车辆、现金储备、业务规模、稳定的网络和团队,这些都是中通的优势,让中通与同行相比规模效益更明显、品牌溢价更突出、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竞争更有力。
在宏大叙事框架下,中通从追随、追赶者到领跑者的角色转换,很容易被人总结为“运气”,却忽视了中通“抓机遇”的能力。
过去20多年,中通数次踩中时代节拍,看似偶然,可将其置于时代流变的背景下看,更多的是在机遇到来之前做了大量的铺垫。这些“铺垫”,有运营模式的创新,有分配机制的变革,也有组织架构的升级。有了这个能力,踩中时代节拍的概率才更大;缺少这个能力,再好的机遇也会擦肩而过。
如此来看,中通为何异军突起?
部分答案就藏在“不争”之中,按着自己的节奏在走,保持定力。至于未来的路,会越走越宽。
当前,中通已经站上新的潮头,最大的考验其实不是外部竞争,而是自身对行业大势和未来的认知、判断和选择。
早在2021年8月,中通发布二季度财报时,便强调:韬光养晦,固本强基。
彼时,中通的市占率出现小幅回落。对于这个“意外状况”,赖梅松给出的回应和解释是:
中通选择了盈利件量,不必要的低价亏损件或以利润换取短期市场份额增长的做法既非明智也不可持续。
也就是说,当其他同行还在纠结是否需要“放价抢量”的时候,中通却踩了一脚刹车,开始调整快递发展策略,更加追求盈利与业务量的平衡,有意避免无谓亏损件量,将目标锁定在了有效盈利件量与提升快递服务管理及运营能力上,从而造成操作量低于最优经济产能水平,导致净利润下降。
正所谓有舍即有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中通主动放缓脚步,短期来看会带来一定程度上的营业成本承压,但长期看,以此为起点,中通也进入一个从“价格导向”向“服务导向”的良性转变。
风向之变,颇为明显。从2021年主动提出“止战”且一直贯彻至今的中通,在市占率方面,难免会受到“牵连”。最近两年,中通市占率持续下降,尤其是去年的市占率首次跌破20%,相较于2023年的22.9%,市占率下降了约3.5个百分点。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市占率下降,但中通同期的净利润始终持续的增长。对比之下,就不难发现中通的包裹价值(单票利润)增加了。
有潮起就有潮落,中通一次次的跃升不可能永远踏准时代的节拍,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走高质量的发展之路,必须要让服务说话。但在实际的竞争和比拼过程中,很多企业,包括客户和消费者在内,同时也在选择用价格来投票。因此,如何统筹"质量"和"发展"的关系,对中通来讲,是必须要接受的考验。
一方面,“规模为王”虽好,理性对待才是王道。
说到底,业务量规模不过是一个参考,想清楚自己参考的目的是什么更为重要!毕竟,做大容易,做好很难,任何商业的本质都要回归产品和服务。
对上市公司而言,资本市场除了看规模,更看重业绩和盈利能力及发展后劲,“以价换量”的打法在原始规模积累阶段有效,但放在今天弊大于利;对非上市公司而言,“以价换量”带来的亏损难以承受,而且流血式的发展模式已经没有生存空间,得不偿失。
在市场需求之外,快递公司的“规模优先”,让基层网点产生了越来越浓的“厌战情绪”。同时,传统的“以价换量”市场策略,因为过度的无序竞争从去年开始,被监管机构和管理部门接连叫停。快递行业“反内卷”更是被提升至民生保障、基层维稳的高度,竞争环境和治理环境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另一方面,快递的本质始终是服务,服务质量就是所有企业的基本盘。
当下,规模依然重要,但不再“为王”,除了要加大、加快基础设施能力建设,未来更大的考验,还在于满足客户不同层次的定制化、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中通市占率下降,但净利润上升。这也佐证了中通今年开始有意淡化“规模增量”的具体目标,转而更加重视和强调“价值增量”。
从行业先行者的角度来讲,中通趟出的这一条新路,给其他正陷在“价格战”中无法自拔的同行们最大启示是:
快递行业的竞争,并非只剩“价格战”这条路。相比于短期的“价格战”,长期的“价值战”更有出路;相比于陷入“囚徒困境”,敢于“破圈”才更有前途。
新的历史进程中,一次次“翻红”并没有太多意义,要想“长红”,从阶段性胜利走向长久的胜利,要拼价格,要拼服务,要拼质量,更要拼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