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是淮军的故乡,环巢湖一带是淮军将领的核心,合肥、肥西、庐江、巢湖、肥东等地涌现许多淮军将领李鸿章、刘铭传、吴长庆、刘秉璋、潘鼎新、曹德庆等。李鸿章是淮军的杰出首领,他是曾国藩学生,由于镇压天平军立大功,后来成为清皇室的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慈禧太后亲切喊他“爱卿李中堂”。可以说,没有湘军和淮军,就没有晚清政府。1892年,李鸿章以太子太保、文华殿大学士、直隶总督的身份向朝廷上奏折《巢湖间淮军昭忠祠折》,光绪皇帝恩准:“著照所请,礼部知道。钦此。”
一年后,位于巢湖北岸中庙街道中心的昭忠祠建成,正房七间,厢房等合计三十间,有院子和大门,院子里柏树若干棵,昭忠祠算是淮军总祠堂了。它坐北朝南,襟湖面山,气势恢宏,得到淮军将领的一种膜拜,他们纷纷研墨写联,称赞此义举,留下多篇名联。还有雍正和光绪皇帝的御笔。这些楹联中,最出名的当属淮军领袖李鸿章的楹联:“此闾芽戟誓与同仇,当年滔刃如归,真以一心厄运;烈镇旌旗麾号为极盛,此日临湖大息,应思万骨成功。”此联生动形象的概括了淮军将士在国难时英勇而出,抗击并击败太平军,取得晚清江山的稳定。国家和平稳定了,却献出淮军众多将士的生命。青山埋忠骨,忠魂依旧红,他们的灵位永远集聚在巢湖南边,家乡的一片热土上。昭忠不忘,也激励着后人爱国爱家乡爱人民。
淮军将领之一,后来官至四川总督的刘秉璋撰联曰:“九树祠宇相望,魂魄有知,百岁犹思故乡乐;万古湖山不改,风云所聚,群灵常拥怒涛来。”九树,指栽在中庙淮军总祠堂里的多棵柏树,松柏青青,松柏亲亲,千年松柏,该是象征阵亡的淮军将士的灵魂,湖山一品,风云所聚,将士的灵魂早已经和故乡乃至祖国的泥土合二为一了,融为一体了。再有就是淮军将领之一,首任台湾巡抚,为台湾的现代化建设作出杰出贡献的肥西人刘铭传写的楹联:“升高以望东关,情随事迹,百战江淮如昨日;积厚任归南岳,才为世出,再生申甫更何年。”东关、江淮、南岳,都是淮军故乡巢湖一带的地名或者地理位置,南岳是天柱山,是安庆或者安徽的代称,使人想起淮军在安庆等地和太平军激战的壮烈场景。国家的和平繁荣发展是无数淮军将士用智慧和鲜血换来的,当属不易,朝廷知悉,故光绪皇帝御笔写下“昭忠祠”的匾额,烫金嵌在祠堂的门楣上。
上面是淮军将领写的楹联,在巢湖姥山岛上,有一座近四百年历史的古塔, 名文峰塔,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后被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破坏。相隔250年后,李鸿章主持重建或维修,淮军将领们纷纷赞资出力,还题写多篇石匾额嵌在文峰塔上,建塔是为了振兴巢湖的文风,多出几个状元,故名文峰塔。“塔顶尖又尖,巢湖出状元”。
文峰塔一层石刻是明崇祯年间(1632年)庐州知府严尔圭题的“奎光映斗”;第二层是李鸿章《姥山塔碑记》吴毓芬的《姥山四季歌》合肥知县熊文举的“中天佛日”“天斗青藤”;第三层是熊文举的“肇层三台”,南海罗惠的“彩笔凌空”等;四层是淮军将领的集中石刻,有吴长庆的“中立不倚”,吴毓芬的“天心水面”等;五层是李鸿章的“文心射斗”,龚照媛的“五云瑞荫”等;六层是刘铭传的“中流一柱”,周盛波的“秀挺湖中”,唐定奎的“奎光耀斗”等;七层是李鸿章三兄弟的题刻“擎天一柱”、“举头近日”和“钟灵太乙”,还有明崇祯皇帝的“三叶元吉”,尤其珍贵。
昭忠祠和文峰塔的人文印迹,无不烙上淮军和李鸿章的影子,还有朝廷和地方官员的痕迹。它们无疑是环巢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忆是巢州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
Ψ 一阵微微的巢湖风……Ψ
忆巢州CHAOZH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