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松荫竹篱杂谈》中,有一篇专门闲谈油,汉语叫“食油”,英语叫“cooking oil”。
我们家乡地处江淮,靠近巢湖,旧时水路发达,广种稻米,是鱼米之乡。老百姓的主粮是大米。当然,在山岗坡地上,也种植其他的旱地作物。
后来,推广棉花,相应地挤占了栽植水稻的田亩。棉花招惹害虫,叫蚜虫,还有棉铃虫,危害不浅,得喷洒农药,从德国拜耳进口,1059,后来有“乐果”,粉剂叫“六六六”。当时防护条件不允许,社员们也没那么讲究,喷洒农药中毒现象极其广泛严重,中毒致死时有发生。还有,服药自杀的事件也比较普遍。我们家的对面就是医院,几乎经常看到死人!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寒心,心惊胆战。
棉花剥去皮棉,就是棉籽。当地人用棉籽榨油。也算是食油,但炒菜烹饪时,有一股冲脑门的怪气味。
我们当地,还有菜油,就是油菜籽榨的油,相对来说,气味不错。据说营养成分尚好。
后来,传说棉籽油致男性不育,里头含棉籽酚,那玩意儿是男用避孕药的主要成分。
那时候,生存条件极差,逮什么吃什么,只要今天吃了明天不翘辫子就无碍。至于不生育,也无可无不可,许多人家,孩子多了受累。当时正是生育潮,家家户户人满为患。
后来,当地社员生一种怪病,懒病,浑身没劲,懒怠动弹,消瘦,面皮暗黄。针石无效,吊水消炎无济于事。医院里的梁医生,在重庆上过医学院,是“犯错误”给“打”回老家的,发现病患血液中少钾,低血钾。查出病,对症下药,花费不多,药到病除。一查病因,还是棉籽油造的孽。
就那样,上上下下,继续把棉籽油作为食油,定量分给农民!万幸的是,棉籽油的消费对象,仅局限于农村社员,与城市居民无缘。从某种程度上,倒是保证了城市民众的身心健康。倒是名副其实的自产自消(费)。
想当年,棉籽油的故事,与家乡父老乡亲的惨烈的日子联系在一起。
现在看来,最劣等的食油,当数棉籽油,菜油高一档次。就营养成分来分类,依次大概是:玉米油、黄豆油,葵花籽油,芝麻油,花生油,等等,还有葡萄籽油,橄榄油,牛油果油,凡此种种。
在美国,还有标名菜油vegitable oil的,具体是不是我们家乡传统上的菜油,不得而知。在加拿大,出品canula 油,据说是棉籽油提炼之后,掺杂以其他食用油脂而成。那油,从来与我们家无缘。
搞食品营养的,从营养结构上条分缕析,告诉人们食油门类的优劣。在我看来,过日子,还是以简要为好。繁琐令人头疼。到菜市场,看看油脂的单价,孰优孰劣,大体上就一目了然。
一般来说,玉米油差强人意,黄豆油更好,居家过日子,花生油为上乘,我们老人,来日无多,以橄榄油为好。记着,橄榄油沸点低,建议炒菜时连油带菜一道下锅。橄榄油档次高低差很大。说是大陆的橄榄油,是进口人家的油渣,就是人家榨过头交油之后的下脚料,再通过科学配方发酵,再行榨油。炒菜起锅时,淋上些许橄榄油,色泽鲜亮,增进食欲。
葡萄籽油呈淡绿色,做沙拉用,但有些气味,普罗大众不一定喜欢。葵花籽油,说是胆固醇高,很少上我们的餐桌。
值得推荐的,是牛油果油。一个字:贵。物以稀为贵。说是营养成分极高,而且沸点高,适合咱们东方人烹调习惯。至于是否适合咱们的消费习惯,那是两说。
总归,饱和与不饱和的食油,为健康计,还是尽量少用为上,尽管现在不计划供应了。
最忆是巢州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
Ψ 一阵微微的巢湖风……Ψ
忆巢州CHAOZH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