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最恐怖的一句话,最终明白,清醒读书,通透看人

文化   2024-12-09 22:11   陕西  
🎧点击上方小耳机🎧 
欢迎收听
请设置【朴素一间屋】为星标★
否则,推送会迷路


到了一定的年纪,我们识人的眼光自然而然地就会变得好起来,我们也能一眼就看穿一些人的鬼把戏。


所以,到了一定的年纪,尤其在30至40岁的关卡上,我们不一定要读很多书,因为属于自我的时间和空间会变得非常狭小,但是,我们一定要涉猎一些让人越来越清醒和通透的书,因为,清醒和通透同时也是精神和身体的良药,纠结、郁闷、看不开又想不通,这才是人生一辈子的桎梏。


首先,我们要清楚,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人可以从根本上庇护我们,敬祖宗、敬上苍,不过是一种可怜的自我安慰和心理上的熨贴罢了!


人是独立的个体,最终,你还是要靠自己,这个意念首先得立在那里,之后,才谈得上独立与自由。


我们常说,墙会倒,树会死,人会跑。“靠人不如靠己”,人的这种认知到底是从哪里来的?追根溯源,你很难说我们没有受到《道德经》的影响!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五章,它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思想。


那就是,人的诞生与孕育,并非因为天地对人的特殊的怜爱,人的存在只是天地的无心之举罢了,“以无心而成物”,是谓“天地不仁”。


所以,读这句话,你会感觉到自我被剥离出来的生硬感,这也许就是我们每个人存在的真实状态。


道家强调,天地对万物没有偏爱,它们对待万物就像人对待刍狗一样。“刍狗”就是用草扎成的狗,古代用它来祭祀,祭祀完毕后,它就会被丢弃或烧掉。“刍狗”就和平时没用的废物差不多。


如果你觉得“天地不仁”好像很难理解,那是因为我们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很大,儒家讲仁爱之心。道家却鄙弃仁爱的思想——道家认为,有仁爱必有偏私。


再举个例子来说说,什么是“天地不仁”?


就是天地根本不关心人间的事。什么意思?就是你别老去麻烦他。你也别以为老天会罩着你,他根本无所用心,指望老天还不如指望你自己。


因为,天地虽然生育万物,不是它有心要生万物,是应该生,是不得不生,因此,虽然天地生育了万物,“生而不有”。


就比如“刍狗”,原本是无用之物,但是,祭祀的人要用它,而且不得不用它,祭祀的人是在特殊时期使用了“刍狗”而已,但他们原本是没有“刍狗”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对万事万物是平等的,你和那个被扔掉的草把子没什么区别。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通过这句话,强调了天地的自然法则,即万物都是按照自然的规律自行发展,天地不会对任何事物有所偏私,当然包括,人。


天地眼睁睁地看着万物生长、发展甚至消亡死掉,没有特别的仁慈或恶意。道家认为,这就是“自然”。看似残忍,实则充满理性之光。


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人的由生到死的过程,也是天地运行的一部分,仅此而已。假如我们能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是不是会分外客观冷静地看待生死?


而且,我们有头脑和智慧,只要我们懂得了天地之道,依靠自己,自强不息,深刻明白和掌握宇宙运行的规律,我们是不是就可以规避风险,赢得胜利,甚至赢得生命?这是一定可以的!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冷静而凄怆,几乎成为了《道德经》中令人震撼的“恐怖”之言,它不仅让我们认识到自然界的无情,更让我们明白了万物运行都有自己的轨迹,其实,当你明白了什么是不可能,也就明白了自己的道路到底应该怎么走!


—End—

随喜赞叹  点击关注


朴素一间屋
国学/教师/精进/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