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设置【朴素一间屋】为星标★
否则,推送会迷路
“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你在跪着看他”。我们看所有的伟人,几乎都是这样!
很多人认为自己成功不了,不肯相信自己,犹豫恍惚之间,机会真的一闪而过,他真的如他所愿,没有成功。
这种“病症”,王阳明给我们开了“药方”。
王阳明12岁时表示,自己的理想是做“圣贤之人”,而不是世俗的所谓做官,这就是王阳明的毕生追求目标,他实现了!他的方法论,有心人都可以学。
王阳明的《传习录》无疑是一部影响深远的著作,它值得所有人一读再读。
在《传习录》中,王阳明提出了许多深刻的哲学观点,但其中最为人所称道、也最为厉害的一句话,无疑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句话为我们提供了一条修身养性、认识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路径。
一、心之体:无善无恶
“无善无恶/心之体”,这句话揭示了王阳明对于心的本质的理解。
在王阳明看来,心的本体是超越了善恶的,它是纯净无垢的。这种观点与朱熹的“性即理”有所不同,朱熹认为人性中包含了天理和人欲,而王阳明则认为心的本体是无善无恶的,善恶的产生是后天的,是心与外界事物接触后,意念活动的结果。
这种观点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可以通过自我修养,回归到心的本体状态,即无善无恶的状态。这种状态是一种至善的境界,是人应当追求的目标。
二、意之动:有善有恶
“有善有恶/意之动”,这句话说明了善恶的产生是心与外界事物接触后,意念活动的结果。
在王阳明看来,当人的心接触到外界事物时,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意念,这些意念有善有恶。
这种观点强调了人的行为和思想是受到外界影响的,但同时也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即人可以通过自我修养,控制和引导自己的意念,使之向善。王阳明曾说,“圣人必可学而至”,圣人的境界是可以通过学习而抵达的,所以,他更强调人的内在的力量,这是我们现在很多人所缺乏的。
这种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自我、控制自我的方法。
我们可以通过自我反省,识别自己的意念是善是恶,然后通过自我修养,去除恶念,培养善念。
三、良知:知善知恶
“知善知恶/是良知”,这句话揭示了王阳明对于良知的理解。在王阳明看来,良知是人心中固有的,能够辨别善恶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是人的本性的一部分。良知是人心中的明镜,能够照见善恶,指引人的行为。
所以,阳明心学的核心要义,“只是要让人主动地、自觉地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自我心身秩序”。
这种观点强调了人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反省的重要性。人只有通过自我反省,才能认识到自己的善恶,才能实现自我完善。良知是人实现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
四、格物:为善去恶
“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句话揭示了王阳明对于格物的理解。在王阳明看来,格物不仅仅是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对内心世界的修炼。格物的过程,就是去除恶念,培养善念,实现自我完善的过程。
很多人批评王阳明格竹子的行为,但是,他的重点不在外在的竹子,而是自己看不见的内心,去除了内心的恶念、浮躁、敷衍等等,人必将会是另外的一种状态,我们往往心比天高,只想征东伐西,攻城略地,殊不知,内心的东西越多越繁杂,既定的目标越是实现不了。
王阳明的这种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实现自我完善的路径。我们可以通过格物,即对内心世界的修炼,去除恶念,培养善念,最终实现自我完善。
五、结语
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这是成事法则,也是锻炼心性的最佳方法。
王阳明,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指引我们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它不仅是王阳明心学的精髓,也是我们人生哲学的指南!
王阳明心学的底层逻辑是他整理了一套可以拿来用的方法论,不可不读。因为,管理好你的心,就是管理好全世界!
❤
—End—
随喜赞叹 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