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三省一市经济总量从2018年占全国比重23.9%提升到了2023年的24.4%,今年前三季度增速达5.4%。长三角“万亿城市”从2018年的6个增加到目前的9个,占全国比重超1/3。从质量看,长三角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2018年的2.81%上升到2023年的3.34%,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排名中,上海—苏州集群位列第五,南京集群排第九。
为推动降低长三角区域物流成本、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日前,长三角三省一市联合印发《长三角区域物流提质增效降本行动方案》。这也是全国第一个跨省域的物流降本增效方案。
目前,长三角物流成本相比全国相对较低。但对标国际先行地区,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运行效率仍有较大空间。此次出台的行动方案旨在合力破解共性问题、优先推动共识事项,共提出7大行动37项举措。
《行动方案》明确七大行动。
一是区域物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行动,推动打通、织密、建强区域物流基础设施网络;
二是区域物流运输方式多式协同行动,推动运输结构优化调整;
三是区域物流科技创新联合攻关行动,推动发展物流新质生产力;
四是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行动,推动降低物流全链条成本;
五是区域物流规则标准贯通行动,推动设施衔接、信息共享、标准协同;
六是国际物流网络畅达提升行动,推动提升国际物流竞争力和供应链韧性;
七是区域物流高质量发展协同保障行动,旨在推动降低企业要素成本。
《行动方案》主要有三个特点,首先是合力破解共性问题。比如,为了打通基础设施网络堵点卡点、提升多式联运衔接效率,《行动方案》提出实施长三角铁路货运、内河水运联通工程。
第二个特点是优先推动共识事项。比如,发展多式联运是推动运输结构优化调整、降低综合运输成本的有效途径。为了协同破除多式联运“中梗阻”,《行动方案》提出,合力开展“一单制”“一箱制”试点,打造海铁联运精品线路。
第三个特点是协同开展改革创新。为提升口岸服务效率、提升国际物流竞争力,《行动方案》提出推广东南亚卡航、联动接卸等模式,降低内陆枢纽集货和通关成本。目前,三省一市海关创新物流监管协作,深化推动“联动接卸”模式,长三角三省11个港口与上海洋山港“视同一港”,实现进出口货物“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每个进口和出口集装箱可分别降低物流成本200元和400元。
此外,《方案》还针对国际物流网络畅达开展提升行动,提出深化建设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探索转关多式联运作业模式在长三角区域推广应用等举措,进一步提升国际物流竞争力和供应链韧性。
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