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发热本是常见病症,多数人吃点退烧药、打打消炎药,体温便能恢复正常。可有些发热却极为“顽固”,持续不退、病因难觅,常规疗法屡屡失效,让患者身心俱疲。
近期,江西省中医院肺病科收治一位患者,章同学,男,18岁,在校大学生,发热成了他的一道无解难题,反复纠缠长达半年有余。在省三甲医院多次辗转,各类检查单攒了厚厚一沓,血常规、生化全套、病原体检测等,结果却无一异常,发热原因始终未找到。药物吃了一盒又一盒,医院换了一个又一个,体温却像装上了“弹簧”,降了又升,升了又降,最后来寻求中医治疗。
李少峰主任在了解章同学的病情之后,运用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辨证施治,为其开具中药处方,并配合穴位贴敷、经络推拿、脐针等中医特色疗法。当日奇效显现,夜间体温便基本维持正常。后续巩固治疗阶段,李主任依他身体恢复状况微调药方,调整疗法频次。一段时间过后,章同学不仅体温如常,气色、精神也焕然一新,顺利出院重返校园。
1. 肝经郁热:如最近情绪波动较大,感到烦躁或抑郁,这可能是肝气郁结导致内热的表现。
2. 瘀血阻滞:如最近有外伤史或长期感到身体某部位疼痛,这可能是瘀血阻碍气血流通引起的发热。
3. 内湿停聚:如最近饮食不当,比如摄入过多油腻或甜食,可能会引起脾胃功能受损,导致湿邪内生。
4. 中气不足:如最近感到疲劳、乏力,这可能是中气不足导致的发热。
5. 血虚失养:如有长期贫血的症状,如面色苍白、头晕等,这可能是血虚引起的发热。
6. 阴精亏虚或阳气虚衰:这些情况通常与体质虚弱有关,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调理。
中医治疗低热通常会根据个人的体质和病因进行个性化治疗,可能包括中药调理、针灸、穴位贴敷等方法。
耳穴压豆堪称“微刺激疗法”,在耳部对应脏腑穴位贴上王不留行籽,轻轻按压,通过经络传导,调节脏腑气血。刮痧治疗则循着头两侧胆经或后背膀胱经,疏通经络,让瘀滞的热邪有处可散;穴位贴敷选在神阙、涌泉等要穴,或根据病情选穴贴,上秘制药膏,借助穴位之力,缓缓渗透药力;中药熏洗时,药气蒸腾,毛孔舒张,湿热随汗液排出体外;脐针疗法更是巧借肚脐的特殊位置,刺激经络,激发人体自愈潜能。
① 需要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人群;
② 体质虚弱之人和亚健康人群;
③ 需要长期服药治疗的慢性病患者;
④ 大病初愈,术后、创伤后康复期的人群。
2、膏方开方取药流程:
3、膏方宣传片:4、咨询电话:0791-86303630
一审:陈雯越
二审:杨 萌
三审:沈德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