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五四以来,从鲁迅的阿Q,到柏杨“丑陋的中国人”,再到梳理国民性演变历程的流行,国民性批判,在中国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每当社会出现负面新闻,自媒体就会上演一波国民性大讨论,换取一波流量。“中国人就是……”这个句式后面,接续的形容词也越来越多——自私、丑陋、卑劣、胆小、贪婪、肮脏,清单越拉越长。事实上,从语言学的角度讲,国民性只是给糟糕的社会现象贴了一个标签,是一种同义反复,并没有说出新东西。而很多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学者则认为,所谓的国民性,其实不过是基本人性在特殊文化土壤下的具体表现。它是表象不是本质,是现象不是原因。因此,与其标签化地批判中国人的劣根性,不如探寻造就所谓“国民性”的文化。透过葛兆光《古代中国文化讲义》、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以及绝版许久、新近复活的殷海光经典之作《中国文化的展望》等七本书写中国文化的经典书籍,可以梳理出导致国民劣根性的根本原因,即中国文化的四大缺憾。
柏克说,人是天生的宗教动物。宗教信仰给人提供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行动指南,是人安身立命的根基。
但信仰与信仰不同。中国的三大主流宗教与西方的基督教比较起来,缺乏对彼岸和超验的看重。儒家强调“未知生、焉知死”,看重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崇拜的是真正存在过的个体——圣人。佛教中的佛祖,只是一个觉悟的人,人的终极归宿是跳出轮回,然后进入一种根本说不清的状态;而道教的追求是长生不老、逍遥自在,“三清”也根本谈不上权威。至于法家,除了权力,什么也不追求。正因此,殷海光在《中国文化的展望》中反复比较中西信仰的不同,以图改善中国文化。
来世彼岸的缺失,使我们太看重今世今生,对功名利禄的执着很难抛弃;而终极超验的缺失,又使我们特别容易陷入对有限之物的崇拜,比如圣人、伟人、英雄甚至明星。生活缺少了不可动摇的终极权威引领,自私、怯懦、短视,这些所谓的劣根性,自然不可避免了。基督教的原罪论与救赎论,构成了西方独有的伦理观。西方人认为,人天生就有原罪,有趋向于堕落的可能,这使得他们遭遇任何“恶”行,都倾向于拷问自己的良心,忏悔自己的罪过,试图用一生的善行洗涤自己的罪恶,以求彼岸救赎。
中国的伦理观,却不太强调自我的罪责。儒家持性善论,恶行出现,往往寄托于个体改善道德成为君子。佛教强调人人都有佛性,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转念就能成为好人。道教则是远离世俗生活,过修仙求道的隐居生活,根本不关心世间是否有罪恶。至于法家,君主则永远正确,即便犯错,首要是掩盖错误,保障君主权威永在。正因此,殷海光在《中国文化的展望》中,单辟一章,重点讨论了中国道德的重建。
忏悔意识的不足,使得我们面对罪恶,常常用遗忘、无视,甚至借口搪塞过去,谴责别人、批判社会,远多于反思自己的灵魂不足。这样的话,苟且、推诿、抱怨,这些所谓的劣根性,自然也不可避免了。
基督教说,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康德说,人是目的,不是手段。从古希腊到现代,自由平等一直是西方文明最核心的理念。
政府存在的目的,是保护个体的自由平等,市场经济的起点,是尊重个体的自由平等,法治的根本起点,是捍卫个体的自由平等。但遗憾的是,自由平等理念在中国是严重不足的。儒家强调“差序格局”——人与人的关系因血缘、地缘的远近不同,构成了不同的权利、义务,人与人之间既不平等,也不自由。佛教只强调终极意义上的众生平等,对公权力对个体的压迫、上位者对下位者的欺压,并不关心。道教整体也呈现出一种不问世事的态度,追求身体、心灵的逍遥自由,并不关心“群己权界”意义上,人与人之间是否自由、平等。正因此,殷海光在《中国文化的展望》中认为中国的“自由”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
这种对个体权利的不重视,使得我们认为人不应该,也不能自由平等;公权对个人权利的管制,是天经地义的。长此以往,必然走向对权威的绝对遵从,很难发展出法治、民主和有限政府这些现代政治文明。如此一来,清官情结、明君情结、大一统情结,这些所谓的劣根性,也自然不可避免了。
亚里士多德说,人是理性的动物。理性思辨能力使人登上了食物链的最高端。西方从古希腊开始,哲学家们就非常看重人的理性,认为追求理性、智慧才是人的根本。也正是对理性的极度重视,科学才得以诞生,现代人才有了如此多的科技产品。然而,中国文化对理性思辨较为排斥。儒家几乎把全部精力放在了伦理道德上,只关心人怎样能成为一个君子,至于如何发展理性能力,去认识自然并不重要。佛教因明学中有一些逻辑,但一来这不是主流,二来其目的也只是追寻跳出轮回,成为觉悟者,不在于认识世界与自然。道教中,炼丹技术中残存一些化学,但本质是伪科学,追求的是长生不老,这根本不符合自然规律。至于法家,“愚民”况且来不及,何谈开启民智?正因此,殷海光在《中国文化的展望》中,把不讲理性作为近代中国文化重要的根基之一。
余英时说中国儒释道法四家中,都有着反智的倾向。民间甚至把绝圣弃智、不读书,作为某种智慧的代表。所以说,李约瑟难题其实并不是难题,中国只有技术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是其必然结果。这样的话,不讲逻辑、胡乱类比、不思考,这些所谓的劣根性,也自然不可避免了。所以说,没有什么国民劣根性,只有文化性。以上中国文化的四大缺憾,构成了中国一切社会问题的背景与土壤,延续至今、深入骨髓。因此看透中国文化,才是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一切大前提。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读懂中国文化七书”套装。钱穆《中国文化丛谈》、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许倬云《中国文化的精神》、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葛兆光《古代中国文化讲义》、冯天瑜《中华文化史》以及殷海光绝版许久新近复活的经典之作《中国文化的展望》。本套装博采众长,涵盖中国文化通识、本质、内核、精要、过去、现在与将来等方方面面。是一套认识中国文化的绝佳套装。感兴趣的书友,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本书笔笔见血,深挖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是“先醒来的人”身在其中、全力挣脱,又想唤醒沉睡者的痛感,这也是本书当年在地下被广泛传抄的原因——刺痛,却令人清醒。本书命运多舛,一度绝版,又在诸多努力中复活,将来前途未卜。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购买收藏(还可在规格中一并选购“解剖中国社会十书”)。 杨奎松 | 历史系新生推荐阅读书目
近代史最容易忽视的四个视角
激荡二十年 | 两千年帝制的终结
从辛丑到辛亥:晚清最后十年
杨天石:“竭泽而渔”的秘档追踪者
民国的三枚切片:幻象、表象、真相
本书堪称“断货王”,有位书友已陆续送给朋友多本珍藏
张宏杰:看着秦晖老师远去的背影,我为清华的学生感到惋惜
重建历史的公信力,需要杨奎松、沈志华这样的史学家
多数人选择站在赢的一边,而他选择站在常识和良知一边
跳出传统的革命叙事和政争视角,重看1944-1950的中国命运
超越意识形态,揭示历史真相:“惟有他才能写出这样有深度、有内幕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