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系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是当前教育系统的重大政治任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精锐科研力量,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要求,在纸媒、电视、网络等平台开展阐释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现摘取部分优秀成果,陆续推出,以飨读者。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全社会尤其是教育系统空前重视。为此,笔者针对特教系统心理健康教育相对薄弱,而特殊儿童更需要积极心理支撑的实际情况,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2年第36期发表了《加快建设高质量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一文,呼吁重视特殊儿童心理健康,尤其是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2024年7月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要求,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为进一步推进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下面结合2023年4月教育部等17部门联合发布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简称《行动计划》)的深入领悟和贯彻执行,以特殊教育界权威学术期刊《中国特殊教育》发文为例,就加快建设高质量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再谈点思考和建议。
一、《行动计划》为新时代“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树起新的里程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里强调“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为此,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发布《行动计划》,站位高、原则强、目标实、任务细、保障硬。为新时代“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树起新的里程碑。
第一,站位高,将心理健康教育提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高度。
《行动计划》的指导思想开宗明义,强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切实把心理健康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将心理健康工作与教育的根本任务有机结合起来。进而要求“培育学生热爱生活、珍视生命、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和不懈奋斗、荣辱不惊、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充分彰显了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主导方向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干预补救,追求“无病”,而是要大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所需要的一系列积极心理品质,并将之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有机结合。站在了历史和时代的新高度。
第二,原则强,确立了强有力的行动准则,为贯彻落实提供了基本规范和遵循。
一是坚持全面发展,确保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局观、整体观,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机统一。二是坚持健康第一,进一步把健康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旗帜鲜明地强调了心理健康的重要地位。三是坚持提升能力,心理健康工作者提升工作实效需要能力支撑,学生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需要能力作保障,管理者建设心理健康治理体系现代化需要能力作后盾。总之,提升能力是破解心理健康工作难题、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金钥匙”。四是坚持系统治理,心理健康是系统工程,需要多维度、多方面地形成合力,这也是十七部门联合发文的根本原因。
第三,目标实,四大工作目标实实在在。
一是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更加健全。健康教育重点面向全体,开设课程,预防为主,开发潜能;监测预警重点是在教育过程中对问题苗头实时监测,根据严重程度及时发出预警;咨询服务重点是针对预警问题和个体开展咨询辅导,化解问题;干预处置重点是针对严重问题或高危个体进行干预矫治矫正,需要时及时转介到专业心理门诊。四项工作形成一条龙的内在逻辑程序,故称“四位一体”。二是学校、家庭、社会和相关部门协同联动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格局更加完善。重点是三者联动协同育人,邯郸学生暴力犯罪,暴露出校家社联动还有盲区,亟需严加排查,落实到位。三是2025年,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校比例达到95%,据笔者各地巡讲调研,这条落实比较好,不少地区提前达标,在数量上不成问题,但是质量亟需提升。四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比例达到60%,这是提升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重要举措,切中要害,对从源头遏住心理问题甚至恶性事件发生尤为重要。
第四,任务细,主要任务分八方面二十二项。
一是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这是首次将心理健康纳入五育融合育人体系,开辟了心理健康教育新视野,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对五育并举也有积极促进作用。二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重点是要开设心理健康相关课程;发挥课堂教学作用,不仅发挥心理课堂主渠道作用,还要发挥所有学科课堂主阵地作用,不仅在形式上、内容上渗透,还要在功能上渗透,让每节课成为减负增效、寓教于乐的幸福课堂,进而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即利用一切资源、调动一切力量,开展“三全育人”。三是规范心理健康监测,不少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确实积极开展了学生心理健康监测工作,定期开展了学生心理健康测评,但问题是监测和测评工具亟需科学化和规范化。四是完善心理预警干预。重点是健全预警体系和优化协作机制。预警要全员、全方位捕捉问题,必须在所有方面无缝衔接,密切配合,不留漏洞。五是建强心理人才队伍,重点是配齐、建强心理健康工作队伍,畅通教师发展渠道,确保心理工作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六是支持心理健康科研,重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研究,推动研究成果向实践的转化应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七是优化社会心理服务,重点提升社会心理服务能力,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加强未成年人保护,补齐心理健康工作的家庭和社会短板,形成校家社立体服务网络。八是营造健康成长环境,重点规范开展科普宣传、加强日常监督管理,目前,亟需清查和处理问题较多的网络游戏、直播、短视频等,不留隐患。
第五,保障硬,保障是确保《行动计划》顺利实施的硬道理。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纳入对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体系,作为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水平评估和领导班子年度考核重要内容,为《行动计划》上了保险锁。二是落实经费投入,确保了各项工作的专项经费保障。三是培育推广经验,通过“树点”,以点带面,确保《行动计划》走深走实。
另外,《行动计划》还彰显了合力强、观点新、靶向准、机制全、前景好诸多优势。为新时代“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树立新的里程碑。
二、落实《行动计划》亟需补齐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短板
《行动计划》明确强调“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从“全面”来看,作为国民教育体系有机组成部分的特殊教育系统,心理健康教育相对而言还是短板,亟需补齐。下面从中国知网总库分别搜索:(1)中国知网总库1949年以来所有篇名含有“心理健康”的文章,研判其总体趋势,提供背景和参考坐标;(2)《中国特殊教育》所有篇名含有“心理健康”的文章,研判其总体趋势。通过二者对比,管窥特殊教育系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发力点。
在中国知网发现1949年以来篇名含有“心理健康”的文章总计共111236篇,从2000年开始呈现总体快速上升趋势,2019年峰值为5978篇(见图1)。
《中国特殊教育》发表篇名含有“心理健康”的文章总计178篇。2010年峰值为26篇,然后快速下降,2018年后在两三篇之间徘徊。这与图1显示的“心理健康”整体背景和趋势形成严重反差,说明特殊教育系统亟需补齐心理健康短板。
进一步,从近两年发文来看,篇名含有“心理健康”的文章仅有1篇,涉及“听障青少年人际信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篇名含有“心理”的文章也只有4篇,分别涉及“工作记忆在听障大学生推理他人心理状态中的作用”“心理授权和职业认同”“心理弹性”“内隐心理”。图2所示2023和2024曲线几乎触底,与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大背景、大趋势形成强烈反差,说明加强特殊教育系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研究的迫切性。
从近两年分类主题发文分析可见,篇名含有“智障”共发表1篇,涉及“智障儿童家庭德育探微”,在一定程度上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关系。遗憾的是再无其他文章。
篇名含有“视障”共发表3篇,其中有2篇涉及心理主题,分别是“社会排斥”“自我概念”。另外1篇则是“辅助技术在视障学生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心理无关。
篇名含有“听障”共10篇,其中篇名含有“心理健康”的文章有1篇(前有述及),即《听障青少年人际信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一个链式中介模型》;篇名含有“心理”的文章1篇(前有述及),即《工作记忆在听障大学生推理他人心理状态中的作用》;主题涉及心理健康的有“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社会适应”“抑郁与社交焦虑”“学业情绪”“网络成瘾”;其余涉及的主题则有“唇读能力”“听觉口语”等,该部分涉及心理健康下位概念的文章相对较多。
篇名含有“孤独症”(自闭症)共发表近30篇,没有直接与心理和心理健康有关的文章,略有涉及的文章有几篇,主题包括“健全兄弟姐妹亲职化”“同伴支持”“情绪记忆”“社会奖赏”“表情识别能力”“同胞介入式干预”“个体赞赏”。孤独症(自闭症)群体本身就存在社交共情障碍,因此加强其心理健康研究十分迫切。
篇名含有“超常”的文章共发表6篇,其中篇名含有“心理”的只有1篇,涉及“基本心理需求与自尊”,对心理略有涉及的主题有1篇,是针对超常儿童创造力的。其余涉及的主题分别是:“超常儿童的课程”“美国和韩国经验及启示”“超常儿童鉴别体系”,基本都与心理健康无关。可见,在超常教育中,对心理尤其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亟待加强。
篇名含有“教师”的文章共发表23篇,近一半与心理或心理健康下位概念有关,比如“组织支持感”“职业认同与自我效能感”“道德认同”和“利他行为”“心理授权”“情绪智力”“工作”与“角色压力”“忧虑”与“职业倦怠”,说明教师领域对心理和心理健康下位概念关注较多,但没有一篇直接上升到“心理”或“心理健康”高度。
篇名含有“融合教育”的文章共发表26篇,涉及心理或心理健康的文章仅3篇,主要涉及社交能力及普通学生与特殊学生关系方面。这说明融合教育备受关注,但融合教育里对心理和心理健康的重视不成比例。
篇名含有“课程”共发表8篇,其中有3篇涉及培智课程,但无一涉及“心理”或“心理健康”。
综上分析,特殊教育系统心理健康教育概括如下:一是专门探讨心理健康的文章寥寥无几,仅有1篇;二是尽管涉及心理健康下位概念的文章占一定比例,但不成体系,尚未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格局;三是涉及心理健康下位概念的文章在各子系统内部发展不平衡,深浅多寡不一;四是涉及心理健康下位概念的文章中传统心理占主流,积极心理品质尚未凸显。由于特殊群体身体的弱势,更需积极心理提供精神支柱,因此亟需加快建设特殊教育系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三、加快建设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议
传统特殊教育较多地关注和补偿“缺陷”,而笔者提出的“人本特教”新理念则大力倡导功能代偿和潜能开发,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用发现的眼光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加以适当的引导,培养他们以自己的擅长之处去适应社会的能力。这也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特殊教育中的基本主张和诉求。
第一,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弱项亟需加强。
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全局中处于明显弱势和劣势。中国知网总库所有标题含有“积极心理健康”的文献总数为614篇。从2007年我们创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以来,到2010年展现第一波高峰,然后总体一直保持波动上升势头(见图3)。
《中国特殊教育》发表标题含有“积极心理健康”文献总数为57篇。从2007年我们创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后到2010年出现第一波高峰,之后则急剧下降,一直徘徊在每年个位数低水平。这与全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走势形成强烈反差(见图4)。残障儿童要身残志坚,这里的“志”实质代表“心理”,也就是心理要坚强要强大。可见,特殊儿童比其他群体恰恰更需要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足见其迫切性。
第二,《中国特殊教育》要持续深化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要求。
近两年来《中国特殊教育》确实发表了一批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文章,对特殊教育未来发展和科研发挥了引领作用,比如,《高质量推进普惠性特殊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夯实教育强国战略基础》《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我国特殊教育普惠发展的话语分析与逻辑演进》《面向普惠发展的特殊教育数字化治理》《教育强国图景中的中国式特殊教育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乡村特殊教育融合发展的本土特征与质量突围》《高质量教育发展背景下我国特殊学生评价政策的回顾与展望》《融合教育何以高质量发展》《发展高质量残疾人职业教育》《数字技术赋能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开辟创新人才成长新领域新赛道》《“三全育人”理念下盲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理路》《特殊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等等。但还应积极探究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特殊儿童高质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议围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教育体系等,多维度、多视角探索构建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第三,聚焦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及其培养。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核心就是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奠基幸福人生。总体而言,积极心理品质分六大维度21项(见表1),可供开展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参考。下面简析近两年来《中国特殊教育》发文涉及到的积极心理品质维度及其下位概念。
知识和智慧——认知维度,重点涉及认知行为及脑机制、认知加工、认知障碍、认知缺陷、认知干预。在认知维度下位品质里,仅涉及创造力。
人际和社交——情感维度,重点涉及如下内容:人际信任、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社交技能、社交焦虑、社交能力、社交语言以及社交故事。该维度下位品质尚未触及。
恒心和毅力——意志维度,上位和下位品质尚属空白,亟需探究。
公正和合作——利群维度,仅有2篇合作教学以及教师合作的文章,虽然需要合作品质做支撑,也能历练合作品质,但并非专门针对合作品质的探究。下位品质里,只有1篇关于领导力的文章,其他下位品质尚未涉及。
节制和忍让——律己维度,上位和下位品质尚属空白,亟需探究。
信念与境界——超越维度,仅发现1篇有关自我超越的文章,下位品质尚未涉及。
另外,涉及幸福的文章也仅有2篇,其一是《负性情绪对听障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其二是《听障青少年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由上可见,对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关注既不充分,更不全面,有两大维度完全空白,下位品质探究就更是稀缺,迈向幸福感的文章也刚有萌芽。亟需全面、深入、系统探究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及其培养。
第四,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开辟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新赛道、发挥新优势。
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提出,人的智能是多元化的,至少表现在语言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逻辑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智能和运动智能八个方面,而每个人在这八个方面都有自己的优势或优势组合,如果每人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每人都能成为最佳的自己。这正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所强调的。从多元智能理论看特殊教育会有全新的认识,同样,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也有全新认识。对普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扶正祛邪,通过潜能开发防治心理问题,对有身心缺陷的特殊学生更应从积极正面和优势入手,体验成长和进步,为活出精彩人生提供积极心理支柱。比如,智障学生可以从音乐、运动等入手,听障学生可以从视觉空间、运动、肢体动作、手势、表演视觉空间等入手,视障学生可以从音乐、听觉、内省、反思、触摸等入手,自闭症可以从内省、音乐、运动、空间、自然等入手,超常儿童可以从语言、数学逻辑、自然观察等入手。针对特殊儿童类型,充分运用多元智能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方式和评价,实现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效益最大化。
来源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4年第30期
作者 | 孟万金(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所退休研究员);张冲(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