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红 浦小松 冯雅静 李莉: “大思政课”建设核心要义、突出问题与提升进路

文摘   2024-11-25 17:16   北京  


编者按:学习宣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系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是当前教育系统的重大政治任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精锐科研力量,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要求,在纸媒、电视、网络等平台开展阐释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现摘取部分优秀成果,陆续推出,以飨读者。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把学校思政课建设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全面加强。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明确了总体要求与路径举措,推动各地“大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把握“大思政课”建设的核心要义,发现“大思政课”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探寻解决的对策,对进一步深化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思政课”建设的核心要义


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是开门办好思政课的理念创新与格局拓展。“大思政课”建设的核心要义可以从根本目的、本质特征和核心任务等方面来考察。 

(一)“大思政课”建设的根本目的是铸魂育人 

课程教材集中体现党和国家意志,是育人的载体。“大思政课”建设的根本目的是铸魂育人。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各门课程中,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和价值导向,其关键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强调“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作为以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根本任务的思政课,肩负着重要的育人使命和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使命。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思政课建设事关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事关青少年健康成长。办好思政课,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就是要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思政课的育人属性与政治属性,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增强“四个自信”,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二)“大思政课”建设的本质特征是“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在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宣传要“切实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2024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论述为把握“大思政课”建设的本质特征提供了根本遵循。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新时代的思政课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思政教材中要及时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经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最新研究进展。“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在指导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实践性是其显著特征。因此,“大思政课”主张大实践观,坚持开门办思政课,立足新时代的伟大实践讲道理,而且强调“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由此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感染力与针对性、实效性,让学生在行走的大课堂中,体悟鲜活思想的深度、厚度与温度,使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真正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这也是“大思政课”的本质特征。 

在新时代背景下,为“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大思政课”建设既要重视创新主渠道教学,又要强调拓展社会“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培育“大师资”,深挖“大资源”;既要坚持思政课的理论性、统一性与教师的主导性,又要突出思政课的实践性、多样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既要重视讲活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和新时代的故事,又要强调讲活讲透故事背后的道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三)“大思政课”建设的核心任务是构建纵横贯通的育人大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这一重要论述为“大思政课”建设指明了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坚持系统观念,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育人规律与学生成长规律,在纵向时间维度,兼顾发展性与阶段性特征,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同时要注重学段衔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在横向空间维度,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充分发挥思政课和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同时注重要素配合协同,推进学校“小课堂”、社会“大课堂”和网络“云课堂”相协同,学校、家庭、社会相配合,进而构建纵横贯通的全员、全程、全方位、全要素育人大格局。 


二、“大思政课”建设的进展与突出问题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五周年,也是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实施《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两周年。“大思政课”建设进展如何?还存在哪些突出问题?中小学是“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阶段。为了解“大思政课”建设的推进现状与突出问题,课题组参照《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和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中的政策要点,自编调研工具,立足中小学教师视角,重点对地方“大思政课”建设氛围、中小学思政课主渠道改革创新、课程思政建设、资源平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调研对象兼顾东中西地区、城乡及学段分布等,从辽宁、河北、甘肃、重庆、河南等地抽取了1.2万余名中小学(含中职)教师。其中,思政课教师5,357名,占比44%,其他学科教师6,771名,占比56%;农村教师4,232名,占比35%,城市地区教师7,896名,占比65%。调研结果如下。 

(一)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高度重视“大思政课”建设,具体支持政策有待完善 

国家出台“大思政课”建设的相关文件后,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纷纷牵头出台配套实施方案。例如,上海市出台了《“大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甘肃省出台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工程实施方案》,辽宁省出台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若干举措》等,扎实推进地方“大思政课”建设工作。课题组对思政课教师的调研结果显示,认为本地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重视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比例为78%,认为本地把思政课建设情况作为学校办学质量和学生发展质量评价重要内容的教师比例为74%。总体看,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比较重视“大思政课”建设。

尽管各地在国家政策的基础上积极研制出台具体实施方案,但与教师们的期盼仍有差距。调研结果显示,包括思政课和其他学科教师在内的全体教师将“完善具体支持政策”作为加强“大思政课”建设的首要内容,选择比例达67%(见图1)。访谈中,有小学校长反映,小学如何与中学、大学加强联系开展思政教育,希望能够出台操作性更强的政策指引;有的中职校长呼吁,加快实践基地建设标准研制,同时基地建设除考虑普通中小学生的特点之外,还要关注中职学生的需求。有研究者也指出,从制度层面看,“大思政课”的制度协同有待完善,如思政课多元主体间体现“大思政课”要求的制度体系还比较松散,缺乏协同联动。目前具体支持政策尚不完善的原因,与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时间较短、具体支持政策的完善需要更多的实践积累与效果评估等有关。 

(二)“大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相关政策和理论培训尚不能满足需求 

高素质的思政教师队伍是“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智力资源。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是“大思政课”建设的直接推动力。调研结果显示,81%的思政课教师和70%的其他学科教师能够积极参与“大思政课”建设。总体上,大部分教师对“大思政课”建设表示出积极态度。从学校“大师资”建设具体情况来看,75%的思政课教师认为,学校重视思政课专职教师配备,重视聘请先进模范、英雄人物、法治副校长等定期到学校讲课或作报告;77%的思政课教师表示,有机会参与跨年级或跨校区的思政课教师教研共同体、集体备课活动,同时通过在职培训、进修学位等方式提升专业水平;72%的思政课教师表示,有机会参与学校与党校、高校“马院”、干部培训学院等建立的思政课教研共同体活动。此外,80%的思政课教师认为自己能够胜任思政课教学工作,81%的教师表示作为一名思政教师感到自豪。总体而言,“大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思政课教师专业认同感较高,专业发展路径得到拓展。 

虽然教师们对于“大思政课”建设的热情和参与度整体较高,但由于“大思政课”是近年来提出的新理念和新要求,部分一线教师开展“大思政课”建设的相关理论较为薄弱,对政策掌握不够。调研结果显示,77%的思政课教师表示知道“大思政课”建设的基本含义,76%的思政课教师熟悉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重点政策;相较而言,其他学科教师在这两方面的比例分别为67%和65%,均低于思政课教师约10个百分点。 

此外,调研结果显示,教师们的培训需求较为强烈。希望开展理论培训与加强政策解读的教师比例分别为64%和63%(见图1)。访谈中也有教研员反映,一些学校兼职思政课教师多,亟须加强在职培训,提升教师的思政教育理论与政策水平。有研究也指出,思政课教师兼职问题突出,尤其集中在小学阶段和民办学校,同时东中西部地区在区县德育干部培训制度存在显著差异,中西部地区设有德育干部培训制度的县区不足七成,约30%的县区尚无学校德育干部培训制度。这也是教师们呼吁加强政策与理论培训的重要原因。此外,呼吁加强基层经验交流、丰富思政教育资源、增加经费支持、专家指导等需求的教师也超过半数,说明地方“大思政课”建设在这些方面同样需要进一步着力。

(三)中小学思政课主渠道改革创新、课程思政及资源平台建设全面推进,农村地区“大思政课”建设相对薄弱 

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是“大思政课”建设发挥实效的重要抓手。在改革创新主渠道教学方面,调研结果显示,77%的思政课教师认为当前思政课程与教材体系较为完善;81%的思政课教师注重拓展思政课堂教学内容,将伟大精神、实践成就、英雄模范等先进事迹引入课堂,并注重结合时事政治与新闻热点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79%的思政课教师能够积极创新课堂教学方法,运用小组研学、情景展示、课题研讨、课堂辩论等多种方式组织课堂教学;81%的思政课教师注重采用多元评价方式优化思政课教学评价。 

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是“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其他学科教师的调研结果显示,84%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重挖掘思政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85%的教师注重结合时事政治与新闻热点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86%的教师注重在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也会注重与家长配合。此外,80%的教师近一学年内与班主任或思政课教师合作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次数在2次以上。

在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方面,74%的思政课教师表示,学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情况较好。在大资源平台建设与经费保障方面,75%的思政课教师认为,“大思政课”相关资源平台能够满足需求,学校网络教育宣传云平台建设情况较好;71%的思政课教师认为学校“大思政课”建设经费支持充足。在家校合作与日常思政教育方面,79%的教师注重家校合作开展思政教育。同时,选择注重与班主任或其他科任教师合作开展思政教育,注重将思政课教学与班级管理、班(团、队)会等活动结合的教师比例均为81%。 

从城乡差异来看,调研结果显示,在对“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视程度、对“大思政课”的了解参与情况、改革创新主渠道教学情况、大资源平台建设和利用情况、大师资建设情况等方面,农村地区均弱于城市地区。例如,在本地教育行政部门对“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视情况方面,城市与农村地区表示重视的教师比例分别为81%和73%;在教师对“大思政”建设基本含义的了解情况方面,城市与农村地区的教师表示了解的比例分别为79%和72%;在对“大思政课”建设重点政策的熟悉情况方面,城市与农村地区的教师表示熟悉的比例分别为79%和70%;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面,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教师表示较好的比例分别为77%和69%;在是否胜任思政课教学工作方面,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教师表示胜任的比例分别为84%和76%。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大思政课”建设相对薄弱,与农村地区思政课教师数量相对不足、培训机会较少,以及经费与办学条件有限等有关。从师资状况来看,有研究者指出,农村中小学校大多没有配备专职的思政课教师,一般由语文教师、心理健康教师或者班主任兼任,且自上而下分配给农村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名额不多,教师“走出去”的培训机会不足。也有研究者指出,农村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年龄老化,且专业背景复杂,专业对口教师较少。在当前优质均衡发展背景下,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大思政课”建设情况应得到更多关注与倾斜政策支持。 


三、“大思政课”建设的提升进路


新时代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要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与强化法治思维、师资建设与资源保障等方面着力,同时要关注农村地区。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进“大思政课”铸魂育人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中强调,各级党委(党组)要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明确指出,中小学校党组织全面领导学校工作。进一步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一是各地各校要牢牢把握思政课的政治属性,把思政课建设作为党领导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提高思政课质量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因地因校制宜,制定方案,推进落实。认真落实将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情况纳入各级党委领导班子考核和政治巡视巡察的规定要求。二是要深入实施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建立健全学校党组织抓思政课工作机制。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要走进课堂听课讲课,履行思政课建设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完善学校党建带团建、队建机制,在“大思政课”建设中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的组织优势和独特作用。三是优先发展中小学思政课骨干教师入党,培养和选拔优秀党员教师担任思政课教师。充分发挥党员在学习新思想、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及开展日常思政活动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强化法治思维,完善“大思政课”建设具体制度与政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谋划工作要运用法治思维,处理问题要运用法治方式。现阶段尤其强调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去深化改革、推动发展。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一是鼓励地方在“大思政课”建设实施方案基础上,树立法治与标准意识,细化完善具体制度与政策。具体政策是贯彻执行总政策和基本政策最直接最具体的形式和手段,一般具有较强的可执行性。相对于国家宏观教育政策而言,区域教育政策承上启下属于具体政策,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各地要聚焦育人大格局的建构,因地制宜完善“大思政课”建设协调机制、家校社协同机制、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机制、大中小学社会实践运行机制、专家专业引领机制,积极研制“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标准与评估标准,完善配套经费支持标准,细化相关资源平台建设地方标准,出台思政课实践教学指南等,为学校和教师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提供具体的支持,更好地支撑“大思政课”建设落地。二是“大思政课”建设要与宣传贯彻新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以下简称《爱国主义教育法》)紧密结合。《爱国主义教育法》规定:“国家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各地大中小学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要注意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利用思政课主渠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要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其他各类学科教育和日常教育活动。在实践中,许多学校已经积极行动起来。今年四月初,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开展了集团化背景下的“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教育教学研讨会,14所教育集团成员校的近200位教师围绕“爱国主义——永恒的教育主题”,推进多校区联动、全学科共育,为大中小学通过“大思政课”贯彻落实《爱国主义教育法》提供了实践范例。 

(三)强化师资建设,系统开展“大思政课”建设相关培训与研究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研中,教师们呼吁加强政策解读、理论培训、经验交流及专家指导等,其核心问题均指向教师队伍尤其是思政课教师队建设。对此,一是鼓励各地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学科教师实际,兼顾政策解读、理论提升、实践指导等共性与特殊需求,研制“大思政课”专题培训方案,利用高等院校“马院”等资源,系统开展大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不断提升全体教师开展“大思政课”的理论自觉和综合能力。二是建立思政课教师教研共同体,完善教研工作机制,切实推动思政课教师常态化开展集体备课、听课评课、集中培训、教学展示等教研活动。同时,鼓励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及思政课教研员合作,依托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思政课名师工作室等平台,围绕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等重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题研究。鼓励地方积极开展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学科思政、“大思政课”建设等典型经验案例宣传与交流,营造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良好氛围。三是结合地方实际,统筹使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提高中小学专职思政课教师比例,同时完善中小学思政课特聘教师制度,鼓励支持地方优秀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先进模范、英雄人物、法治副校长、校外辅导员等定期到中小学讲课或作专题报告,培育“大师资”队伍。 

(四)强化资源保障,提升农村地区“大思政课”建设水平 

针对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与需求,统筹建好用好各级各类教育资源,是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保障。一是推进实施骨干教师交流轮岗计划,加强县域统筹,促进思想政治等紧缺学科教师校际共享,加快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乡村小规模学校确实难以配备专职思政课教师的,所属乡镇中心校要通过思政课教师“走教”“送教”等方式上好思政课。二是数字化赋能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建设应用水平,丰富平台优质思政教育资源,拓展应用功能,加大在智慧课堂、双师课堂等方面的融合应用。三是借助信息化技术,广泛开展网络教研、跨区域教研,为农村地区思政课教师提供教研平台及多样化专业发展机会。四是加大经费投入,为农村地区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课程资源开发、数据平台建设等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此外,要充分利用家庭、社会等多方资源,发挥农村地区优秀戏曲曲艺、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传承发展优势,融合最美乡村教师、医生等宣传教育活动,浸润于乡村振兴中国故事中,形成农村学校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特色



来源 | 《中国德育》2024年第13期
作者 | 赵小红(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与学校党建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浦小松(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与学校党建研究所副研究员);冯雅静(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李莉(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中国教科院
提升服务决策水平,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强化教育实践指导,主动引导社会舆论,推进基础平台建设,发布教育智库前沿成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