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清: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

文摘   2024-12-18 16:07   北京  



编者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系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是当前教育系统的重大政治任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精锐科研力量,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要求,在纸媒、电视、网络等平台开展阐释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现摘取部分优秀成果,陆续推出,以飨读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尽管经济社会发展赋予高校多种使命和功能,但高校的根本还是培养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既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的必然要求。“双一流”建设高校要自觉承担起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重任,切实推动“双一流”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迈上新台阶。


近年来,通过实施“拔尖计划2.0”“强基计划”等政策举措,在计算机科学、数学、基础医学、经济学等9个领域推动“101计划”,布局建设288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探索书院制、导师制、学分制、小班化教学、本硕博贯通培养,我们不断优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逐步实现了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有组织培养。比如,北京大学设立“鹿鸣书院强基班”,设计“名师引领、学科交融、本博联通、国际竞雄”的人才培养方案;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英才班”让具有数学天赋的学生尽早跟随国际大师学习和工作,实现迅速成长;兰州大学萃英学院构建自主学习、朋辈互助、文理相融、温馨和谐的学习生活社区,打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新型书院文化;等等。


尽管“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探索实践中不断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营造浸润式环境,发挥了人才培养主力军作用,但与党中央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相比、与应对国际科技人才激烈竞争的迫切需要相比,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仍然任重道远,还面临着“四不”问题。一是活力不强。学科化、院系制的传统办学模式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才创新素养提升,学科设置对重大科学问题和社会发展需求变化反应不够灵敏,人才培养模式过于标准化,缺乏对学生个性和差异的充分关注。二是合力不足。不同学段之间人才贯通培养有待进一步形成合力,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发展的示范作用仍需彰显,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待加强。三是发展不均。充分重视人才的专业成长,但对人才志趣形成、通识积累、创造力激发等关注较少,直接影响人才可持续发展。四是数量不够。人才培养规模还不能满足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解决“四不”问题,必须构建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


统筹选拔、培育、评价一体建设。探索“由粗到细”的人才选拔形式。选拔先要“粗”,在过程中逐渐“细化”,通过多次动态选拔允许学生“进出”和“换道”,给予学生更多发展机会,找到适合自己的领域和方向。学科结构设置对教育教学资源配置起着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学科结构设置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动学科、专业和课程交叉融合。构建“宽基精专”的课程体系,既开发丰富的通识课程为人才发展打下宽厚基础,又设置多元精深的专业课程给予学生个性化选择,给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的机会,以富有挑战性的研究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尊重人才成长规律,以创新价值、创新能力为评价导向,探索长周期、有利于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让他们有更长时间、更大空间去试错,包容“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


推动长链条贯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基础教育、本科教育以及研究生教育纵向协同、贯通培养。“双一流”建设高校要与高中有机衔接,重视对人才的价值引领、思想塑造,将对学生的志趣培养始终贯穿教育全过程,促进学生创新知识积累和批判性思维发展,造就既具有扎实专业理论功底和科研能力,又具有健全人格、正确价值观并拥有高尚精神追求的拔尖创新人才。要完善并优化本硕博贯通的人才培养机制,统筹制定既具有延续性而又灵活富有弹性的培养方案。要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差异化选拔机制,为具有特殊潜质的学生提供发展快车道。


深化多元主体协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多主体参与的过程。“双一流”建设高校要协同其他主体,汇聚促进人才成长的培养合力。要加强科教融合,将科研活动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通过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进入实验室和科研团队,让学生在科研实践中学习和成长。要加强产教融合,与行业龙头企业等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同推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通过设立实践教学基地、开展校企合作项目等方式,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要加强国际交流,借鉴外国的人才培养经验,深化与世界一流大学合作,搭建国际交流学习平台。通过联合培养、交换交流等多种方式推动学生走出去,拓宽研究视野,增强研究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合作与竞争能力。


形成多元支持长效机制。加强政策引领,既要为人才选拔、人才评价、学科设置等关键问题提供政策依据,又要整体规划、统筹布局,通过政策引领激发“双一流”建设高校人才培养活力。加大资源统筹力度,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通过加强教师待遇保障、推进评价和激励机制改革等,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师资队伍和学术大师。深化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研究。“双一流”建设高校要在实践探索中不断总结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特点、发展规律和影响因素,制定选拔标准、开发评价工具、设计课程方案、研究教学方法、开展跟踪研究,及时发布相应研究成果,推动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来源 | 《人民日报》 2024年12月13日

作者 | 杨清(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教科院
提升服务决策水平,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强化教育实践指导,主动引导社会舆论,推进基础平台建设,发布教育智库前沿成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