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书记校长办学思想与实践创新交流活动观点分享之三

文摘   2024-12-01 10:52   北京  



编者按:11月27-28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成都市青羊区人民政府主办的“践行教育家精神·提升学校治理水平”首届书记校长办学思想与实践创新交流活动在成都举行。该活动为2024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实验区(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成果展示活动的重要内容,来自各实验区(校)32位中小学书记、校长分享交流了所在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实践成果。现选取主要观点,陆续推出。


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书记、校长丁凤良谈到,学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到民族小学视察指导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将十六字要求“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和校训“做最好的我,在自己最好的方面,并不是在所有的方面”融入育人治校全过程。学校通过聚焦“和·融”教育创新,构建沉浸体验课程,搭建多元发展平台,着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北京市海淀区唯一一所民族小学,学校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通过开展特色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重庆市南岸区天台岗小学党委书记左荣表示,学校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导引,聚焦家校沟通不畅通、家庭教育不科学、社会参与不充分等普遍问题,努力探寻如何从及时沟通学生情况、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和用好社会育人资源三方面充分发挥学校在协同育人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创设积极关系、积极系统、积极环境,实现良好家校沟通、进行良好家庭教育指导,实现良好社会参与,打通校家社共育的难点堵点。

广州市南海中学书记余英分享了学校立足“三课”(课程、课堂、课题)培养“站立教师”、做“挺立的教育”的实践经验,不断提升教师核心竞争力,为教师搭建从“新星”到“骨干”再到“名师”的进阶桥梁和成长体系。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同心县南安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马德林谈到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通过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课堂教学主阵地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与主题活动开展联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到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浸润师生心田。”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荔湾实验学校党总支书记杜学君提出,发展数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发展学生的智慧。学校将数智技术与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深度融合,打造全面感知、高效协同、智能洞察的校园环境,赋能科研创新,提升教学质量和管理效率,并从优化学校“中·科”文化核心体系、构建学校“一一三”科学治理体系、打造数智技术赋能学校发展教育生态、利用人工智能描绘“教师数字画像”助力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开展高品质学校建设的实践探索。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杭州胜蓝实验中学书记、校长姚琴分享了学校聚焦一体化发展,构建思政教育新样态的实践探索。学校依托拱墅教育“大运河思政”,通过构建学生“连接体”,打造教师“共同体”和拓宽资源“联合体”,整体推进学校思政教育。做法包括聚焦学科育人,做到思政课堂“校本化”;连动课堂前后,实现思政教学“创新化”;打造精品课例,推动思政教研“多元化”;激励向上生长,实现教育评价“个性化”;浸润文化力量,实现思政阵地“特色化”;提升育人质量,力推思政教育“品牌化”。 

成都市青羊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实验学校党总支副书记、校长李朋以“六维贯通,统整育人”为主题,介绍了学校共生视野下“统整·贯通”的育人理念和学校转公一年以来的快速发展。学校从升级学校文化系统、优化学校管理系统、重置学校课程系统等六个方面入手,构建贯通育人模式,探索十二年制学校治理新机制,推动学校教育质量全面提升,为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助力。

成都市龙江路小学武侯新城分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刘檩就学校管理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学校借鉴企业管理的项目思维,以项目制管理激发教师队伍活力、项目化学习提升学生学习动力、项目式协同凝聚校家社合力,不断激发办学活力,提升办学水平。 


供稿 | 中国教科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中国教科院
提升服务决策水平,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强化教育实践指导,主动引导社会舆论,推进基础平台建设,发布教育智库前沿成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