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飞: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小学校落细、落小、落实

文摘   2024-12-12 16:15   北京  



编者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系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是当前教育系统的重大政治任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精锐科研力量,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要求,在纸媒、电视、网络等平台开展阐释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现摘取部分优秀成果,陆续推出,以飨读者。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集中体现,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文化价值基础,更是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根本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怎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针对少年儿童群体,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少年儿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适应自身年龄和特点,做到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这也为少年儿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要求



教育具有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其中,政治属性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这也进一步要求,教育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矢志奉献国家和人民。


现阶段,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情、国情、社情、教情正在发生空前的变化。在全球化浪潮中,文化的多元发展及其带来的文化价值的融合、互鉴、冲突、碰撞等正在深刻重塑世界范围内的文化格局和文化秩序,也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了挑战和冲击。特别是进入数字时代,文化价值的基本态势、传播方式、表达形式等均发生了重大变革,在跨时空、跨地域、跨群体的无边界传播中深刻影响着学生群体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学生的成长环境变得十分复杂,有着来自不同方面的诱惑和挑战。其中,也包含着诸多外来异质文化价值对学生群体的侵蚀和腐化,引发学生群体思想和心理层面的价值冲突和价值认同危机。因此,如何在多元文化格局中,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广泛培育、生动践行,转化为学生群体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是当前教育面临且必须解决好的重大时代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这也意味着,在教育层面,价值观的培育和养成对于学生成长至关重要;在国家层面,只要人民群众有了对核心价值观的忠诚和信仰,这个国家就是不可撼动的。


从当前国际形势看,一些国家对教育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敏感性,并将教育作为文化价值较量和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他们对我国开展意识形态斗争、争夺青少年一代的形势严峻复杂,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帝国主义说,对我们的第一代、第二代没有希望,第三代、第四代怎么样,有希望。帝国主义的话讲得灵不灵?我不希望它灵,但也可能灵。”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教育必须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他也强调,我们的教育绝不能培养社会主义破坏者和掘墓人,绝不能培养出一些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人,那将是教育的失败,教育的失败是一种根本性失败!我们绝不能犯这种历史性错误!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规律遵循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回归到中小学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学生的天性特征,融合学校的育人常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致化、精细化融入到办学育人治校的各环节、各领域、各方面,转化为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列宁同志对认识发展过程概括地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的途径。”毛泽东同志指出:“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在认知规律方面,学生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反映客观事物,形成感觉和印象阶段的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现象方面、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感性认识积累多了,就会产生飞跃,变成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事物的内部联系的理性认识。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这表明,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各个阶段,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各有侧重点,而四个学段的侧重点反映的恰恰是学生认知水平、认知结构具有由低到高、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进阶特点。因此,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要在遵循教书育人规律、教育教学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兼顾学生具有的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观念新颖、兴趣广泛,探索未知劲头足,接触新鲜事物多,接受新生事物快的天性和特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兴趣、成就动机等因素,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少到多、由近及远、由感性到理性的进阶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这就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做得更细、更实、更深入人心。在教育实践中,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转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变为“更通俗、更直接、更快捷、更灵活、更丰富、更多样、更具象、更生动、更鲜活、更逼真、更美观、更深刻、更精准、更走心、更易懂、更好看、更好玩、更好记、更好用……”的教育要素和生活元素,有机有效融入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和点点滴滴。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推进



具体到学校立德树人层面,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就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的文化养分“掰开揉碎”,充分融入学校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学生培养、教师发展、学校治理、校园文化、协同育人、课后服务等办学育人治校的各个方面的关键环节和具体细节,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耳濡目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氛围和条件。


在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变成为具体的教育要素,融入学校课程理念定位,转化为学校课程具体内容,进入课程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各个具体环节,以课程为载体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基础。另一方面,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学目标范围,进入到教学设计具体环节,成为教学组织与实施的重要内容,使之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全过程,将课堂教学作为“主战场”,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有效传递和深刻培育。


在学生培养与教师成长过程中,一方面,要求教师应根据每名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态度、成就动机、潜力潜能、成长取向、生涯规划等,把握学生的个体差异,兼顾学生群体的发展水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具体的要素和元素,融入立德树人的全过程、全方位。另一方面,要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本身,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作为教师涵养师德师风、发展素质能力、提升业务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之融入教师培训研修、教师队伍管理、教师激励支持、教师关心关爱等各个方面,成为教师成长过程中的文化养分。


在学校治理与文化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学校章程,以章程规定的方式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章可循,并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校的校风、校训、教风、学风深度有机结合,在学校教育理念、育人文化层面形成价值内涵的意义关联。同时,要在学校管理体制、决策机制建设层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融合,使之成为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潜在内容。另一方面,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管理文化、榜样文化、品牌文化等充分结合,以文化为载体,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良好氛围,达到育人于无形的状态和境界。


在协同育人与课后服务过程中,一方面,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连接学校、家庭、社会三方主体的文化主线,在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突出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依托社会教育的支持作用中,实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形成协同育人合力,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走深走实。另一方面,要将学生学业辅导、体艺科普活动、拓展训练课程、学生社团活动、课后娱乐游戏等,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利契机和重要载体,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其中,发挥课后服务的独特育人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创设应用场景、打造虚拟仿真、共享优质资源、丰富学习体验、精准数据分析等多方面的优势,强化数字赋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通过智慧教学、智慧管理、智慧评价、智慧画像等方式,精准地把握每一位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情况,促进实现个性化教育指导,更好地因材施教。同时,还要加强网络空间和阵地建设,发挥网络育人的积极功能和优势,防范化解网络平台、移动终端等可能对学生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的不利因素和负面影响。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核心主张,强调做任何事情都要从细小处着手。这种注重细节的文化传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奠定了哲学和方法论基础。这也进一步要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博大精深的丰富内涵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融入立德树人各环节、各领域、各方面,转化为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来源 | 《中国民族教育》2024年第12期

作者 | 陈飞(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战略与宏观政策研究所副研究员)




中国教科院
提升服务决策水平,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强化教育实践指导,主动引导社会舆论,推进基础平台建设,发布教育智库前沿成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