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邦义:最新指示
文化
文化
2024-12-10 21:22
北京
1、我与春风皆过客,你携秋水揽星河--《归去来兮帖》(03)(盐城/吴瑛)5、最新指示--《五〇后青春档案》(20)(镇江/徐邦义)6、丢了鞋子--《红尘•鹿鸣巷纪事》/《住瓦屋的男孩》(16)(盐城/王宏程)《五〇后青春档案》连载(20)
20
最新指示
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清晨,覆盖盐海每一个角落、不分昼夜随时可能启动的几十个高音喇叭同时响起。女播音员亢奋尖锐的声音,在天空重叠出回音般的效果,和街道上司空见惯的锣鼓口号声混杂在一起,播报内容一时难以辨别。徐仪很快回来向母亲报告了关键内容:“伟大领袖发出‘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母亲问知识青年指哪些人?到农村怎样接受再教育?徐仪说不知道。“今天的《人民日报》到了就清楚了。”父亲在一旁说。那天的《人民日报》发表了《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编者按语,介绍了甘肃会宁一批知识青年到农村安家落户的事迹,文中引用了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从那一天起,全国各地迅速掀起了轰轰烈烈、规模空前的“上山下乡”运动。盐海中学革命委员会立即行动,召集六六、六七、六八届初中、高中毕业生,传达学习“最新指示”,领导作了紧急动员报告。“同学们,毛主席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最新指示。知识青年的范围很广,对我们学校而言,就是你们在座的三届初中、高中毕业生。你们要真正做到毛主席挥手我前进,积极响应号召,到农村去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同学们可以自行组成插队落户小组,每组六到十人,三天内上报学校革委会,其余同学由学校帮助组成小组,校革委会将给同学们统一办理户口迁移等手续。“……毛主席教导我们:‘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我们到了农村,要认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向他们学习,和他们打成一片,扎根农村一辈子……”徐仪是六八届初中“毕业生”,属于当时“到农村去”群体中最小的那一批。有些同学还不满十六周岁,原则上可以暂不“插队落户”。动员会结束了,很多同学激动地议论着,有的立即着手自行成立“插队落户”小组。徐仪坐在横穿学校的小河边,眼前出现了钟庄初小的土屋、空荡荡的大食堂、三妈愧疚的表情、死去的小狗子和他头发枯黄羸弱的妹妹……农村的贫穷、农民的艰辛,大部分城市同学并不清楚。徐仪明确意识到“插队落户”断然不是去学校农场“劳动锻炼”和下乡支农“捡麦穗”。“徐仪、徐仪!你怎么在这里?班上很多同学已经组成插队落户小组,剩下的不多了。我们到处找你……”外号“顾大嫂”的顾超扭着腰肢,竞走似的跑过来,拉起徐仪朝教室方向跑。教室里只有十几个人。一角是八个女生屁股坐在课桌上,脚踩在凳子上,叽叽喳喳围坐在一起,好像已经达成组团共识;另一角是“呆丫头”、“烂桃子”、“王保长”。几个人见到徐仪,立即围拢过来。“顾大嫂”说:“他们都在等你,你挑头,我们五个组成一个小组,就看你的了!”徐仪看到他们脸上充满信任和期待,便说:“行啊!可刚才会上说六至十人一组,还差一个呢。”“我!我参加你们小组。”满头是汗的“臧大扁”一头冲进教室,“你们不会嫌弃我的家庭成分吧?”“都是响应毛主席号召,不谈成分!”徐仪不假思索地说。徐仪这才注意到,教室里除了他们和围在一起的八个女生,旁边还有两个人,一个是“小朱子”朱中捷,男生,全班年龄最小;一个是“小不点”吕晓慧,女生,全班个头最小。徐仪见朱中捷要加入小组便说:“你好像不满十六周岁吧?可以暂时不插队。”一旁的吕晓慧趴在课桌上,头也不抬,可怜巴巴地说:“我快满十七了,就因为个子小,女生组没人愿意带上我。我怎么办呢……”平时班上的男女同学似乎是两个阵营,一般交流不多。看到吕晓慧可怜巴巴的样子,徐仪朝旁边的女生喊道:“喂,你们才八个人,能带上吕晓慧吗?”一个女生说:“你们会带上朱中捷吗?你们带上他,我们就带上吕晓慧!”就这样,十几岁的少男少女率性地决定了将和谁一起去面对未来难以预测的命运。两天后,他们把名单报给了学校。一九六九年元旦临近了,盐海中学的六届中学生即将插队落户,具体落户地点还没落实,大家焦急地等待分配方案。徐仪小组的七个成员几乎天天见面,嘻嘻哈哈地想象插队农村的情形。徐仪很少插话,看到他们没心没肺的样子,苦笑着摇头。“那把你的想法和大家说说呗。”顾超向大家招招手,“大家安静一下,听我们的组长说话!”组长?徐仪没想过、也没答应过,见大家都盯着自己,只好硬着头皮当一回“大头虾”。“既然大家是一个小组,将来就是一家人,我就实话实说了。你们只是支农时去过乡下,根本不知道农村的生活是什么样子。我小时候在农村住过,我大爷去世我又去过。农村的苦你们无法想象。插队落户,不是过去支农,蜻蜓点水捡几天麦穗,是要一辈子扎根农村。想象过将来我们是什么样子吗?”“见过进城运粪的农民伯伯吗?为了肥料,他们不分寒暑,满身汗水,挑着沉重肮脏的担子,把城里的大粪弄到船上。饿了,啃点山芋、大麦饼;渴了,喝点凉水;累了,掏出烟袋点上烟末。他们累死累活,还要遭城里人捏着鼻子翻白眼……这,就是若干年后的我们,这就是扎根农村……”那天大家都有点沉重,默默地分手回家。可第二天见面时,一个个似乎忘记了这个话题,依旧一脸春光。盐海中学插队落户知识青年分配方案公布了,基本都在盐海周围的“广阔天地”,不像北京、上海那些大城市无法消化庞大的知青群体,只能分配到边远的东北、内蒙、云南等地。盐海这片“广阔天地”大致以南北走向的串场河为界,河西是里下河腹地的圩区,河东是沿海垦区,当地老百姓习惯称作“东乡”和“西乡”。由于土质和水系差异,东乡和西乡的农耕习惯不同。东乡以种植麦子、玉米、棉花、黄豆等旱作物为主,比较富裕,但主粮是玉米;西乡则是每年稻麦两季,经济作物种植量很小,比较贫穷,但主粮是稻米。徐仪这个小组分配在“西乡”的郭猛公社胜利大队,统一于一月十五日出发。己酉年春节是二月十七日,按照要求他们插队落户一个月之后,将与那里的贫下中农共渡“革命化”新春佳节。等待出发的日子很无聊,徐仪无心看书,便出门闲逛。他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盐海城随时随处都会冒出锣鼓声,但规模比较小,不像示威游行那么浩大,也没有口号的声浪。徐仪路过“针尖子”家门口,看见四、五个人围在那里起劲地敲锣打鼓,围观的邻居在交头接耳。“居委会主任带了老曾单位的政工干部,正在做政治思想工作,动员他家二儿子曾兴明尽快插队落户。”“他家大儿子在部队,家里就剩一个伢子也要‘上山下乡’?”徐仪明白了,这些锣鼓是动员“落后分子”尽快下乡插队落户。徐仪担心碰上“针尖子”大家都难堪,转身向王卓娅家走去。王卓娅见到徐仪,兴奋地说:“我们都在郭猛公社,我在众乐大队,你在胜利大队,到了乡下能常见面呢!”“哎,你知道吗?薛卫东也分配在郭猛公社。前几天在学校对我说,要和我建立那种关系。”“能怎么说?我说现在不愿意考虑这些事情,他很失望……你爸爸身体怎样?”“唉,我妈还好,安排在地区妇联工作。我爸留在盐海水利局工作,后来被夺了权,关进‘学习班’,现在叫‘五七干校’。他解放前在国统区做地下工作,一直在‘接受审查’,到现在也不让回家,他的身体……”徐仪记起当年朱大爷就是发配到那里,还有教自己画画的肖老师……一九六九年元旦过后,汤慧开始为儿子准备行装,从邻居那里借来布票,买了两丈四白粗布做被里,为徐仪缝了两床棉被。做这些事的时候,汤慧不时叹口气。“徐仪去农村未必不是件好事。年轻人只有在艰苦环境磨练,才能养成坚强的意志和健壮的体魄,才能感知人生必须体会的不易。再说,他们离家也不算远,你想见他也不难。”出发前一天晚上,父亲拿出一支铱金钢笔和一个笔记本送给徐仪:“有空把所见所想写下来,以资将来。”一月十五日,盐海中学“插队落户”的同学们在喧天的锣鼓声中,穿过夹道欢送的人群,登上不同的交通工具奔赴“广阔天地”。徐仪在两年前“赴京代表”登船的同一地点,和一百五十名同学登上开往郭猛公社的轮船。(未完待续。关注《人民作家》,欣赏更多精彩!)
责任编辑:韩云鹤
《五〇后青春档案》长篇纪实小说连载
第二部:火红的岁月
《人民作家》公告
(点击标题查看)
徐邦义,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江苏建湖人。一九六八年初中毕业,随即“上山下乡”,成为“知青”;一九七一年进入煤矿当矿工,后经推荐学习地质专业,毕业后任地质技术员;一九七九年考入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先后在镇江中学、镇江师范任教;一九九三年起从事纪检监察和人民政协相关工作。现已退休。曾在《人民作家》上连载长篇纪实文学《新四军》(点击标题阅读)。感谢您的阅读,欢迎您转发分享的同时,在文章后点“在看”和留言评论,以示鼓励!欲了解《人民作家》详细资讯,请加关注后进入公号,从下方菜单中查询。同时也欢迎您的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