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洋:从厅堂到庙堂

文化   文化   2024-12-10 21:22   北京  
每周一期  周二发布
本期目录
吴瑛 在线
1、我与春风皆过客,你携秋水揽星河--《归去来兮帖》(03)(盐城/吴瑛)
高新东 在线
2、断线的风筝(盐城/高新东)
潘亚莉 在线
3、大姑妈(江苏大学/潘亚莉)
刘洋 在线
4、从厅堂到庙堂(昆明/刘洋)
徐邦义 在线
5、最新指示--《五〇后青春档案》(20)(镇江/徐邦义)
王宏程 在线
6、丢了鞋子--《红尘•鹿鸣巷纪事》/《住瓦屋的男孩》(16)(盐城/王宏程)
刘洋 在线


从厅堂到庙堂

昆明/刘洋



前几天,因家里的一点小事请老同学帮忙,在县城一家比较有名的餐馆设宴款待他。我和他情同兄弟,都属于那种比较真诚、淳朴、善良的人,但又都不太擅长人情世故。

毕业后,我考取了公务员,他在昆明的一个法院当过书记员和辅警,工资很低,吃住条件也很差。有一次,我去他单位看望他,见他住在一个只有几平米昏暗潮湿的地下室,没有床,只有一个地铺,也没有被子,只有一件军大衣,地铺周围堆满了司考复习资料,我差点流泪,没想到他待业这段时间过得这么苦!

据他自己讲,那段时间真的是憋一口气,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复习司考,只想快点结束这种窘境。后来,经过努力,他成功考取了司法资格A证并找到一家省内知名的律师事务所当起了律师。应该说,他的求职之路要比我坎坷得多,早早经历过人情冷暖和社会“毒打”。

我们毕业后虽然也联系,但聚在一起的日子屈指可数。我不知道,此刻的他,在饱经当今社会的“洗礼”后,会不会变得油腻不堪或圆滑世故?

相见之后,我悬着的心稍稍放下了一些。他还是老样子,身材略有发福,虽然穿着略紧身的西装以及他最不爱穿的皮鞋,但随意的举动掩饰不住本真的底色,跟我一见面就开起玩笑,像当初学生时代一样,没有任何不自然。

而相比之下,我却小心客气很多。我热情地给他开车门,提示他小心上楼梯,招呼他入座主位置,席间不停地给他倒水、送纸、夹菜、添饭、发烟他似乎有些不习惯,不停地让我不要客气,但碍于情面也没再制止我。

吃过饭,送他上车时,他看似漫不经心地说了一句:你变了不少嘛,我都快有点不认识你了。我悠悠地叹口气,无奈道:为了在这个残酷的社会生存呗!空气骤然间凝固了,我们谁都没有再说话。他启动了车子,临走前淡淡地说了一句:我觉得你原来的样子,挺好!

他或许不知道,我历来是最痛恨这种虚情假意的人情世故的。多年来,我在这方面一直都是以一个“失败者”形象存在,总是被别人冠以正直这个看似褒义的贬义词来定义周围的全靠这一套“绝学”发家致富,鄙视唾弃竖子成名、小人得志,自己在经历过屡屡碰壁、摔得头破血流之后,却又不得不向这些人学习人情世故

我一直不知道该以怎样的眼光和心态来看待人情世故这个东西,本来我是真没资格来在人情世故这方面上高谈阔论的,但我还是想讲讲我所理解的人情世故。这是一个我们经常听到,却很难准确理解的词语,它似乎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却又让我们感到困惑和无奈;它似乎是一种必须掌握的社交技能,却又让我们感到厌恶和抵触;它似乎是一种无处不在的现象,却又让我们感到难以捉摸和应对。

不知为何,在我们这个年代,人情世故好像被抬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了当年社会最遥遥领先的技术,成了我们通往“成功之路”不可或缺的决定性素,没有它,似乎干什么都不行。就好比家庭中不懂得人情世故就会亲情淡漠,朋友间不懂得人情世故就会友情疏远,生活上不懂人情世故就会穷困潦倒,工作上不懂人情世故就会前景黯淡。

人情世故分为很多种譬如,我请同学吃饭,这类“国产式饭局”正是人情世故的一种。中国人的饮食之道,也是人情融合之道。每次厅堂上、饭桌上的吃饭,其本质根本不是吃饭,而是在饭局上认识人、交朋友、攒人脉。一场饭局,既是亲朋故交之间的欢快沟通交流,也是生意对手间的交锋谈判,更是追求进步下属与领导之间的忠诚表白

所谓的人脉、圈子、资源、友谊、生意和交易,最后都绕不开饭局。所以,这个饭局就非常讲究,对于座次的先后、尊卑,一般情况下,普遍“客人为尊”“上级为尊”“长者为尊”“女士优先”等原则;从方位的维度看,“面门为尊”“排头为尊(纵向)”“居中为尊(横向)”等。

譬如说,喝酒的规矩就有千万种,什么酒杯要比别人低,领导喝不下去要替领导挡酒,不能连续敬一个人等等。再譬如说,饭局上领导说话时,不能吃饭,不能看手机,要认认真真听,下属要做好临时服务员,领导酒杯空了要赶快加酒,有人去卫生间要陪着等等。

此类的规矩,千千万万、罄竹难书,搞笑的是,很多人还能靠这个写一些乱七八糟关于人情世故的书出来,卖书卖课挣钱很多人都将伏低做小、阿谀奉承这类虚情假意、华而不实奇技淫巧称之为人情世故,奉之为圭臬,而将真才实学放在一边

我想起了前些日子在刷抖音时,看到许多关于中国男篮的消息。即使每次刷到的都是男篮惨败的消息,作为理智球迷,没有像某些网友一样义愤填膺、破口大骂。然而,一条几千人点赞的评论却引起了我的注意。评论是这样的:中国男篮,乔丹来了都要递烟。不知为何,一句评论瞬间同时戳中了我的笑点和泪点。

我想不用解释,大家都能意会这条充满了讽刺无奈悲哀的评论是什么意思。试想,如果一个全世界打篮球最好的人,因不善于人情世故而被篮球队拒之门外,上不了场、打不了球,该是多么悲哀!

这些只是饭桌上、球场上的人情世故,如果上升到庙堂上呢?

古往今来中国就是一个讲究人情世故的社会,什么是人情世故?现代汉语的释义是“为人处世的道理”,用我们现在通俗流行的话来说,就是所谓的“情商”。生而为人、立足于世,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似乎是理所应当的。

现实中,经常有人会被笑话不懂人情世故,不会来事、情商低。然而,不善于人情世故就是情商低、没出息吗?而擅长人情世故,就一定是情商高、有出息吗?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下面的几个故事,或许会让大家对人情世故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

中国古代的读书人,一直以“学而优则仕”作为最崇高的理想,文人志士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必须从政入仕,只有坐上更高的位置,才能有施展自己的治理才华的空间和机会。但入仕条路却异常艰辛坎坷,不光要靠你出众的道德、才华或影响力,人情世故这块有时也至关重要。往往许多有才华的人是不善于人情世故的,著名大诗人孟浩然就是这样的一个“反面”例子。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自唐朝以后,或许每个入仕无门、怀才不遇的人,都会吟孟浩然这首遣怀明志的

公元728秋,孟浩然在科举考试中落榜了,此时的他已经39岁了。三年前,离开家乡,北上来到京城长安,曾想直接上书皇帝,要求面试以求取功名,却生性清高,总觉得难以启齿。三年过去了,为官之事,一无所获。在众人的劝说下,参加了这一年的科举考试落榜了。

半生漂泊,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中,往事历历,不免心生惆怅。不知不觉中,孟浩然来到了在翰林院供职好友王维的家中,在与好友的倾心相谈中,一首《岁暮归南山》应运而生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王维听了,极为感叹,怎样才能帮上好友孟浩然呢?正在苦思冥想的时候,突然有人禀告,当今圣上唐玄宗来了。王维一听,不由得紧张起来,急忙让孟浩然先回避一下,自己则慌忙转身迎接圣驾。没想到,孟浩然更是慌张,头脑一片空白便狼狈地钻到了床底下躲起来。

寒暄过后,王维不敢隐瞒孟浩然在自己家中,于是便禀告了皇帝。唐玄宗对于孟浩然的才华和诗作也早有耳闻,便欣然召见了孟浩然,见孟浩然一脸窘状地从床底下爬出来,玄宗没有生气,反而和蔼地询问道:“爱卿带来诗作了吗?拿出来给朕欣赏欣赏。”

激动万分、毫无准备的孟浩然只好把刚才作的诗抑扬顿挫地朗诵起来。一听到“不才明主弃”这一句,还未等孟浩然将诗读完,唐玄宗便生气地说道:“是爱卿不来求官,朕何时抛弃了爱卿。爱卿又为何在诗中诬陷朕呢?”没等孟浩然反应过来,唐玄宗转身愤然离去。

这一次孟浩然彻底失去了做官的机会,失意地离开了长安。这首诗的才华不容置疑,但是从情境来说,确实很不合时宜。如果当时孟浩然懂一点人情世故,随便吟出一首像“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那样的成名作给玄宗听,估计不得重用的问题便解决了。

我一直替这样一个才华横溢、风度不凡的“孟夫子”感到惋惜,甚至至今都无法释怀。孟浩然因不通人情世故,在面对唐玄宗时作诗不当,失去做官机会,一生未能施展治理才华,这是多么的遗憾。

还有这样一个“怪人”,他明明可以凭傲视天下的才华和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出将入相、位极人臣,但却偏要跟荣华富贵和功名利禄过不去,甘愿遵从本心和良知,挥洒率性洒脱的本性,不屑于人情世故,在尘世间活成“仙人”。

纵观华夏五千年,文学艺术领域涌现出的天才数不胜数、各领风骚,但能称得上全才的,苏轼称第二,怕是没人敢称第一。

在诗上,清新豪健、独具风格,他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在词上,他开创了豪放激昂的词风,与辛弃疾并“苏辛”;在文章上,他名列“唐宋八大家”,与欧阳修被后世称为“欧骨苏风”;在书法上,他名列“宋四家”,《黄州寒食帖》与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不相上下;在绘画上,他与文同齐名,开创了中国“文人画”的先河;而在社交上,他更是凭借博学的知识、幽默的人设和极高的情商,成为北宋乃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社交狂人”。有人做过一项统计,苏轼几十年生涯中,交往的朋友达千人之多,其中,既有名人雅士,也有贩夫走卒;既有达官显贵,也有市井小民。

就是这样一个全才,却一辈子仕途坎坷、一贬再贬宋朝神宗年间,王安石变法,朝廷分为新旧两党,双方你来我往,斗得不亦乐乎。熙宁四年,新党得势,王安石主政,苏轼上书论新法弊病,触怒王安石,被王安石排挤,被贬谪到杭州;元丰八年,高太后临朝,司马光主政,“一刀切”废尽新法,苏轼认为这样也不对,上书斥责旧党,又被旧党排挤,苏轼再度被外放。自此之后,旧党新党都不容苏轼,无论哪方得势,苏轼都逃不了被贬的命运。

自始至终,苏轼有自己坚定的立场,他始终站在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一边。他“不懂”什么人情世故,也不懂什么“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他想说就说,真诚洒脱。他觉得自己从未矫世违俗,何以却与世俗格格不入,曾写诗云:“我本不违世,而世与我殊。拙于林间鸠,懒于冰底鱼。人皆笑其狂,子独怜其愚。”

既有真才实学,又有较高情商,范文正和苏麟这两位可谓是文人中的天作之合,这也是人情世故上得了庙堂的美谈之一。

范仲淹在为官期间,对于那些既有真才实学,又有着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做到尽力举荐、认真培养。范仲淹任杭州知府时,举荐了不少德才兼备的人才。其中有一个名叫苏麟的官员,因职位远离杭州未能得到提拔机会一次机会让他得以与范仲淹单独见面给范仲淹看的诗里写道“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范仲淹看完后哈哈一笑,当然理解他的目的,苏麟的诗歌里的这两句表面上写的是景物,实际上表明了他想上进的心声考虑苏麟为人忠正德才兼备,没有更大、更好的平台来施展才华,不久后就写了一封推举信,苏麟也因此得到了升迁。

从苏麟求官的事情可以看出,托人办事有的时候也是有技巧的,需要讲究方式方法。首先要了解被求之人的品性和喜好,其次展现自己的才能以得到重视,从侧面让被求之人心里高兴比直截了当的效果来得更好。而范仲淹也因为善解人意、唯才是举高尚品德,广为人们所称赞。

情商高也好,低也罢,做人或做官,都应清白立世、问心无愧,不能做有悖天道人伦事。有人说:有德无才为小善,有才无德做大恶。司马迁说:“才智,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北宋的宰相丁谓就是这样一个有才无德,堪称现代式“高情商”的极品人才。

提起丁谓,大家可能不知道他是何许人也,但是大家一定听说过溜须拍马这个词语,其中的“溜须”典故就是这位丁同志留下来的。这是发生在北宋时期的一个故事:丁谓聪明博学,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还特别擅长兴修水利、发展经济。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才,他也有缺点,那就是很擅长投机逢迎、阿谀奉承丁谓随着官位的增长,向上爬的欲望也日益强烈,逐渐走上扭曲灵魂、讨好上司之路,做事以“多希合上旨”为准,他这个德性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会来事、情商高。

当时丁谓在宰相寇准门下担任参知政事,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副总理,寇准是一个刚正不阿、为人非常正派的人,丁谓对寇准那叫一个毕恭毕敬,非常听话。有一次,官员们一起吃饭,寇准的胡须上不小心挂上了汤汁,丁谓看见了,连忙起身,把寇准胡子上的汤汁擦掉,边擦还边说寇大人,您这胡子长得真好啊!寇准听了,就笑着说:“参知政事是朝廷很重要的一个职位,你身为参知政事,难道是帮长官捋胡子的吗?”

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你的心思应该放在工作上,不要整天想着奉承领导。寇准这话说完,在座的官员都哄堂大笑,丁渭却满脸通红,因此怀恨在心。后来他得势后,屡向皇帝进谗言,最终将寇准贬到雷州,老丞相客死他乡。丁谓趁机将朝中凡是与寇准相善的大臣全部清除,成了北宋朝廷只手遮天的人物,他恃势恣横、为所欲为,朋比为奸、陷害忠良,被老百姓被称为权臣“五鬼”之一,是国家社稷极大的祸害。

如果丁谓同志的高情商是一种过人的本事,那么接下来这位“人精”宋大人无疑是将这种本事发挥到了“极致”。

宋之问,初唐知名诗人,与李白、王维、孟浩然、贺知章、陈子昂等并列“仙宗十友”,《渡汉江》是他的名作,更是中小学课本唐诗中的必选之作。他的一生似乎都在追求功名利禄,也一生都费尽心机地发挥其在人情世故方面上的“优势”

他是可以从后排座位直接跑上主席台给领导“揩鼻涕”那类人。他为了得到武则天赏识,谀奉吹捧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俩,编撰书籍借以歌功颂德;为了将亲戚的名句占为己有,无情地杀死自己的外甥刘希夷;为了依附武三思,恩将仇报出卖好友张伸之,致使好友被诛全族。

宋之问一辈子都在苦心钻营,先是投靠在太平公主的门下,满口表示要誓死为太平公主效忠,转而又想倚靠安乐公主这棵大树,向安乐公主极尽谄媚巴结。小人宋之问反复无常的举措,终令太平公主反感。在太平公主的参奏弹劾下,53岁的宋之问没有当成中书舍人唐睿宗即位,宋之问因反复无常、阴险狡诈、恶贯满盈,被睿宗下诏流放到钦州,后赐死于桂州。

宋之问这种人,你能说他没才华吗?你能说他不聪明吗?他似乎已经将“情商高”这个词发挥到了极致,但再高的情商也要建立在仁义礼智信的基础上,他这种对国家不忠、对朋友不义、对百姓不仁,靠毫无原则底线的趋炎附势来谋取功名利禄的人,无论做多大的官,对于国家和人民来说,都是一种毁灭性的灾难。

到最后,人们没有记住这个官至五品的“厅级”干部,反而更多的是记住他在被贬后那句温情暖心的名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想来不得不让人唏嘘感叹!

从以上几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当人情世故上“庙堂”时,没有了规则约束和制度保障,没有良好的社会价值观引导,没有德高望重的伯乐甄别千里马,则会出现“劣币驱良币”现象。

那些无德无才的小人凭借所谓的“高情商”进入庙堂之中,以至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而那些真正有道德、有情操、有才华、有抱负的人才,只能被这些腐朽、糟粕的人情世故过滤掉,无法为国家分忧、尽责,无法为百姓造福、谋利,这实在是一个国家最大的憾事和损失!

自古以来,“任人唯贤”这个道理就为历代统治者所认同和推崇。一个国家想要发展、进步,离不开人才,而选贤举能就成了兴国安邦的关键。“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任贤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官员贤德与否关系到百姓的安乐艰辛,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动荡,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兴衰。

南宋学者胡宏说:“治天下之乱者,必以知人为本。”治理国家,需要那些真正德才兼备、有真才实学的人,而不是那些两面三刀、八面玲珑的高情商式的人,古往今来,道德高尚、满腹才华的人都不一定善于人情世故,而工于心计、精通人情世故的人却多数无德无才。

如何识人、选人、用人,历来是摆在统治者面前的一道大难题。应当选拔那些德才兼备、公道正派的人才,而不是以人情世故来作为选拔或定义人才的第一标准。人情世故也好,高情商也罢,都应该也必须建立在真善美的取向和正确“三观”的基础上,如果这个出发点错了,再高级的人情世故也不过是虚假的表演。

“自古真情留不住,总是世故得人心。有朝一日能觉醒,物是人非两头空。”从厅堂到庙堂,人情世故贯穿我们的一生,是我们人生中的一场必修课,但它只上得厅堂,绝不能上庙堂。如何做到“知世故而不世故,明世俗而不受浸染”,保持一颗“世事洞穿,天真不泯”的赤子之心,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


栏目主编:桑   淼
任编辑:韩云鹤


《人民作家》公告

(点击标题查看)

1《人民作家》简介

2、投稿指南

3、《人民作家》历年作品(2016—2022)

4、《人民作家》会员风采征稿启事

5

6、最新!关于申领《人民作家》作者、朗诵者个人文化名片的通知

7、《人民作家》作者领取“发表证书”的通知

8、查看全部作品请点击下列名片

作者简介


文/刘洋
刘洋,男,籍贯吉林前郭,九零后文学爱好者,大学本科文化,2014年毕业于云南警官学院,同年参加公安工作。现为云南省昆明市公务员,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爱好读书、写作、健身、旅行,曾在国家、省、市、县级知名网络文学平台及刊物上发表过80余篇散文、小说、诗歌,作品多见于《人民作家》《云南警察文学》《中国诗歌网》等。

好书推荐|骆圣宏新著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您转发分享的同时,在文章后点“在看”和留言评论,以示鼓励!欲了解《人民作家》详细资讯,请加关注后进入公号,从下方菜单中查询。同时也欢迎您的来稿。
转发分享,好文让更多的人看到

写留言,发表您的看法


人民作家
全球华人原创文学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