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口腔溃疡、反酸一例病人诊治探讨

健康   2024-08-08 10:47   北京  

以下是卢恩敏医生的一则病案以及体悟:

对于病人的主诉,也就是病人最痛苦的症状,该怎么去分析,西医与中医是两种不同的视角。
毕竟我原本学习的是西医临床,说到口腔溃疡与反酸,肯定会按发病部位和症状,做一系列验血检查和基本的胃镜检查,给出尽量明确的诊断,比如口腔炎或是慢性胃炎,或是幽门螺杆菌感染,排除特殊的恶性病的可能。随后的治疗,我们大多数人也会想到:抗菌素,抑酸剂,胃肠粘膜保护剂,也许这两个主要症状会有一些短期疗效。
但是随着有了中医思维的建立,对病人主诉,结合舌象脉象,综合分析,具体到四诊八纲,以及六经、脏腑的辨证论治,选方用药。整个辨治过程,可谓充分调动大脑储备,耗神伤脑。即便如此,往往还会对开出的处方,感到惴惴不安。

这不,最近我就遇到了临床难题,治疗过程不太顺利,周前求教于文奇老师。

病人是我同学,男性,52岁,主诉反复口腔溃疡、反酸数年

近些年经常反复口腔溃疡,部位在口腔颊粘膜,粘膜色暗红,齿痕明显,并有扁平苔藓化,下午容易反酸烧心,食欲不佳,怕油腻,吃菜馅类反酸更甚,腹部怕冷,容易便干,擦拭有血,夜间眠差易醒,运动出汗多,早上吃饭汗多,嗓子痰多。鼻翼旁及手鱼际处皮肤增厚苔藓化,近期上午容易犯困,吹空调不适。舌质淡暗偏紫,舌体胖大,苔白厚。脉象濡软
用过升阳益胃汤、半夏泻心汤加减,通阳渗湿,促中焦运化,但感觉有种按倒葫芦瓢起来的感觉,不能完全拿下。

特别是最近一次赶上孩子中考,有些着急上火,溃疡反复厉害,肠鸣腹泻,舌头紫暗,脉象更显濡软了。

根据我的这些病情介绍,文奇老师出方:
法半夏 黄芩 干姜 茯苓  当归  丹参 
木香 小茴香  肉苁蓉  厚朴 桂枝 丹皮
周后,病人反馈,口腔溃疡未反复,反酸不明显,食欲好转。疗效很是不错,为以后再细致入微的治疗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反思下为啥自己头脑中也储备了很多方药,可就是疗效不佳。根本原因还是病机分析不透,用药不精。

根据文奇老师的用药,我的理解是患者上焦郁火,中焦运化失调,湿阻瘀滞,又兼肾阳虚不能温化脾土。所以针对寒热错杂,取半夏、黄芩、干姜,半夏泻心汤之意;胃为多气多血之腑,患者病久,当归、丹参活血化瘀;木香、小茴香、厚朴温运中焦;小茴香入络入奇经八脉,肉苁蓉温肾阳,桂枝、茯苓通胃阳,丹皮寒可清热,辛可散结,佐治桂枝的热。用药可谓精道,自然疗效显现。

中医是非常具备整体观的,除了需要思维缜密,更需要大局观,需要破除假象看到疾病的本质,不能见病治病,比如看到溃疡,一味清热解毒,又和西医应用抗生素有何差别呢?


唐文奇按:

上热下寒的口腔溃疡,我们很容易想到甘草泻心汤。看了卢医生对患者的描述情况,并结合年龄,我的直觉就是肾阳不足,结合舌象也佐证了这一点。不过首先,我还是延续了卢医生半夏泻心汤的思路,不管是哪种泻心汤,都有通降阳明,降阳和阴的意思。很多口腔溃疡,并非单纯的热,这种热来源于阳明之气不降,阴阳失调,继而阳热反复上扰而出现热象。

这里卢医生之前也用了半夏泻心汤,诸证仍反复,根本在于底火不足,阳不能潜藏。《本草经解》:腹属太阴脾经,冷则火不生土,不能化腐水谷,而食不下矣,小茴辛温益肺,肺亦太阴,芳香温暖,而脾亦暖,食自下也。小茴香的意义在于暖太阴而通降阳明,与肉苁蓉、当归等合用亦可通补奇经、益肝肾。而这,是比较根本的治法。

传统中医唐略
《思考中药》作者,《温疫论》《重编时病论集注》等中医古籍译注者。中医临床工作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