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审计系统中,实务导师制已推行多年。回顾我二十余载的审计生涯,虽指导的年轻人数量有限,但其类型颇为多样,涵盖本单位人员、基层审计人员跟班实训者,还有体制内、高校在校生以及内审人员等。通过对比身边其他实务导师的教学成果以及新入职审计人员的成长轨迹,我深刻意识到教学效果存在显著差异。
常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然而,导师的类型与教学方式对新人的影响不容小觑。学财会出身的导师,往往倾向于从微观角度出发,教导新人“从账册凭证入手”开展审计工作;而精通宏观管理的导师,则会从宏观层面着眼,将掌握法规法理和政策要义作为新人的第一课。这两种教学起点不同,培养出的审计人员思维模式差异明显,在未来工作成效上通常也会呈现较大的层级差别。
在实务导师制中,导师与学员是两大关键主体,导师制能否取得理想成效,双方的协同努力至关重要。作为导师,若要出色地指导新人开展审计实务,可从“四循环”法入手,助力新人养成良好的审计工作习惯与思维方式。
以下将以审计组长(即实务导师)批准审计实施方案、安排审计人员(含实训新人)分工及后续审计业务推进过程为例,详细阐述如何运用“四循环”法落实审计实务导师制。
一、任务安排循环
实务导师在交办任务并提出要求时,实训新人务必认真做好笔记,并即刻复述一遍。通过这一复述,实务导师能够迅速掌握实训新人的三项关键能力:
(一)接收能力
即实训新人对交办任务的全面接收程度,是否存在信息遗漏。这是确保任务完整执行的基础,若存在遗漏,可能导致工作环节缺失,影响审计整体效果。
(二)理解能力
判断新人对工作要求的理解是否准确,有无偏离导师意图。准确理解任务要求是开展审计工作的前提,理解偏差可能使工作方向错误,事倍功半。
(三)抓重点能力
考察新人是否能够分清任务主次和轻重缓急。审计工作繁杂,明确重点有助于高效分配时间和精力,抓住关键问题,提高审计效率。
实务导师依据新人的复述情况,针对其领会不足之处,及时补充完善要求,并进行详细解释说明。此为第一个循环,其核心目标在于确保实训新人全面且准确地理解即将开展的任务内容以及应达成的目标。
例如,在一次财政资金审计项目中,导师要求新人对某部门近三年的专项资金收支情况进行梳理。新人在复述时,若遗漏了对资金支出合理性审查的相关要求,导师便可及时补充强调;若新人对资金收支范围的理解存在偏差,导师可当场纠正并详细解释;若新人未意识到应重点关注大额资金流向这一关键要点,导师可引导其明确重点方向,从而为后续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二、制定措施循环
完成第一个循环后,实训新人需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依据导师要求拟定具体的实施措施,涵盖针对每个审计事项的审计方法、步骤及技术选择等,并及时向导师汇报。此时,导师通过听取具体措施,能够深入了解新人的审计思路与方法。在对措施的可行性与效果性进行初步评估后,导师凭借丰富经验,提出更为精准、恰当的审计思路与方法,完善审计方向。这便是第二次循环,其意义如同“磨刀不误砍柴工”,确保实施措施更加完善、目标指向更加明确。
比如,在对某企业的财务审计中,新人拟定从账目核对入手,逐一检查各项财务数据。导师在评估后,根据企业的行业特点和过往审计经验,建议新人先从分析企业的成本结构和收入趋势入手,运用数据分析工具筛选出异常数据,再针对性地进行账目核对。这样的调整使审计措施更具针对性,提高了发现问题的概率。
三、具体实施循环
按照既定任务与措施,实训新人在实施过程中,要持续、认真地总结工作得失,尤其针对完成目标任务时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迅速拟定应对对策与建议,并及时向导师汇报。需注意,汇报应在经过深思熟虑、拟好解决方案后进行,避免盲目或频繁请示。导师根据实施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以及新人提出的对策建议,给予进一步的指导意见,及时纠正偏差,确保审计工作始终沿着既定方向高效推进,有效应对重大突发事项。这是第三次循环,旨在保障审计工作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以某次工程项目审计为例,新人在实地勘察施工现场时发现工程进度与合同约定不符,且存在部分施工材料与设计要求不一致的情况。新人在仔细分析可能原因后,向导师汇报并提出了进一步核实工程变更手续、检查材料采购合同及检验报告等建议。导师在听取汇报后,根据经验提醒新人还需关注工程监理的履职情况以及相关各方之间的沟通记录,从而拓宽了调查范围,确保审计工作能够全面深入地揭示问题本质。
四、任务完成循环
交办任务完成后,实训新人需对已完成事项进行跟踪及后续绩效评价,持续总结整个任务执行过程。分阶段向导师汇报,导师根据不断反馈的后续信息,协助新人总结成绩、提炼有效做法,同时指出不足之处,并提供可举一反三的应用场景,帮助新人触类旁通,提升融会贯通的能力。这一循环有助于新人迅速积累工作经验,提升综合业务能力,实现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升华。
例如,在完成对某行政单位的预算执行审计后,新人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整改情况进行跟踪,并评估预算执行效果的改进程度。在向导师汇报过程中,导师引导新人分析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如预算编制不合理、执行过程缺乏有效监控等,并与其他类似单位的审计案例进行对比,帮助新人总结出一套适用于预算执行审计的通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以便在未来类似项目中能够迅速准确地发现和解决问题。
在每一项重大业务审计中,历经这“四次循环”,实训新人通常能够快速适应审计工作要求,并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当然,这离不开师徒双方的紧密配合。一方面,实训新人在每个环节都要积极主动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摒弃“等靠要”思想,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另一方面,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与拓展,做到融会贯通。唯有如此,才能在审计工作中不断成长进步,为审计事业贡献更大力量。
通过“四循环”法,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新入职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更能在审计机关内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传承机制,促进审计工作质量的持续提升,为审计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希望这一方法能够为更多审计实务导师提供有益参考,助力更多审计新人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