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挖案例 | 前沿思考 | 共创未来
大数据与计算广告研究中心
本期作者
Cherish
本期关键词:媒介化 | 有闲阶级 | 反向生活
2024年上半年,小红书上“我离职了”的话题浏览量破亿,许多“大厂”的前员工或现员工晒出自己露出标志性专业微笑的工牌与企业特有的标识,向网友宣布从大厂离职。其中,既包括对大厂“祛魅”的故事叙述,也包括对未来的大胆创想。这些“离职博主”们主动将自身形象置于职场失意却又前途光明磊落的交汇点上,传递着“人生不是轨道是旷野”的价值观,狠狠“拿捏”了高压就业环境中打工人的情绪痛点。
与此同时,身为博主的大厂前职员们也同样需要流量变现,一篇离职笔记只是实现商业化的起点,后续他们通过售卖面试辅导课程、修改简历服务等变现渠道,将自己大厂打工人的身份价值“压榨”到最后。
一个与此现象相似的概念“数字游民”,国外学者将其定义为“选择极端移动工作形式的专业群体,可以同时兼顾自己的旅行爱好与远程工作”[1],而国内对作为新兴概念的数字游民的理解更加包容与开放,甚至这个概念巧妙地隐藏了一种无业的状态[2]。严峻的就业环境促使当代打工人主导的社交网络中出现越来越多无业状态的传播,但是原本沮丧的现实却被反向塑造成为积极的现象,让人趋之若鹜。
面对“离职”这一传统就业观念中暗含着“失败”意义的事件,离职博主采取什么策略将其在社交媒体上进行正面化传播并进行自我身份塑造?“离职博主”的媒介化呈现会带来何种影响?
“旷野人生”价值观传播:休闲生活方式媒介化塑造
1899年,凡勃伦所著的《有闲阶级论》从文化、心理与行为方式考察阶级区隔,而凡勃伦对于“有闲绅士”(gentleman of leisure)持有一定的批判态度,通过对他们的商业活动、社交习惯与日常行为的关注映射了社会发展与变革的阻碍[3],凡勃伦认为工业生产才真正产生财富,呼唤一种朴素劳动的回归。离职博主在趋向休闲生活方式这方面与凡勃伦所述“有闲阶级”类似,但是其“旷野人生”的价值观却远远突破了那些有闲绅士的消费层面追求。本文借鉴凡勃伦对有闲阶级的分析框架“差异化-效仿-可见性-制度化”来分析离职博主价值观在社交媒体上的塑造策略,同时也指出他们这一新兴“有闲”群体独有的时代背景和本土特色。
1.差异化策略
“一个赞就从某大厂离职”“我离职了!兑现承诺,感谢点赞助力”等标题之所以吸睛,正是因为对“朝九晚五”“体面工作”“天道酬勤”等传统工作价值的反叛,将原本沉重的人生转折点“降级”成一个轻易可做的决定。标准化与专业化分工下的职业观所长期规训的是“单向度的打工人”,两点一线的生活、无休止的会议、每时每刻的目标导向思维让人“积极疲劳”,而离职博主通过暂时脱离社会齿轮进入休闲空隙,发出一句来自局外人的自由呐喊,凸显了打破传统劳动观念、具有进步意义的生活方式。
2.效仿策略
凡勃伦认为比较的习惯引导了人们重新调整与分配自身精力以实现理想[4],而小红书等社交媒体极其容易形成一个“比较空间”,相关的叙事在社交媒体空间中高度可见甚至无所不在[5],因此许多正在犹豫是否离职的在职打工人、正处于离职节点的打工人以及离职后的打工人都在离职博主的主流叙事方式中进行效仿,共同造就了“脱离轨道,大胆迈向旷野”的话语螺旋。只要贴合这一话语逻辑,使用大差不差的标题、标签和各种要素,就能够加入离职博主的行列。然而,这一人设的效仿并不是对广大用户开放的,因为“大厂”员工的身份认证似乎是离职博主的必备要素,所以尽管离职博主们都在通过邯郸学步完成自我身份的合理化,却依然具备受到尊崇的资本。
3. 可见性策略
“休闲”对于有闲绅士而言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外显特质才能获得他人对自我身份的尊敬,其表现形式是各种无实用意义的炫耀性消费。而离职博主也热衷于将自身的职业精英经历与社交媒体的“流量密码”结合,与流量逻辑合谋最大程度地使自己的身份转变过程可见化。一方面,这样可以听见类似选择的网友共鸣使自己的选择受到鼓舞;另一方面也通过晒工牌、晒学历、晒离职礼包等显示过往的成功轨迹,同时采用“宝宝你是一个大厂女/男”等自嘲口吻将其进行戏谑化贬低,打破人们对大厂职场光鲜亮丽的幻想,用这种叛逆的形式说明自己的生活方式与思维高度已经在“next level”,通过数字留痕昭示自我身份的“主体性”转变。
4. 制度化策略
大量离职博主分享行为不仅涉及个体的选择与价值传递,他们已然形成了一种制度,把“离职博主”发展成了一个新兴的互联网转型赛道。许多人戏称“大厂的尽头是自媒体”,原本从制度规训中逃脱的大厂打工人又迅速卷入到一个新的赛道制度里,在这里他们重新调整并适应“自媒体博主”这一新身份带来的游戏规则,即如何将自身的经历置换成新的社会资本支持自己前行。他们或作为“过来人”为大量初入社会的新丁传授大厂经验,或通过vlog策划精美且松弛的“旷野游民”表演持续吸纳私域流量,本质上仍然要通过互联网流量“二次售卖”甚至“反复售卖”的逻辑让自己过往的沉没成本得到最大化提现。
“反向生活”商品化
“反向生活”指的是在机会挤压与社会竞争形成的“内卷化”社会结构下,当代青年主动朝着一种与社会惯习所形成的传统生活方式相反的方向前行。大都市流水线、机械化的工作以及对人身控制严格的时间安排越来越让人反感与排斥[6],人们不再认为在单向轨道上“向上爬”才能够实现人生价值。离职博主的前身是“大厂打工人”,他们从曾经可观的薪水和亮眼的工牌反向流动到“裸辞”“无业状态”,甚至还有的去服装店“叠衣服”。然而,“反向离职”也许只是一种资源方向的迁移,并不代表放弃已有的原始积累。现在大热的“反向生活”在互联网嵌入的过程中必然会呈现商品化趋势,如何抵抗资本恶果却也要通过资本的方式习得。
1. 身份商品化:提供对抗身份焦虑的策略
离职博主通过讲述如何从“身份焦虑”中过渡并自洽,吸引了许多同样存在身份焦虑的用户,虽然所处的时期不同,但是情绪状态的近似使得他们彼此能够建立信任。比起涉世未深的后者,前者的入职经验、名校考取或申请经验、工作资历等,都足以为许多后浪年轻人提供帮助。大厂前员工的身份背书在流量聚集的时候就产生了商业价值,高技能人才以及知识工作者的储量能够取代曾经的物质资本形成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7],而身份象征就是知识生产得以变现的重要品牌指引。
2. 内容商品化:内容策划持续输出价值
离职博主在社交媒体中把自身积极的转型经验传递给用户的同时,也决定了如何在社交媒体上集中展现、复制与正当化一整套商业话术[5],他们一旦积攒了首批流量,就与其他自媒体博主一样通过控制可见程度、频率差异进行特定化的内容展示。有的精心制作自己的主页,通过“某大厂前职员”“职场干货持续更新”“某院校保送研究生”“自我成长”“100w年薪裸辞创业者”等标签形成独特的账号定位;有的将过去的成功经验以图文、短视频等多种不同的形式反复加工、编辑,契合毕业季、校招季等时间节点变换不同的内容要素组合形成一篇又一篇“经验贴”,反复通过内容再加工引流;也有的转型成为旅拍博主、好物推荐博主,将辞职后仍然成功且更具个性化的生活方式精美呈现出来,成功上岸能够“恰饭”谋生的自媒体博主。
3. “反向生活”专业化:平台与机构的垂直挖掘与助推
当“反向生活”成为一种时兴的思潮后,平台与MCN机构等都会及时捕捉相应的“垂类”进行挖掘与发展,久而久之,原本从类型化、专业化脱域出来的“反向生活”也会被收编为一种新的专业化职业。平台能够通过流量激励、流量词和热门话题的控制使得“反向生活”向内渗透成为一种从属于平台的生态;MCN机构也通过分成或直接雇佣的方式与“反向生活”的离职博主们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8],在最短的时间内高效率地让这些博主获得最高的可见性。由此,离职博主作为一个专业运作的职业类型也会成为更多人的再就业选择,同时它的规模扩张也会衍生出不同级别的博主,尤其是头部博主将会首先占领这一领域的资源红利,形成新的“离职赛道”竞争格局。
余论
青年人越来越倾向于主动放弃对“标准化人生”的追求,从主流规则于价值轨道中退出,然而这种合法身份的脱域在互联网上并没有被世俗地定义为“躺平”“摆烂”[2],一方面它以更大的声量传递着“人生是旷野”的价值观,将豁达的生活方式透过媒介的棱镜照射出格外耀眼的色泽;另一方面,离职博主的身份与内容的商品化能够为有所求的人们带来实际的服务,对于辞职者而言是延伸职业道路的渠道,对于需要帮助与鼓励的人来说更是获取信息的多元途径。
然而,我们无法忽视深度媒介实践对于现实的强大形塑力,离职博主们强调理想主义、舒适、自由的生活方式的同时,却淡化了个人境遇的特殊性、可能存在的消极面向、需要克服的困难与挑战等特征[5]。我们需要在“人生是旷野”的大声疾呼中看到,能出此言的人已经经历了漫长的“人生轨道”,“旷野”与“轨道”不过是暂时状态,人生路途不存在任何理想化捷径或是可以随意放弃的决定。
另一方面,在竞争性话语缺失的情况下,网络叙事所传达的形象也可能“构成一种隐形的身份束缚”,离职博主们可能会陷入自己精心构建的人设里,因此需要不断地重塑与展示这种身份,“离职博主”的原型成为了一种取代传统职业机构或组织的控制方式[5],将脱离社会时钟规训的博主们拽入另一个漩涡。
其余图源:Unsplash
参考资料:
[1]Nash C, Jarrahi M H, Sutherland W. Nomadic work and location independence: The role of space in shaping the work of digital nomads[J]. Human Behavior and Emerging Technologies, 2021, 3(2): 271-282.
[2]张文娟,张菱珂.未竟的身份:中国式数字游民身份的媒介化制造与协商——基于大理数字游民社群的田野考察[J].新闻与写作,2024(07):76-90.
[3]克劳汀·博诺,杰里米·阿罗尔斯,尹伊泽,等.数字游牧主义:新形式的有闲阶级[J].国外社会科学前沿,2024,(04):34-47.
[4]Veblen T. 有闲阶级理论[M]. 劳特利奇,2017。
[5]克劳汀·博诺,杰里米·阿罗尔斯,克莱尔·埃斯塔尼亚西,等.数字游民生活方式的商品化和浪漫化:网络叙事与职业身份工作的塑造[J].开放时代,2024(03):183-198.
[6]胡小武,向江渝.去内卷化:当代青年的“反向生活”及其社会机理[J].中国青年研究,2023,(07):76-84+119.DOI:10.19633/j.cnki.11-2579/d.2023.0088.
[7]董晨宇,陈芊卉,许莹琪.做UP主:大学教师在社交媒体中的知识传播与边界调适[J].新闻与写作,2023,(10):23-33.
[8]刘亭亭,许德娅.作为时尚文化基础设施的小红书与时尚观念的重塑——基于三类时尚博主的田野研究[J].国际新闻界,2023,45(06):59-80.DOI:10.13495/j.cnki.cjjc.2023.06.004.
文字 | 张芸熹
责任编辑 | 张庆园 张芸熹 苏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