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柒:不只是网红,更是文化符号。

科技   2024-11-20 06:03   江苏  

上周“李子柒回归”成了全网皆知的大事件。停更三年,她两天连发3条视频,全网累计播放量达5亿,多媒体平台粉丝总数超1.1亿。

在流量快速迁移、热点不断涌现的时代,三年未更新的李子柒回归仍能引发全网热议,原因何在?

有人认为是她不忘初心、对内容品质的坚持,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全面。好内容只是基础,李子柒爆火的根本原因是其稀缺性、巨大的IP影响力、对口碑的经营以及官方媒体的助推。

先看稀缺性。“漆器”“绒花”等非遗产品、中国风意境、田园牧歌状态,在快节奏时代是极为稀缺的内容。

从用户心理看,多数中国人都有田园梦,但在快节奏刷短视频时容易遗忘。李子柒携高品质非遗作品回归,能唤醒人们的田园梦。

当前经济下行、行业内卷,人们压力增大,大众渴望在互联网上看到“诗和远方”,非遗、传统文化、文物改造、三农生活等内容因更美好、更治愈而受关注。李子柒的非遗作品是稀缺标杆。

她停更的三年,虽有不少非遗创作者发布类似作品,但与其他热门行业相比,非遗作品整体数量少。

而且,像李子柒这样商业克制、对流量清醒且坚守非遗小众垂类的创作者更为难得。

稀缺的内容与人设,让李子柒在浮躁时代显得特殊,使非遗从小众走向大众视野。
李子柒回归后,在“2024微博焕新非遗·天府之夜”宣布担任“四川非遗宣传推广大使”并成立非遗工作站,这将提升非遗的大众知晓度。

借着她回归的热度,微博的#焕新非遗计划#、抖音的“百young非遗计划”等平台非遗动作受到更多关注。

平台是创作者的沃土,在平台助推下,更多非遗内容将得到推广,更多非遗创作者有机会走到大众面前。

再谈李子柒通过全媒体平台打造的IP影响力。她从YouTube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世界,同时在国内图文、短视频平台早有布局。

搭建全媒体矩阵优势明显。一方面能让内容在网络全覆盖,形成IP矩阵效应;另一方面各平台优势互补、互带热搜。

比如微博热搜内容在抖音更易被感知,B站或视频号上热门的创作者在微博评论区也很热闹。李子柒回归当天,微博产生50多个热搜。

即使断更三年,只要平台布局广、IP影响力大,网络对她的讨论就不会停止。例如去年@财经网科技在微博发起的投票,虽李子柒已两年未露面,但相关话题热度仍高,可见其IP影响力之大。


当下不少创作者只聚焦短视频平台,忽视其他平台建设,但单一平台受众有限。微博月活5亿,用户维度广、生态多元,适合非遗、传统文化传播。

李子柒回归后与粉丝的首次互动就在微博“漆器”视频评论区,这里利于与粉丝直接沟通。近年来,许多创作者通过全媒体平台布局打造IP影响力,在其他平台同步或迁移作品。

全媒体平台建设可助力创作者“因地制宜”,如短视频爆火后,通过微博进一步放大传播,实现内容破圈。

微博在正面传递、负面回应方面有不可替代的公共价值,有助于创作者维系口碑、完善人设、打造IP形象。


对创作者而言,口碑和人设是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才能突破壁垒、吸引更多受众、形成公共影响力,这是不能忽视微博建设的原因。在口碑建设方面,李子柒堪称典范。

她停更期间没闲着,拜访非遗大师、学习非遗技术,还常给网友寄礼品。

微博上有不少粉丝发过相关帖子,这种创作者与粉丝的交互积攒了口碑,提升了IP魅力。公众人物时刻受粉丝关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如抖音听泉鉴宝因“学历”“鉴宝水平”遭质疑,停播后在微博开听泉赏宝账号,与浙江文旅探索非遗历史文化,获粉丝好评。

顶流创作者、明星、大网红面对广阔公共空间和严苛评价体系,需与粉丝快速沟通的渠道,微博在公众沟通方面有优势。

此外,李子柒的爆火离不开官方主流媒体的背书与助推。她回归发布的视频与新华社对她的采访视频一同走红,官方背书拓宽了她的内容覆盖范围,让路人因她的人设和口碑成为粉丝。

媒体、文旅机构、政务、大V、蓝V在微博上的联动频繁,这种联动能让创作者借助官方背书提升公信力和影响力,官方和媒体也能拓宽创作者的传播范围,使垂类内容触达更广泛受众。

李子柒的爆火就像一颗投入网络文化海洋的石子,激起的涟漪远不止于表面的热度。

她以独特的姿态站在现代网络文化的潮头,为我们揭示了内容创作更深层次的价值。

她所代表的,是在快节奏现代生活中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创新,是一种与大众心灵深处渴望相呼应的人文关怀。


她与官方、平台之间的良性互动,如同构建了一座文化传播的桥梁,让非遗等传统文化元素得以跨越不同受众群体的鸿沟,深入大众心田。

而她对待粉丝的真挚情感,则编织成了一张紧密的文化认同之网,将更多人凝聚在传统文化的魅力之下。

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融合了商业成功、文化传承与公众情感连接的全新模式,这为后来者在文化传播的道路上点亮了一盏明灯,指引着创作者们如何在网络的浩瀚星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璀璨坐标。

AI光子社
专注于AIGC的技术发展和商业应用,在人工智能时代,致力于让新技术为更多的普通人赋能增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