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为啥现在AI没什么热度了?

科技   2024-10-25 10:25   中国  

首先一个问题什么叫热度?不常见的爆点吸引人才叫热度!

对关心AI的人来说,AI使用已经融入生活,属于司空见惯性的东西了,除非出现能感受到体现出AI大幅度进步的情况比如AI获得诺奖。

而对于不关心AI的人来说,多数情况AI话题他们是根本不会看,因为没兴趣,他们用着一些AI功能觉得好用,但是很可能如果你问他,他都不知道这玩意是AI。

为什么现在AI没有什么热度?

其实原因非常简单:我们国内的产品实在太多与AI相关了,导致了产品同质化特别严重,国内用户已经不相信AI的未来革命性主导作用

AI的热度其实一直都在,而且在各个层面四处开花,只是,我们的期待太高了,现实满足不了人们对于AI的期待。

我们就看2024年的AI热度吧,你就会发现事实上非常热。

大模型发布方面,过去一年发布的比较出名的模型就有:

OpenAl家的GPT-4o和o1

Anthropic+家的Claude Sonnet

Meta+家的Llama v3

Google家的Gemini

国产的Qwen 2.5

这还不算是不是被骂出热点的一直没有发布的GPT-5+,也不算那些名头不算很大的LLM+,从历年大模型发布趋势来看,势头依然不减。

所以为什么AI第一波浪潮涌现,就是ChatGPT刚开始出现那会儿,国内AI的热搜指数水涨船高,几乎当年的热搜指数是top级别的。

因为大多数人是想着如何利用这一波浪潮去更快速地挣钱,赚钱,利用信息差去盈利。

但时间会渐渐地弥补这一趋势的信息差,

因此,23年-24年就是产品趋势化的一年,今年也算是AI开始成熟化的第二年。

可效果差强人意,AI并没有大众所认为的那般厉害。

今年其实我们逐渐地能在大众网络平台上看到很多关于AI泡沫化、AI消失、AI低热度发展之类的话题。

AI产品现如今已经趋势化太明显,国内全都是闭门造轮子,或者互相抄袭,优先发展大模型,或AI大模型基底去不断优化,不断打造大模型的质量程度。

而产品的出现需要盈利化,盈利化就看B、C端。

大众群众使用者在经历过第一波所谓的AI大模型的热度优点使用之后,会突然感觉原来不过如此的信号,重点是大部分人也不怎么会用。

使用大模型只会问答导向,不会结合需求,深度思考,结合提示词等等高质量玩法。

逐渐也就导致AI产品次日留存率极低极低,现在就是这么一个尴尬情况。

新颖的AI产品只有互联网大厂的新颖,如字节的豆包,阿里的通义千问,腾讯的混元大模型,大模型四小虎:百川、Kimi、智谱、海螺。用户停留在AI的思考层面只是大模型的概念,

所以,AI逐渐热度越来越低迷。

最近诺贝尔奖 已经 把物理学和化学办法给AI相关研究者了,目的就是提高AI热度,本质上的确AI产生的效益并没有全世界期待的那样,所以热度是不断降低的。

AI的热度降温,首先要归因于技术逐渐从“黑科技”走向“常态”。

曾经,AI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会让大众惊呼“未来来了!”然而,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人们已经逐渐习惯了AI的存在。

自然语言对话与推理的热点已经耗尽,ChatGPT等自然语言模型在过去几年里不断带来新的惊喜,从最早的简单对话到如今复杂的推理和创意生成,AI的表现越来越自然。

然而,随着技术的成熟,这一类应用的新鲜感正在消失像早期的智能手机一样,AI已经成为一种日常工具,非重大突破已经难以搅动大众的注意力。

AI领域没有迎来像以前那样的革命性突破,导致了话题性的大幅下降。

人们期待的真正通用AI(AGI)还没有到来,而现有技术在能力上虽然提升了,但与大众对未来科技的宏大预期相比,显得有些平淡。

对于深度关注AI技术发展的爱好者圈子来说,热度的下降也有内在原因。

一方面,大模型的开发进入了瓶颈期;另一方面,许多期待中的技术仍在“跳票”或尚未达到预期效果。

Anthropic的Claude系列曾备受期待,尤其是Claude 3.5 Opus。然而,至今这款产品的发售已经远远超过了玩家的时间预期,迟迟不发布让很多爱好者感到失望。

长时间的等待和“跳票”显然会降低圈子里对新技术的热情。

关于o1推理模型的讨论非常热烈,特别是它在推理能力上的潜力。

但实验层面还没有大规模复现,实战性也仍待验证。虽然提升了推理能力,但依然卡在“实用性”上的一个不尴不尬的状态,让许多玩家感觉想聊但无话可聊。

这种“瓶颈期”类比为军事领域的“第四代半”战机——比第三代强,却还不足以叫五代机。

国内像Qwen团队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GPT-4o的水准,但其所谓的“超大模型能力”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验证,尤其是在符合人类直觉的深度对话和复杂推理方面,依然存在很多不足。

这也让AI爱好者的热情大打折扣。

AI的热度下降,是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了AI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及目前的技术进展未能带来足够的惊喜。

对于AI爱好者而言,技术的瓶颈和一些创新的“跳票”,进一步加剧了圈子的冷淡氛围。

然而,这种现象只是暂时的。

未来的AI突破,尤其是Agentic Bot的到来,有望重新点燃大众的激情。

我们可能要等到2026年以后,才会见证AI领域新的重大突破,再次引发科技界和大众的广泛关注。

在此之前,AI仍会继续作为各行业的核心工具,推动技术的日常发展,但它已经从最初的“黑科技”逐渐转化为一种普遍的生产力工具,热度自然减弱。

AI这波的提升类似于2G到3G、推土机到zen,本来就是一个常规大迭代,但被宣传成了机械飞升一样。

实践来看,这一代AI干了:

  1. 让语音助手没那么蠢了,基本能理解浅显的需求。

  2. 相当于更智能的搜索,还有汇总功能、一定能力的代码生成功能。。

  3. 接替了过去一些机器学习算法做推荐等。

  4. 生成图画、视频等娱乐性工作。



AI光子社
专注于AIGC的技术发展和商业应用,在人工智能时代,致力于让新技术为更多的普通人赋能增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