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里的五感:至于第六感,我认为不重要

美食   美食   2022-03-22 08:02  

烧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刚才边做家务边搓《好先生》,剧集里张艺兴扮演的学徒工小蔡正在兴高采烈地拍主厨陆远的马屁:


“……我曾经看到一本书上写过:三流的厨师做菜靠舌头,二流的厨师做菜靠手艺,只有一流的厨师,一等一的厨师大神级别的人,是用心来做菜的。”

佳禾在旁边都快笑裂了(剧照)


剧情过到这里时,前两条“三流二流”那里,我都是点头认同的。然而到“一流厨师”那里,台词还没出来时,我自动脑补的其实是——


“一等一的厨师大神级别的人,是用脑子来做菜的。”


用心当然没错。说得文艺点,带着情感的食物,才有温度。连我自己都经常这样说呢——想给特定的某个人,烧出一道合TA口味的食物来,有这样的用心在,无论手艺如何,菜的味道的确会不一样。


……然而像小蔡说的那样,把土豆放在那儿,对它说“你长得真漂亮,我爱你,但是我还能把你削得更漂亮”,土豆就会更好吃;或者对着桌上的米饭说“你怎么这么丑,你太恶心了”,米饭就会很快坏掉……


这就太过分了。不信!


至于前面说的“情感让菜肴有温度”,也只有一半是因为“用心”能够部分弥补技艺上的不足,还有一半是因为,感情因素自带的buff,会让品尝者对食物有更高的包容度吧。

试着复刻当年三刻的虾仁青豆雪芽。离“成功”差很远,但还是吃得很开心


所以在我的概念里,真正决定一只菜味道的,除了手艺之外,更重要的是:思考。


烧菜不是纯粹的手艺活。它需要经验,也需要技能,这都没错;但是最重要的是作为厨师,得把烧菜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因果逻辑“想清楚”。就是说,明白了每个步骤背后的原理,才能活学活用、举一反三,而不是在实际情况出现变化时,仍然照本宣科地按照原先的方式机械处理。关于这一点,我对自己的要求始终很严格。


以前在《狐狸学烧菜》一篇里,说过自己有个笔记本,专门记录学厨时的经验和灵感。这是必须的。此处要刻薄一句:真的见过太多人,下厨时是不带脑子的。


你让他做什么,他会做;但究竟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他既不知道,也不关心。就好像,下厨只是一件任务,填满胃袋也同样。只要把饭菜做熟就行了,至于怎样才能“做得更好”……


抱歉了哈,这桩事体不在他们关注的范围内。

遇到这种人,我是受不了的(图片来源:网络)


说是这样说,在经验积累这方面。“主动学习”这种事,可能对大多数在校生来说,才算是有意义。至于下厨——现在的外卖行业多发达呀。自己没必要成天扎在厨房里,费心费神地闻油烟。


所以,如果是真肯那样做的人,对厨房里的锅碗瓢盆、菜肉蛋奶,一定是真爱了。


(举爪)我当然就是。

厨房厨房,我的天堂


关于怎么用脑子烧菜,今天倒不想再说了;小蔡同学说的“用心做菜”“和食物精神交流”这个……(尬笑)我就是一普通人,也没那个超能力。咱不搞玄学!


拉拉杂杂闲聊到这里,想说的其实是最近又悟到的一桩事:好厨师烧菜,要用五感。


啥是五感?形、声、闻、味、触。分别对应眼、耳、鼻、舌、手。只是这么说着太抽象了,应该更具体一些。


因为是说烧菜,所以“形”并不是成菜“色香味”的那个“色”了,而是说食材的形状:首先当然是刀工,把丝切成条,把片切成段,那绝对是不可以的;其次还要考虑到,食材的形状越接近,就越容易同时成熟。所以在改刀的时候,合格的厨师必须先想清楚:要怎么处理食材,才能达到最佳的烹饪效果。


“声”在烧菜时也非常有用,说起来好像挺玄,其实没什么神秘:有些时候,厨师需要通过锅子里的声响,来判断火候。比如做咸肉菜饭时,如果想焖出锅巴来,必须隔着锅盖仔细分辨声音,等到“卟卟卟”的声音变得均匀(却没有过分密集),就知道锅巴差不多好了,可以起锅;又比如最近我反复搓清炒西蓝花时才体会到的一点:炒素菜时耳朵一定要竖起来,因为在翻炒时,蔬菜里水分被炒出来多少,真的是可以听出来的。


“闻”也不难理解。锅子里的食材有没有烧焦,煸香姜蒜末的火候够不够,料酒是不是放多了,等等。甚至对有经验的北方阿姨来讲,饺子馅咸度够不够,拌馅时一闻就能闻出来,不用尝!——只是道理人人都知道,真到烧菜时,能把“闻”这一感觉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也是个经验活儿。


“味”反而不用多说。尝味道嘛,比“闻味儿”还直观的,和厨师联系在一起的行为。所以五感中这一感,懂的都懂,不懂的也会觉得自己懂。总之是最没必要长篇大论的。


最后要说的“触”又有点复杂……其实是我自己也没想得太清楚:这种要靠手去实现的感觉,除了在切切切的时候特别有用(要靠它控制落刀的距离和分寸)之外,其他方面的应用就很零散了。唔,为虾仁做预处理的时候,是要靠手感判断揉捏得到不到位的,但我也只能想到这些。想必玩烘焙的厨友在这方面,会有更多话要说吧。


溏心蛋是我煮的,贝果我可烤不出


之所以忽然想到为五感写篇文章,实在是最近搓“清炒西蓝花”搓得太忘我——差不多每天一次。俗话说,practice makes perfect 熟能生巧。特别是同一件事,如果反复去做的话,一个人自然而然就会去推敲每次细节上的差异,然后比较它们为结果带来的微小波动。


也是这个过程中才明白,为什么厨师感冒的话,同样会影响菜的味道——并不只是尝不了味道那么简单。重要的是嗅觉失灵,体感的疲惫也会影响其他四感的发挥,这才是重点。至于自己以前喜欢的,听着音乐、搓着剧去烧菜,玩票尚可,想认真学厨的话,那样当然不行啊。

那样就会得到这种“看着还行但其实狗屁不如”的成品(洋葱肥牛饭)


后来我和家人说:怎样才叫真正学会了一只菜?


“当然首先要做对。但是这个‘对’,不是误打误撞蒙出来的,而是精确估算,严格执行,最后达到的仍然是预期的效果,才算是真的做对了呢。或者说,把菜谱看成一个公式的话,你不能只记住它的形式,还得搞清楚变量的问题:一旦变化,参数要怎么调整……”


所以清炒蔬菜这东西,虽然调味和手法大致差不多,但是绿叶菜是一个系列,西蓝花是一个系列,荷兰豆之类又是一个系列;甚至推而广之,虾仁呢?松仁玉米呢?葱油芋艿呢?都能做对么?


啧,说到最后,终于还是又回到“做菜靠脑系”的初始命题来了。


2021年1月15日

狐的小厨房
谢谢你们,来过我的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