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糕与合同

美食   美食   2022-04-15 08:02  

小厨房最后的这几篇文章,几乎篇篇和阿姐的小说有关——读到某些特定情节时,一下被触碰到内心的关键点。于是哗啦一声,内里的某些部分开始改变。


先溃散,后重组。


说回这部作品。也不知道是主角们,还是阿姐自己,或者是我自身,都在和甜品不依不饶地死磕。这也许是因为,从心理学角度来说,“甜”象征着人类情感中最为浓烈、最正面的部分。反映到人与人的关系上时,通常是怜爱、宠溺,甚至无条件接纳等等等等。


大抵经历是类似的。缺什么,便格外想什么。尽管经历不会相同——是说,大概很少有人是像顾荇舟那样,有着不断被弃养和收养的经历。但共鸣的感觉,或多或少都会有吧。


“我做错什么事,你会不喜欢我?”


男孩突如其来的这么一句,把江沉水给说怔住了。


“什么?”


“往后,如果你讨厌我了,会是因为什么事?”


江沉水傻了两三秒,这才弄懂了顾荇舟的意思。


他心头一酸。


这不像一个孩子在问他未来的抚养者,而更像一个签合同的人,先问合同违约会受到何种惩罚。


“我不会讨厌你的……”


“人都会讨厌另一个人。”男孩打断他,“人就连自己亲生的孩子都会讨厌,最后把他卖掉。”


江沉水突然觉得,这冬日的阳光太刺眼,他不由低下头来,用力揉了两把脸。


“你会因为什么事讨厌我?”男孩继续追问。


江沉水勉强笑了笑:“我喜欢自己做甜点,一做就做好多。如果你不喜欢吃我做的奶油蛋糕,那我就会讨厌你。”


男孩睁大了眼睛!


他长这么大,只吃过一次奶油蛋糕,那还是村里开杂货铺的老爷爷,看他太可怜,把自己孙子吃的蛋糕分了他一半……那香甜的滋味令他记忆犹新。


这世上,怎么会有人不喜欢吃蛋糕?!


江沉水看他像受了惊吓的样子,顿时误会了,他慌忙摆手道:“我开玩笑的,不喜欢吃也没关系!”


他说完,又小心翼翼地看着男孩:“小舟,愿意跟我走吗?”


很多年前,我对蛋糕这东西无感。


哪怕是物质匮乏的、“很小很小”的时候,在回忆里,也没有过对蛋糕的热爱。大概因为那时常见的,是一种最土气的“槽子糕”吧。


是华北地区的传统糕点,听说东北也能见到。这东西原材料简单得很,就是鸡蛋、面粉、素油和白糖而已。顶多在上面嵌两枚葵花籽、西瓜子;或是一撮青红丝。所以味道也不复杂,平平常常、带着蛋香的面点甜香而已,可能带着点香料味,但不明显。

可惜找不到嵌西瓜子仁的,那种在小时更多见(图片来源:网络)


这是做得好的槽子糕。倘若是粗制滥造的便宜货,那无论味道还是口感,可就都变成灾难了——“味同嚼蜡”是美言,实际上更像是嚼了一口木头渣的感觉。干燥、粗糙、平淡,还怪噎人的——偏偏这样的槽子糕,才是小时候更常见到的蛋糕呢。


所以一般都不敢吃。生怕一个嘴馋,后果就是被填了满嘴的锯末。


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市面上最常见的,也就是这种“槽子糕”。记得有两年,自由市场上忽然流行起“自带材料蛋糕制作”的销售方式。买家只要带上一定量的鸡蛋、面粉,店子就会用你提供的这些原材料,为你做出蛋糕来——仍然是槽子糕。只是样子好看些,用的一般是小熊或者其他卡通图案的“槽子”。

对!差不多长这样(图片来源:网络)


再也就是生日蛋糕了。奶油的那种,早先是植物奶油,然后是口味未必很好,但胜在新鲜有趣的巧克力蛋糕(不是巧克力奶油,而是用真的巧克力淋上去,于是蛋糕表面是一层巧克力外壳的),再然后是鲜奶油蛋糕,乃至后来的冰淇淋蛋糕(啊这个最想吃),再后来……


再后来就是百花齐放的开放市场:窝夫小子、廿一客、元祖、诺心、第戎,等等等等,不胜枚举,也列举不完。因为我吃到的太少了。


再说,那时如果想尝个新鲜,也早就不必等到生日的时候。各种蛋糕房、糕饼店、饼屋,都能买到不同品种的小甜品。这种一人份蛋糕的兴起,和精致蛋糕品牌的兴盛,差不多是同一时期的事情。


离自己最近的,是乳酪蛋糕。轻乳酪绵软温柔,像云朵;重乳酪细腻绵密,像温暖妥帖的感情。二者都是一想到就觉得“非常美好”,然而却始终无法拥有的事物。好在还能靠着对蛋糕的品尝稍作弥补。


所以那些年偶尔会去买。

上个月生日时,给自己买了块(活动打折价的)蓝莓乳酪蛋糕


黑森林也还不错。用朗姆酒渍过的樱桃如同妖娆的女子,在巧克力和奶油的簇拥下,像女巫一样神秘;然而入口却又是甜美馥郁的味道。口感亦曼妙,这一口是蓬松如泡沫的奶油,下一口又是湿润绵密的巧克力蛋糕,再然后又是软软的、柔韧的渍樱桃——只是过甜。所以我喜欢,却很少吃。


又因为喜欢抹茶系甜品,有段时间特别钟情必胜客的“抹茶雪域蛋糕”——其实是冰淇淋蛋糕的变种。除了底部的一层油酥胚底外,全都是冰淇淋,一层一层地堆叠起来。用小勺子慢慢舀着吃,可以吃很久。我大爱它,直到关于它的回忆被弄脏了为止。


印象最深的还是提拉米苏。这种被赋予了“带我走”含义的蛋糕,有奶酪的滑腻、咖啡的香、朗姆酒的甜郁、手指饼干的细糯,无论味道还是口感都美不胜收。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同样不敢买。大抵是因为关于它的一切都太过美好,觉得自己不配拥有。


特别是后来听《深夜食堂》的时候,有一期(如今已经想不起是哪期了)讲到这种甜品时,说了大致是这样的话:


“如果有人是你在意的,与其含蓄地送一块Tiramisu给TA,不如直接对TA说……”


节目录到这里,讲述者自己似乎也障碍了,于是停顿了一下,用意大利语说:


“Ti a mo.”

(图片来源:网络)


是直到现在回头去看,才明白了自己为什么总是不肯再吃蛋糕。


觉得自己不配,所以不敢。


食物在我的世界里,往往是有寓意的。特别是和生存并非直接挂钩的“奢侈品”。比如蛋糕,它背后藏着的是对归属感和无条件接纳的向往。

上个月自己买的抹茶芝士,小巧一块


关于归属感,阿姐在作品里诠释得很好,这里索性直接引用:


归属感是一种神秘的情绪,里面包含了很多东西:亲切感、熟知的对方信息,对自己的深刻了解,自己在对方心中的位置,还有对被接纳的强烈自信……将这一系列情绪和认知整合起来,进行升华,才能变成一种更高层面的、更为纯粹的感觉甚至力量。


无条件接纳,解释起来就简单得多。得到这种对待的人,便有了一种确定自己无论怎样做,或变成什么样,都仍然会被看到,被重视,被爱的底气。这样的人不缺安全感。


但是这两样,我都没有。一如回忆里的生日蛋糕,带来的不是悲伤就是恐惧;更不用说女孩都会喜欢的,“下午茶时间”的精致甜品:嵌着漂亮草莓的奶油蛋糕,旁边还有一杯奶茶;做成天鹅形状的香草泡芙,脖颈弯弯地对着一杯英式红茶;或者是精致优雅的咖啡色提拉米苏,配的应该是同样精致的短笛或者玛奇朵……


都没有,都没有过呀。

这个能摔不?


所以就很理解年幼的顾荇舟:即使终于等到了那个愿意带自己回家的人,在“合同”签订下来之前,也会先想到最坏的结果:我做什么事情,会让你讨厌我。


会让你讨厌我。让你讨厌我。你讨厌我。

这样会被讨厌么?


从来没有在感情上“吃饱”过的人,或许在成年后,会长出坚硬的壳,学会用冷漠来武装自己;然而在最里面,某个谁都看不到的角落里,是有个无法填满的黑洞在的。这使他们表现出越发背离的状态:表面上越来越不在意外界的温暖,但如果有人真的接近并且愿意给予,可能会被他们当做浮木,紧紧攀住,无限索取。有时我想,这对于对方来说,也是一种不公平。


但黑洞自己也不想的。它们只是习惯了自己被讨厌和嫌弃的事实,所以一旦被放置在完全不同的环境里,反而会因为难以置信,做出各种反向的试探行为,来确认自己“真的不会被讨厌”“不会被再次丢掉”“说我怎样都不要紧,是真的”。


所以顾荇舟长大后,成了重度甜品控。除了把焦糖炖蛋看成心头最爱之外,到哪儿都离不开甜食,平时吃饭也喜欢酸甜口的菜肴,更不用说总是要求别人给他买,或者做,各种甜甜的食物……私以为,与其说这是味觉上的喜好,不如说他是通过别人对这种喜好的迁就和满足,一次次地不断确认着“我对他们来说,很重要”的事实。哪怕到后来他已经成了沉舟工作室的主心骨,甚至成了协会骨干……


这充分说明,信心这东西,在一定程度上和社会地位有关,后者却仍然不能提供绝对的安全感,来保证前者的存在。


有时我甚至想,一个人存在于世的底气,与其说是他能在这个世界上做什么,世界又是怎么评价他的;更多、更深的来源,不过是心里那个孤单懵懂的幼童——在漫长的一生中,有没有人将他抱起来,安慰他,肯定他,让他知道这样的事实:


“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你变成什么样子,无论你做了什么事情,我都不会讨厌你。”


“无论何时何地,你在我心里是无法被代替的存在。”


“蛋糕?糖果?……都可以的。不用计较它们是不是你‘应该吃’的东西。”


“你想要,我就给你。”


“你放心,我会一直在。”


2022年3月20日


【写在后面的话】


很早就失去了爱人的能力。因为不敢,所以把自己严丝合缝地封起来了。又因为做不到真正在意一个人,更不敢抱着“带我走”的期待,于是心无归处。总是茫茫然地对着外面,想:世界真大,大得让人恐惧。


也许是在找什么,但又从来不确定找的到底是什么。直到最后燃烧殆尽了。


2022年4月14日


狐的小厨房
谢谢你们,来过我的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