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初期的名将马援曾经说过:“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 实际上,早在先秦时期,马拉战车(甲车)的地位就大略相当于如今战场上的坦克。而在日常生活中,马车本来是一种运载工具和交通工具,但当它与礼仪结合在一起后,其文化色彩也就变得非常明显了。贵族的祭祀、朝觐、会盟或筵宴,甚至游猎嬉戏,都离不开马车。因此马车在贵族政治社会生活中也成为特权的明显表现。就连马车的御手也跟着借光。《史记·管晏列传》里就说,一位妇人看到丈夫在为晏婴驾马车,“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至于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几次出巡国内各地也都是在豪华的马车中度过的。显而易见,车马是秦始皇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显示其地位的重要标志。
================================
1978年6月,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帝陵封土西侧20米、距现地表7.8米深的地下发掘出了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两乘铜车马一前一后放置在一个木椁内,因木椁腐朽,上部的填土塌陷,铜车马出土时均已被压碎,破碎成3000多片,但由于未被盗扰,原位没有大的变动,车马的构件基本齐全。这组铜车马按出土时的前后顺序编为一号车和二号车。
经过近8年精心修复,1989年陈列展出。
================================秦铜车马一组两乘,两乘铜车马一为“立车”,一为“安车”,均为古代单辕双轮车,并按秦代真人车马1/2比例制作。铜车马整体用青铜铸造,使用金银饰件重量超14千克,由3500余个零部件用铸造、镶嵌、焊接、子母扣连接、活铰连接等多种工艺组装而成 。一号车车前驾四匹铜马,车舆平面呈横长方形,前边两角呈弧形,舆宽74厘米,进深48.5厘米。车輢(车箱两旁人可以倚靠的木板)较低,四面敞露,车舆内竖立着一个高杠铜伞,伞下有一立姿御官俑,车上配有铜弩、铜盾、铜箭镞等兵器。一号车是秦始皇乘舆中的立车,又名高车。一号车虽然有伞但四周敞露,又配有兵器,实质上应该是兵车。蔡邕在《独断》中记述秦始皇法驾卤簿的车马仪仗时曾说:“又有戎立车以征伐”,说明了立车在皇帝车队中用以开道、警卫和征伐的作用。二号车辔绳末端有朱书“安车第一”四字,由此可认定其为古代安车。二号车通长317厘米、通高106厘米,总重量为1241千克,单辕双轭,四马分两服两骖。马高90.2厘米—93.6厘米、长110厘米—114厘米,通体白色,仅鼻孔、口腔等处施粉红色。车舆分为前后两室,前室很小,仅容御手就座。青铜马车中,头戴双卷尾冠,身穿长襦,腰佩短剑的御官俑,跽坐于车前室,手中握着辔索。后室是供主人乘坐的主舆,舆宽78厘米、进深88厘米。主舆四周屏蔽,后边留门,门上装有可开闭的门板;前部和左右两侧开窗,前窗装有能够向上掀起的菱格形镂空窗扇,左右窗则以夹心的方式安装着可推拉的菱格形镂空窗板。舆室的顶部罩着一面椭圆形的穹窿式篷盖,盖长178厘米、宽129.5厘米。舆底上铺有一面绘满几何纹的铜板,象征柔软的茵垫。车舆内外遍施精美纹饰,其中舆室屏蔽体和车盖以夔龙与凤鸟纹为主。舆的周边及前室的内外则饰以流云纹、几何纹等纹饰。秦铜车马通体彩绘,所用的颜色以蓝、绿、白三色最多。八匹马通体白色,只有鼻孔、口腔等处施以粉红色。御官俑的面部和手上有两层彩绘,内层为粉红色,外层为白色,更加突出了人物肌肤的质感,头发为蓝黑色,长襦为天蓝色。车身上的彩绘,以白色打底绘以彩色纹样,色调素雅、清新。彩绘的纹样有变相的夔龙夔凤纹、流云纹以及各种菱花纹和多种多样的几何纹。制作秦铜车马的主要材质是锡青铜,一般来说锡的含量为6-13%,铅的含量在1%左右。铜车马根据铸件使用的不同性能采用了不同的合金比例:承力较大的构件如马腿、车撑等,要求机械硬度高,其含锡量就比较高;要求有一定韧性的构件如缰绳、辔绳等,其含锡量就比较低。各部件的机械强度要求不同,含锡量的多少也有所不同。秦铜车马的众多构件大多是铸造成型,在铸造方法上,根据构件的大小、薄厚以及不同的形状,采用不同的铸造方法:大而薄的构件如拱形的车篷盖,采用了铸锻结合的工艺,先将车盖浇铸成形,再经过加热锻打,这是秦代的一大创举;一些大型厚壁或长杆型铸件,都采用空心铸造,既减轻重量,节省大量金属,又可以避免铸件疏松、受热产生裂纹等缺陷,改善材质性能。另外,将一些复杂构件分解成一些简单的构件分别铸造,再把这些简单的构件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构件,也是铜车马铸造工艺中的一个创新。秦铜车马的连接工艺更是多种多样,常用的有活页连接、子母扣连接、子母扣加销钉连接和纽环连接等。活页连接主要用在二号车上的门扇与门框、窗扇与窗框的连接上,活页的结构与现代用的合页几乎完全相同。除了秦铜车马外,在秦都咸阳遗址也曾出土过多件,说明秦代的青铜器加工工艺已经较为普遍地用于现实生活。秦铜车马结构复杂,细节表现清晰、逼真,冶金铸造技术高超,采用多样的工艺手法。车中的零部件制作难度极大,工艺精湛,造型准确、写实,人、马生动、传神。驾具、马饰完整,系驾关系清楚,彩绘纹饰精美,与浮雕结合,表现出了马车不同部位原本的材质、构造和面貌。在青铜器上彩绘这一艺术表现手法是秦代的创举,它突破了殷周时代在青铜器上铸纹和春秋战国时期金银错纹饰的局限,使青铜器上的纹样更加绚丽多彩。秦铜车马是中国考古史上出土的体型最大、结构最复杂、系驾关系最完整古代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秦陵铜车马可以使人们进一步了解古代车制,特别是对战车的系驾方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秦陵铜车马就是秦代皇帝车舆的再现。车体仿照实物制作,所有细节都表现得非常具体逼真。为中国古代美术、车制以及宫廷舆服制度等方面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