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书画的辨别真伪-董源《溪岸图》-十国南唐-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文摘   2024-04-18 02:13   上海  

收藏中国古书画,对于欧美博物馆来说,辨别真伪是一个需首要跨越的难关。王季迁、顾洛阜的收藏业内赫赫有名,但仍少不了争议与激辩。最有名的例子大概就是《溪岸图》。1997年,大都会博物馆华裔董事唐骝千,以重金从王季迁处购入这幅作品,后一直寄藏于大都会,直到2017年正式将其捐出。《溪岸图》的遭遇放到大都会历史上都属罕见,引发的争议长达40年并仍在继续。

20世纪30年代,徐悲鸿将此画割爱给张大干,后者赏玩三十年后转给王季迁。著名美术史学者高居翰,发文直指《溪岸图》出自造假高手张大千之手,很有可能还是徐悲鸿与其联合作假,一石激起千层浪。大都会博物馆为此曾两次专门召开学术研讨会,邀请全世界顶尖学者讨论其真伪,1999年第二次研讨会火爆到只能容纳站立者的会场上挤满了900人。具体学术辨析难以详述,最后相当一部分中国绘画史专家认为,以张大千的功力是仿不出来这样高古之作的,其中方闻、王季迁等人认为是董源真迹,如班宗华等另一些学者则认为这确是一幅10世纪左右的古画佳构,但无法断定是否出自董源手笔。大都会后为这件古画做了红外线检测,发现它有经过三次装裱,三次补的绢都不一样; 其上有南宋贾似道、明末袁枢等人的印章,后者是收藏荆关董巨作品之集大成者,综合种种因素来看张大千伪造的可能性都偏小。

其实从山水画史来看,五代的巨然与董源地位之高,虽与书法史上的“二王”相提并论,但长期以来都面目模糊,难有一件公认的真迹,缺乏所谓的“标准件”。他们本是山水画走向成熟阶段的过渡转折性人物,风格处于变动发展中,因被后世奉为正宗,名气太大,于是有了太多托名或混改的作品,真假莫衷一是,本就是一笔‘乱账”。但大都会举办的学术研讨会规格很高,一批著名学者都有参与切磋讨论,还出版了论文集《中国画的鉴定问题》, 充分激活中西学界对于中国书画的研究热情。即使一时难有定论,同样意义不减。

================================
历史传承
《溪岸图》为呈进之作,由南唐内府而入于宋内府,由宣和内府散出,复入于南宋内府,宋高宗为之题名,贾似道由内府得此图,加钤“悦生”、“秋壑”两印,由贾家散出,为王井西得之于告川(吴兴)。
元初为庄蓼堂收藏,周密云《因过眼录》有记,赵孟慎从庄蓼堂处继藏,钤“天水郡收藏书画印记”,并有《题溪岸图》诗,柯九思得藏《溪岸图》,并钤“柯氏严仲”三印。
明初入藏洪武内府,钤有“典礼纪察司印”之半印“司印”,入洪武内府后,去向不明。1938年,徐悲鸿得之于广西桂林,张大千以金冬心《风雨归舟图》易之,入藏大风堂。1968年,王季迁与张大千交换而入藏,名其斋为“溪岸草堂”。1997年9月,由王季迁转让给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
作者简介
董源 (934-约 962 ),五代南唐画家,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一作董元,字叔达,江西钟陵(今江西进贤县)人。
多画山水、牛、虎、人物,最擅山水画。运用披麻皴和点苔法表现江南一带山川景色,用笔圆曲柔浑,用墨清润淡雅,多画平远山势,有苍莽之气。北宋郭若虚称“类王维”,米芾赞为“唐无此品”。元代赵孟頫称其山水景物富丽,有李思训风格。董源与巨然并称“董巨”,成为南方山水画派之祖;与李成、范宽并称“北宋三大家”,又与荆浩、巨然、关仝并称为五代北宋间四大山水画家。画人多用青红,小而神情逼真。传世作品有《潇湘图》、《夏山图》、《夏景山口待渡图》、《龙宿郊民图》、《洞天山堂》。
================================
董源《溪岸图》
所属年代:十国南唐
所属文化:五代十国
距今时间:1050年
类别:书画
推测用途:绘画
出土时间:传世
位置:-
出土省份:-
现藏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
现藏国家:美国
文物“离家”原因:收藏家转让给博物馆

绢本水墨设色,纵220.3厘米、横109.2厘米

《溪岸图》是现存中国早期山水画中最高的作品,纵220.3厘米,横109.2厘米,巨大尺幅正是五代时流行的“巨碑式山水”,因年代久远,绢色暗沉。

《溪岸图》描绘江南溪岸景象,上半部左右相对两座山峰,两峰之中远山隐现,两山夹壑中一条山溪自远而近,至山前汇成大溪。溪岸左有楼台水榭,水榭中有幽人雅士正观望溪景。左面山中亦有泉瀑飞注入大溪,画的最下方溪岸坡冈上杂树耸立。中景、远景山峦上丛林茂密,草木葱茏。

《溪岸图》构图雄伟,笔法严谨,兼具北方派的气度和南方派的温润,是董源从唐人山水过渡到南方水墨山水阶段的作品。

《溪岸图》的发现,不仅对董源山水画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对探索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

Fan的八宝箱
对历史人文艺术的小小归纳总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