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封建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西汉国势在武帝时期 (前141前87) 达到巅峰。早年迫于国力不济而对匈奴采取的屈辱 “和亲” 到此也宣告结束。元光元年(前134),汉军“佯为卖马邑城以诱单于”,虽然汉匈双方并未实际交战,但双方关系从此破裂。武帝时期,在汉匈战争中居功至伟的是青年将军霍去病 (前140-前117)。在他短短的军事生涯中,六次率军出击匈奴,而且六出六胜,屡建奇功。尤其是元狩四年 (前119),霍去病率五万骑兵,东出代郡,行军两千里,大破匈奴,遂“封狼居胥”威震漠北,迫使匈奴王廷远迁大漠以北。
可惜霍去病英年早逝。作为纪念,汉武帝将其陵墓陪葬自己的茂陵,并因此留下了《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里 “榜上有名” 的茂陵石雕。
石雕原来主要分布在茂陵陪葬墓霍去病墓墓前及墓四周,共有16件。这些石刻题材多样,雕刻手法十分简练,造型雄健遒劲,古拙粗犷,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时代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大型圆雕工艺品,也是汉代石雕艺术的杰出代表,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今存茂陵石雕共16件,其中人和动物造型的石雕为“马踏匈奴”、“跃马”、“卧牛”、“卧马”、“伏虎”、“野猪”、“怪兽吃羊”、“人与熊”、“石人”、“卧象”、“蛙”、“鱼”(一对)、“蟾” 等14件,石刻文字“左司空”、“平原乐陵宿伯牙霍巨益” 两通。
值得注意的是,在16件作品中有3件与马有关 (“马踏匈奴”“跃马”“卧马”),占比可谓惊人。这三件石雕为我们展现了完整的战斗过程: 准备战斗一胜利-休息; 或这样的顺序: 休息-准备战斗一胜利;又或者: 胜利-休息一再战斗。无论哪种解读,“马踏匈奴”总归是其中的主体。这件石雕高168厘米,长190厘米。所雕马为站立状,四蹄伸展,将一人裹于腹下。仰躺在马腹下的人,从形貌特征来看应是当时的匈奴人。这一马一人,对应的是胜利者与失败者,两者形成鲜明对照。而马在茂陵石雕里的频繁出现,也是为了纪念马在反击匈奴战争中的重大贡献。根据《史记·平准书》记载,汉武帝时 “众庶以巷养马,阡陌之间成群”; “天子为伐胡,盛养马,马之来至长安者数万匹”。当时,仅朝廷厩马就多达40万匹! 正是骑着战马的精锐骑兵加上杰出将领 (霍去病)的指挥,使得大汉王朝的军事开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