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会的中国艺术收藏史-西方对中国艺术认识过程的典型缩影

文摘   2024-04-17 23:48   上海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被誉为美国最大的百科全书式博物馆,以馆藏博杂丰富著称,但各部门的发展其实并不均衡。大都会建馆之初,亚洲艺术都只在展厅的边边角角出现,1915年才成立了远东部(1986年改名为亚洲部)。庆祝建馆成立100周年的1970年,新任董事会主席、美国前财政部长C.Douglas Dillon发现,无论从空间、藏品还是人员配置上,大都会最弱的部门都是远东部,甚至可以用垂死挣扎来形容;对比美国其他几家城市的博物馆,尤其是大都会长期较劲、你追我赶的对手波士顿美术馆,都显差距不小;当时越战也还在进行,Dillon坚信亚洲的发展在世界舞台上有着重要地位,不能对其忽略。

斗转星移,在过去的半世纪里,大都会博物馆一跃成为世界最主要的中国书画收藏机构之一。大都会的中国艺术收藏史,可以说是西方对于中国艺术理解认识过程的典型缩影。

大都会对中国艺术品的收藏,当然远早于亚洲部成立之前。“艺术收藏是文化关系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国际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西方人来说,瓷器无疑是最易接受的类别。大都会最早的中国艺术展区就是中国陶瓷区。中国瓷器早年在西方就价格不菲,并非书画等类别起初都是捡漏价。

19世纪70年代末,大都会的一位董事、纽约著名古董商兼收藏家塞缪尔·艾弗利(Samuel Avery),向博物馆转让了收藏的1300余件中国明清瓷器,其中包括很多明清官窑制造的釉上珐琅彩精品。这是大都会对东方艺术品的首次大规模涉猎。大都会的第二批瓷器来自百货业巨头本杰明·奥尔曼特(Benjamin Altman)的捐赠,他是当时在收藏方面唯一能与曾经的董事长皮尔庞特·摩根相提并论的人。这位大亨终身未娶,除了生意,唯一关心的就是自己的艺术收藏,投入了极大的精力与热情。他同期还捐赠了51幅欧洲大师的油画--欧洲油画和中国瓷器,是当时美国富人最热衷收藏的两类艺术品,不难看出,这来自对欧洲贵族品位的直接模仿。1902年,另一位董事希伯·毕肖普(Heber Bishop)向大都会博物馆捐赠了1000余件中国玉器。这三位藏家开启了大都会博物馆对中国艺术的规模收藏。

大都会远东部的第一任主任,是荷兰学者波什·雷茨(Bosch Reitz)。雷茨在欧洲享有盛誉,他还是一名画家,早年就痴迷于东亚艺术,钻研过欧洲主要博物馆的相关收藏。1914年开始, 雷茨曾短暂地为卢浮宫保管过该馆一批据说是当时西方收藏的最佳远东艺术品(目前属于巴黎吉美博物馆)。一战爆发后, 雷茨远渡重洋来到美国, 大都会抓住机会聘请他担任远东部首任主任。雷茨在只有一位助手和十分有限的经费下,带领远东部的中国收藏从瓷器转向更全面的方向:雕塑、青铜器甚至书画。雷茨在任期间, 大都会收藏了大量北魏至辽代的佛教艺术珍品, 包括石雕佛像、鎏金铜佛造像、干漆佛像和三彩罗汉塑像。

对于瓷器、雕塑,西方人接受起来都尚有共情基础,但理解中国书画的文化门槛无疑要高一些。比如过去西方观众最常见的发问之一就是:“那些身穿睡衣,凝望松柏、山石和溪水的老人是何许人也?” 在博物馆事业起步更早一些的欧洲也一样,早期收藏家买的都是实用器为主的陶瓷,早年负责购藏的很多也不是汉学家,不太懂中国文化。现在说起欧洲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名画,马上能跳入脑海的大概也只有大英博物馆的《女史箴图》了。1903年,这幅画被侵占过圆明园的英国上尉卖给大英博物馆,他当时其实认为卷轴上的玉扣更值钱,最后博物馆开出很便宜的25英镑,就把这幅传世名作买入了。

为大都会购入第一批中国书画的人,是传奇的传教士福开森(John Calvin Ferguson )。他是个“中国通”,能讲一口流利的南京话,在中国居住了近50年,与上层关系密切。他热衷鉴别收藏,曾主持编纂了多种藏品著录和工具书。福开森赶上了清末动荡乱世,古书画的大规模聚散持续上演,涌入市场流通。他拿着大都会首批开出的25000美元征集费, 买入大量书画,认为可凭此超越波士顿美术馆。1913年,福开森的购藏虽被买下,但遭遇的几乎全是冷遇,当时媒体的艺术评论认为中国卷轴画“单调、没有条理”,令人乏味。这批“福开森典藏”( the Ferguson Collection)多年后经大都会专家重新鉴定,许多藏品都被确认为伪作。福开森还是缺乏足够的鉴定水平,但这批书画也被看作是“美国博物馆界作出的第一个试图建立中国文人书画体系化收藏的尝试”。福开森将中国传统艺术的鉴赏和研究方法引入大都会。他还帮大都会收购了数件举世闻名的中国青铜器,包括端方收藏过的一套西周禁青铜器、河北易县出土的“齐侯四器”等。

除了“福开森典藏”, 其他早期收藏画作都聚焦于肖像或特定的风景主题。大都会中国古书画收藏实现真正飞跃,还得等到20世纪70年代。其中不可绕过的灵魂人物便是方闻方闻1971年被聘为远东部主任,兼大都会特别艺术顾问,指导中国书画的鉴定和收购,一举执掌近三十年(1971-2000)。

方闻1930年出生于上海,擅书法,10岁左右便开办了个人书法展,他既有深厚的中国文化背景,又是普林斯顿大学的高才生,后留校任教,使得他非常胜任中国传统鉴定方法与西方艺术理论之间传译者的角色; 方闻令人印象深刻的口才,更有助于他比较容易说服董事会购入自己推荐的艺术品。他的最大贡献就是,一手构建了大都会的中国艺术收藏体系。方闻一上任便犀利指出时不我待,当时美国其他几家重要的艺术博物馆的中国书画收藏遥遥领先,大都会现在再一幅幅零敲碎打式搜集为时已晚,唯一的办法就是整体收藏,即所谓“收藏‘收藏家’”。

有雄厚的资金做后盾,大都会抓住了海内外各大公私收藏机构格局定型前最后一次历史机遇。在方闻的运作争取下,1972年大都会从王季迁手中买到25 件宋元古画,1984年大都会将顾洛阜收藏的177幅中国书画收入囊中。有了这两位大收藏家的丰厚收藏打底,再加上后续的安思远收藏、翁万戈家族、唐炳源家族、温金美家族、唐骝千家族等陆续的捐赠,大都会跻身欧美最顶尖的中国古代书画收藏之列。到1997年,大都会成为拥有“亚洲之外最大的中国艺术展区”的博物馆。

到2000年方闻退休,亚洲部从最开始的边边角角到50个展厅的藏品是世界上最全面的亚洲艺术品收藏之一”。因为藏品品质、范围不断提升扩大,1978年大都会建立了全面的亚洲艺术保护中心,加强对收藏的保护保存,在西方同行中首屈一指。

===========文盲的分界线===========

王季迁 (1907-2003)出生于苏州的诗礼世家。王季迁曾担任过清宫书画审定委员之一,获得各种遍赏名画的机会,一生中三次完整看过故宫(以及后来的台北故宫)藏画, “存世中国古画几乎全部过目,鉴赏生涯长达八十余年”,这种经历鲜有匹敌者。

他带着一批家藏于1948年迁居美国, 后来在纽约收藏圈内声名鹊起, 因千锤百炼的慧眼,独具见地的鉴定,美国主要博物馆和拍卖公司都曾聘请他当顾问把关。他凭借汰旧换新、以藏品换藏品的手法,不断丰富收藏。

顾洛阜 John M.Crawford Jr. (1913-1988)出生于爱尔兰移民家庭,家境优越,他的家世与教育背景原与中国毫无关系,因大学时喜欢上收藏英文善本,这种爱好最终将他引向对中国书画这类所谓“黑白艺术”的欣赏。
顾洛阜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书法收藏,有“西方中国书法收藏第一人”之誉。美国的中国书画收藏,向来以绘画为主,由人物画延伸到山水、花鸟画,对于线条灵动的书法艺术,因不识汉字、不懂汉文化而欣赏不来,无人问津。一位成长于西方的白人能够鉴赏和收藏中国书法,确是开创性的。顾洛阜第一次看到米芾草书长卷《吴江舟中诗》时,就被打动了,他不懂中文,但凭收藏善本书籍习得的审美趣味,敏锐感受到字里行间直觉般的挥洒自如,遂将其买下。顾洛阜藏品之精、眼光之犀利,即使与第一流的华人收藏相比亦不逊色。他也自认为是古书画暂时的守护人,公共艺术机构才是文物最好的归宿。

Fan的八宝箱
对历史人文艺术的小小归纳总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