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马上结束,又要开启紧张忙碌的学习工作日程,许多人还没有倒过来“时差”,还沉浸在休假节奏中,疲倦、劳累、头晕、烦躁等症状频出,有些人因此而担心自己是否患上了什么急症,出现焦虑、不开心情绪,其实,你是患上了“假期综合征”,今天,市中研附院ICU李琛医师给大家科普一下“假期综合征”的相关知识。
假期综合征也叫节后综合征,是人们在长假期(比如春节)后出现的各种生理或心理的表现,也叫富贵症。
主要罪魁祸首之一是熬夜,熬夜会造成整个机体的紊乱。人们在长假期间容易放纵自己,睡眠、饮食规律被打乱,熬夜、暴饮暴食等,导致在节后的两三天里感觉厌倦、精神不振、工作效率低、情绪低落,甚至有不明原因的恶心、头晕、肠道反应、神经性厌食、焦虑、神经衰弱等。
1.恐惧上班:经过长时间身体心情彻底放纵,好多人到了上班第一天感到不适应,甚至出现了焦虑、郁闷、烦躁等情绪,对上班怀有恐惧的心理。因为长时间没有计划地想吃就吃,想睡就睡,生物钟被打乱。突然上班,生物钟无法调节,松弛情绪突然赶上紧张繁忙的工作状态,因此对上班产生了恐惧心理。
2.睡眠紊乱:长假期间通宵喝酒打牌等,身体得不到充分的休息,打乱了人体的正常生物钟,造成植物神经系统紊乱,导致睡眠紊乱。
3.神经性厌食:长假期间往往暴饮暴食,进食无规律,吃多了,就容易撑着,引起神经性厌食。
4.退潮忧郁症:经历兴奋、热闹的长假期,又回归平静、日常的工作学习环境,感到孤单、抑郁、无聊等情绪。
1.补充睡眠:合理安排起居,让自己的生活变得规律,尤其是老年人,机体调节功能减退,节日期间更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
2.及时清理肠胃:长假期间过食肥甘厚腻,长假后要注意调整饮食结构,以免对肠胃造成更大的负担。规律饮食,多吃水果,多吃新鲜的绿叶蔬菜,一日三餐以稀饭、面条汤、疙瘩汤、咸菜等为主,适当搭配山楂片,保持清淡饮食,让胃肠得到休息。
3.调整自身状态:临近假期结束预留时间在家好好休整,避免高度兴奋,可与三五好友打电话、视频聊天,上班后及时投入工作状态,加强自我调节。
4.饮食调节:长假期后好多人都出现口干舌苦、食欲不振、眼睛发红、牙痛、口腔溃疡、嘴角起疱疹等症状, 可能是假期饮食起居不规律,“上火”了,可以适当饮用具有清火作用的药茶,比如:芦根、玉竹、百合、决明子、菊花、淡竹叶、蒲公英等,食用水果,同时调整情绪,戒骄戒躁。
5.睡前泡脚:睡前用热水或具有安神养肝肾的中药材泡脚,比如:黄芪、夜交藤、决明子、牛膝、伸筋草等,按摩穴位,比如涌泉,三阴交、太冲、太溪、太白等疏通经络、调整脏腑。
6.休闲放松调整身心:工作期间,通过闭目养神、聆听舒缓的轻音乐、读书阅报等方式调整身心。
1.睡子午觉:中医认为,“子午觉”为养生妙道,在这两个时间段睡觉对人身体很有好处。子时是指晚上11点到凌晨1点之间,这个时间段是“肝经循行时间”,晚上11点前就寝效果最好,可以减轻营养消耗,增加肝脏血流量,达到养肝的目的。午时在上午11点到下午1点之前,从中医理论来讲,是“心经循行的时间”,哪怕起得晚,吃了午饭后,也要小憩一下,20-30分钟即可,可以让精力尽快恢复。
2.晒督脉:《老老恒言》云:“脊梁得有微暖,能使遍体和畅。日为太阳之精,其光壮人阳气,极为补益。“在人体后背的正中线上,也就是从颈椎到尾骨这段距离,是督脉运行阳气的路线。借助督脉这一功能,人们常用灸背或晒背给身体补充阳气,通过提升阳气的外治方法,借助督脉总督阳气的功能,可以激发人体自身阳气,经过复杂有序的经络系统层层传递至全身,恢复人体自愈力。
3.五色五味养五脏:(1)紫薯南瓜饼,紫入肾、黄入脾,且粗粮里富含b族维生素,可以起到滋养神经,调节情绪的作用;(2)凉拌胡萝卜芸豆丝,黄入脾,青入肝,且胡萝卜含丰富胡萝卜素,芸豆中富含多种维生素,可以提高免疫力;(3)西红柿炖牛腩,红入心,黄入脾,牛肉中富含优质蛋白,西红柿中含有番茄红素,搭配食用可保护腺体。
审校供稿:IC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