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文化强国: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角色与思考|宏观经济

财富   2025-01-31 18:44   北京  


文/中国建设银行研究院副院长宋效军

本文先明确文化强国战略下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使命和要求,接着指出文化强国战略为银行支持文化产业提供新机遇,然后分析银行服务文化产业的薄弱环节及服务难点,进一步研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与创新方向,并在此基础上就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服务文化强国战略提出相关建议。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提供行动纲领,而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着力点之一。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肩负着为国家重大战略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的责任与使命,具有较强的数字金融创新与资源整合优势,应积极响应文化强国战略,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原则,在支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在践行社会主义金融事业两个结合上彰显中国特色。当前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创新升级趋势明显,产业的融资需求回升。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可聚焦文化科技融合、文旅融合的新趋势,利用数字金融的实践经验,创新金融产品,完善风险控制水平,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金融智慧。


文化强国战略下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使命和要求


党的二十大以来,文化强国建设加速推进。2023年10月,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为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建设文化强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强调积极发展金融五篇大文章,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作为国民经济的金融支柱,应在支持文化强国建设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文化强国战略为银行支持文化产业提供新机遇


文化产业呈现供需两旺的良好发展势头,产业融资规模逐步回升。文旅市场消费潜力正在逐步释放。2024年前三季度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同比增长10.1%,国内出游人次与出游总花费分别同比增长15.3%和17.9%。文化产业呈现良性增长态势。2024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9%,其中文化新业态特征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0%,快于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4.1个百分点。文化产业投融资市场活力逐步恢复。2024年1—8月,文化产业主要资本市场融资规模同比增长11.0%。



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带动相关领域投融资活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深刻改变文化产业的生产与传播方式。一是重构了内容的生产方式。二是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三是加快了传统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与文化产业融合项目投融资活跃。2024年1—6月,文化产业私募股权市场人工智能投融资项目同比增长28.6%。


文旅深度融合带动区域旅游投资增长。优质文旅内容不断激活区域旅游活力。随着《我的阿勒泰》的热播,2024年1月1日至9月18日,阿勒泰市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分别同比增长29.4%和34.0%。同时,阿勒泰地区涉旅项目贷款余额在同年8月较年初增长2.3%,住宿和餐饮业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4.5%。


银行服务文化产业的薄弱环节及服务难点


现阶段,银行支持文化产业存在三个主要薄弱环节。一是银行对文化产业整体供给不足。截至2020年底,30家银行文化产业贷款余额达到16561.5亿元,占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比例为0.96%。与当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4.43% 相比,存在差距。二是供给不平衡。从新三板挂牌的文化企业贷款融资情况看,截至2024年6月30日,502家新三板挂牌文化企业中有248家企业短期借款与长期负债均为0,其中民营企业为197家。三是银行金融产品与产业资金需求存在不适配情况。如线上文化金融产品创新较少,高投入、长周期的文旅融合项目贷款难等。


此外,文化产业风险难以预测和把握是主要难点。文化产业风险主要包括政策风险、舆情风险、行业风险和经营风险。如2019年国家广电总局下达“限古令”,导致多部古装片上映时间延迟,影响到相关企业现金流。行业风险方面,存在供需失衡的情况。如民宿行业在快速发展后,随之而来的是因民宿行业缺乏统一标准,导致民宿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投诉量远高于酒店的投诉量。民宿热度下降,竞争加剧,盈利性持续下滑。文化及相关产业不同领域企业面临不同的运营风险。如艺人经纪公司或MCN公司面临收入集中度较高的风险。影视剧公司易面临较大的内控和合规风险。此外,文化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存在长尾风险。


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与创新方向


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在支持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上具有显著优势


一是应当充分发挥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数智化能力。2023年,6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金融科技投入达1228.22亿元,首次突破1200亿元大关,占到整个银行业金融科技投入的半壁江山。国有大型银行的数字金融能力建设与投入为创新数字文化金融服务模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与丰富的经验,显著提升了国有大型银行“数智化”服务能力,使其数字金融产品与场景不断拓展和深化......



¥5

请点击

来源 | 《清华金融评论》2025年1月刊总第134期

编辑丨王茅

责编丨兰银帆


往期回顾

Review of Past Articles  -

01

理解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基于文化主体性的五重向度 | 政策与监管


02

重磅!财政部发布一揽子增量政策,支持国有大行增加核心一级资本工作已启动,中央财政还有较大举债空间和赤字提升空间 | 宏观经济

清华金融评论
专注于经济金融政策解读与建言的智库型全媒体平台,以“分析研究经济金融形势、解读评论经济金融政策、建言献策经济金融实践”为办刊内容,旨在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智囊服务,为经营决策者提供咨询服务,为教学研究者搭建交流平台,为广大投资者提供投资建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