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刘刚,广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麦梓焕,广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讲师张友泽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在此背景下,大湾区作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必须锚定金融强国战略目标,发挥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市场联通的优势,着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存在金融服务供给不平衡、金融市场联通不强、金融机构总部实力欠缺、部分领域金融风险隐患较大和抗风险能力较弱等诸多不足,对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效能形成较大制约。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金融供给不足、贷款成本偏高和金融资源分布不平衡
近年来大湾区普惠金融发展取得巨大成效,县市、乡镇和农村地区的基础金融服务发展迅速,已实现全省乡村地区银行、保险服务全覆盖。但目前大湾区普惠金融依旧存在供给不足、隐性贷款成本偏高和金融资源分布不均等挑战。一是现阶段湾区内中小微企业多样化的金融需求与金融供给匹配度仍有待提升,主要症结在于商业银行无法准确识别中小微企业的信用水平。二是面临较大资金压力的小微企业为获取金融服务需要寻求增信渠道,变相增加融资成本,加剧了财务脆弱性。三是湾区金融资源分布存在空间上的不均衡,金融资源和金融人才向香港、广州和深圳高度倾斜和集中,对湾区其他城市形成虹吸效应。
金融市场整体辐射能力不强,联通程度有待提高,各地同质化竞争明显
广东、香港和澳门的金融产品体系各有不同,由于在市场监管、产品标准和程序管理方面存在差异,其金融产品相互的认可度不高,也缺乏相互流通的途径。尽管大湾区金融融合发展持续纵深推进,“深港通”“债券通”“跨境理财通”等“金融通”范围不断扩展,但香港的多数金融产品和服务仍无法便捷地进入内地,广东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更是大多止步于内地市场。例如在碳金融领域,广东省内广州和深圳均拥有碳排放权交易所,而香港交易所也在2020年成立了可持续及绿色交易所(STAGE),但香港、广州、深圳三地的碳配额仍无法跨市场交易和互认流通,且澳门仍缺乏专门的碳排放权交易平台。同时,香港、广州、深圳作为大湾区三大金融中心,其对湾区金融市场整体的辐射及带动功能未充分发挥,湾区各地金融机构业务的同质化现象加剧,未能形成具有差异性和多样性的特色金融发展格局。
金融机构数量众多,但欠缺规模和实力俱佳的头部金融机构
2023年第三季度数据显示,大湾区仅广东就有319家法人金融机构和1.7万家分支金融机构,位居全国第一。但在银行业方面,根据《银行家》杂志,2023年全球一级资本50强中,大湾区总部银行仅深圳招商银行在榜;证券业方面,截至2023年底,港交所、深交所的总市值均约为4.3万亿美元,上市公司数量分别约为2400和2700家,均远低于美国纽约证交所和纳斯达克证交所;保险业方面,在2023年《财富》杂志的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中,大湾区仅香港的太平保险和深圳的平安保险集团上榜,数量比之纽约大湾区和东京大湾区仍有差距。本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的要求,正是锚定了我国兼具规模与实力的头部金融机构数量不足的现状。
高端金融人才供不应求,研发型与管理型人才缺口难以满足
“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金融强国必须具备的一个关键核心金融要素。金融作为典型的轻资产行业,人力资源是其主要的投入,因此其发展前景取决于由高端到中低端的金融人才储备。随着大湾区金融行业与市场的增长,对人才的需求也升级。这一方面体现在市场交易数据的爆炸性增长与金融科技的应用扩大了湾区对技术研发型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新公司与新业态的涌现也扩大了湾区对经营管理型人才的需求。尽管近年来大湾区利用诸多政策吸引外部金融人才,如广州的“广州市人才绿卡制度”、深圳的“孔雀计划”和珠海的“珠海英才计划”等,但提供的人才配套设施水平与政策力度还不够,湾区对外地高端金融人才的吸引力仍然有待提升。
大湾区输入性金融风险隐患凸现,房地产相关风险突出
在输入性金融风险方面,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了“防范风险跨区域、跨市场、跨境传递共振”,而大湾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金融环境,面临着更严峻的输入性金融风险挑战。一方面,粤港澳三地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的联通日益深化,大湾区也充当着联系香港金融市场与内地金融市场及实体经济的桥梁。在这种背景下,国际金融市场的冲击容易经过港股市场传导给大湾区乃至内地,加剧大湾区金融风险的同时可能影响我国金融市场整体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大湾区具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独特市场格局,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冲击下,不同行政区之间的市场分割提高了整体的监管协调成本,易引发输入性金融风险在大湾区的多点爆发。房地产风险是目前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中最突出也是最亟需化解的风险,其能否得到有效控制关联着我国地方债风险和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压力。总部位于大湾区的四大房地产开发企业碧桂园、恒大、万科和融创曾长年包揽我国房地产企业销售额的前四,但截至2024年初四家企业均已先后出现债务危机,恒大和融创面临债务重组,碧桂园和万科也负债万亿元,此外,不少二三线房地产开发商也面临严重的资金链断裂问题......
付费¥5
阅读全文
来源丨《清华金融评论》2025年1月刊总第134期
编辑丨周茗一
责编丨兰银帆
往期回顾
Review of Past Articles -
01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