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那天,我站在母亲面前,看着她熟悉又陌生的面容,内心翻涌着难以平息的情绪。春日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她的脸上,映照出岁月刻下的皱纹。我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的声音保持平静:“妈,这样真的公平吗?”
母亲低头摆弄着茶杯,漫不经心地说:“你说这些做什么?咱们这儿从来都是这样的规矩,儿子出钱养老,女儿服侍。再说了,你孩子也不跟我们家姓,你还想要什么?”
这句话如同一把尖刀,狠狠地戳进我的心口。
我看着母亲,仿佛第一次认识她。
我想起自己这些年来的付出:生病时日夜陪护,节假日必定回家看望,每个月都会给父母寄去营养品和零食。
就连弟弟工作不顺心时,也是我主动接济。
可在母亲眼里,这些似乎都比不上一个“姓氏”的分量。
2
回想起童年时光,母亲总是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弟弟。“男孩子要补充营养,将来是要养家的。”这是她的口头禅。那时的我虽然失落,却也习以为常。直到现在,这种重男轻女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地存在着。
结婚后,我和丈夫白手起家,从一间出租屋开始打拼。每逢周末,我都会带着孩子回父母家。看着母亲慈爱地逗弄着孙子,我心里总会涌起一丝苦涩。她疼爱孙子,却始终记得要提醒:“可惜不是咱家的种。”
这些年,我眼睁睁地看着父母把所有积蓄都投入到弟弟的事业中。买房、创业,处处都有父母的鼎力相助。而我和丈夫省吃俭用,好不容易才在城里有了自己的小家。
3
“妈,您知道吗?现在法律规定,子女都有继承权。不分男女。”我试图讲道理。
母亲抬起头,眼神有些锐利:“法律是法律,咱们这里的规矩就是这样。你嫁出去了,就是别人家的人了。你看看村里,哪个女儿分家产的?”
我突然意识到,在母亲的观念里,女儿就像是被租借的物品,总有一天要物归原主。而那个“原主”,甚至不是我们自己。
这种传统的枷锁,不仅禁锢着母亲的思想,也在不断伤害着一代又一代的女儿。我们被教导要懂事、要谦让,要无条件付出却不期待回报。但凭什么?就因为我们是女儿吗?
“妈,我不在乎那些财产。我在乎的是您的心。”我哽咽着说,“我和弟弟一样都是您的孩子,为什么总是要区别对待?就因为我结婚后姓了别人的姓,就不再是您的女儿了吗?”
母亲沉默了。我看到她的手指微微颤抖,眼圈有些发红。或许在她心里,也在挣扎着。但几十年根深蒂固的观念,又岂是三言两语能够改变的?
窗外的槐树开了花,清香阵阵飘进来。我想起小时候,也是这样的季节,母亲会带着我和弟弟在树下玩耍。那时候,我们都是她最珍贵的宝贝,没有什么分别。
4
日子依然要过下去。我开始调整自己的心态,不再执着于那些财产分配的问题。但我决定,要让母亲看到,女儿的价值不应该用姓氏来衡量。
我依然定期回家看望父母,但不再刻意讨好。我开始跟母亲分享我的工作,我的成就,让她知道女儿也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我和丈夫努力工作,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让母亲看到,不是只有儿子才能撑起一片天。
慢慢地,我发现母亲的态度有了细微的变化。有一次,她主动给我打电话,语气中带着几分犹豫:“你上次说的那个基金,是不是真的挺稳当的?要不要也帮我投一点?”
我知道,这是母亲在试图打破自己的固有认知。虽然这个过程可能很慢,但至少她开始尝试了。
5
前几天,我带着孩子去看母亲。她正在院子里晾晒衣服,看到我们来了,脸上露出了笑容。她蹲下身,轻轻抱住外孙,说:“多像你小时候啊。”
我愣住了。这是母亲第一次没有提起姓氏的问题。她只是纯粹地在回忆,回忆女儿小时候的模样。
或许,改变正在悄悄发生。不是因为我们有多么强大的说服力,而是因为爱终究会战胜偏见。母亲终究是母亲,她的心里装着所有的孩子,只是需要时间去调整、去接纳这个正在变化的世界。
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常常在想,等我自己也当了母亲,一定要让孩子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每个生命都是平等而珍贵的。不分性别,不分姓氏,我们都值得被爱,都应该活出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