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在上海搞了个大事情

文摘   社会   2023-10-14 17:37   上海  
大家好,我是陪你看世界的王骁。

电影奥本海默,大家看了没?

这是一个物理学家影响世界的事儿。在电影里有这么一句台词,就是在一个派对上,别人问奥本海默是做什么的。他说他的工作全都是虚的,都无法证实,都在脑子里。

电影《奥本海默》剧照

也就是理论物理。

但是我们人类的所有发展,却都需要建立在这些只存在于脑子里的东西之上。

奥本海默在结束了曼哈顿计划之后,出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后来代表研究院聘用了两个中国科学家,他们就是杨振宁和李政道。

杨振宁和李政道

1957 年,这两个年轻人携手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那一年,李政道 31 岁,杨振宁 35 岁。我今年都已经 32 了,惭愧惭愧。

李政道发现,在新中国建立以后,需要搞建设,大量的资源都投入到了实实在在的发展里头,突破了很多封锁,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基础科学投入不足。

所以他努力对接,促成了中美高能物理的合作,还推动资助一大批物理学者去美国攻读物理学博士。后来还和毛主席提建议,像从小培养运动员一样去培养科学家,这也成了中科大少年班的由来。

李政道向毛主席建议开设少年班

2014 年底,88岁的李政道给总书记写了一封信,希望在中国能建设一个,像玻尔研究所一样的世界级科研机构。

那什么是玻尔研究所?20世纪初,尼尔斯 · 玻尔在哥本哈根大学创办了理论物理学研究,欧洲甚至世界各地的物理学家,都会来这跟玻尔商谈新理论及发现。完成了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诠释。1965 年,为了纪念玻尔诞辰 80 周年,研究所正式更名为玻尔研究所。

李政道的这封信很受到重视,2016 年,李政道研究所正式成立,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开启征程。

2018年大楼在张江科学城开工建设,2021年底正式启用。这就是李政道研究所的前世今生。今天,我特地来到张江一探究竟,咱们前边拐个弯儿就到了。

现在这里的同事都管单位叫李所,看底下这行小字儿,这是96岁老爷子送给李所同事的一句话:探索自然极限,拓展认知疆域。

走过来,这里就是李所的玻璃球大厅。

旋转的走廊印着从宇宙大爆炸以来,值得铭记的物理学的发展历史。顺着这些人类的探索,最终我们可以抬头仰望星空。

这上旋的这个过程,就是人类一步步研究基础科学的里程碑。

那么到底什么是基础科学?为什么要研究基础科学?我不敢班门弄斧,但是观众里多数人都不是科学家,我就抛砖引玉,尝试解释一下。

我们上大学都要选专业,每一个现代学科都有一个各自的核心问题——什么是文学、什么是社会、什么是政治等等,围绕着这个核心问题,不断生长出研究的分支。

社科上一个分析范式创造者,列维斯特劳斯

那么物理学的核心问题,就是物质起源、演化和结构形成的规律,咱们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自然界最大能有多大,最小能有多小。也就是探索自然极限。

面对这个核心问题,不同的科学家就会提出各种来认识、解决这个核心问题的方法。

然而总有那么一个理论体系能比其他方法能够更全面、更透彻地看到核心问题,甚至完全改变了人们看问题的方向观念,那就是一种新的范式。

爱因斯坦

小说《三体》里的三体星人,生存环境恶劣,打算入侵地球。但是他们害怕在太空旅行的途中,地球发生科技爆炸,回头到了地球打不过了,所以他们就先派出了一个智子,干扰粒子加速器的工作,从而“锁死”了人类基础科学的发展。

所有的科学技术都是要长在基础科学上的,这就好像盖大楼,不管你上头用了多么牛的建筑技术,有多少艺术家的雕梁画柱,但是这个楼必须盖在地基上。

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牛顿,爱因斯坦,玻尔等等都是盖地基的人。他们的成就一方面是补充了前人的理论漏洞,一方面是提出新的问题。比如爱因斯坦重新定义了引力,解决了牛顿的问题。哥本哈根学派,解决了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原子层次的物理现象,提出了量子力学。

"哥本哈根学者"

我们在中学时学过历代科学家,一步步把物质还原到各种微小的组成成分,从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最后到夸克。但是,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是分子。也就是说,物质无限细分并不能保持它的特性。

原子结构

你把我换成一堆肉、水、神经、脂肪这些基本构成元素,显然是剥夺了我作为人的关键一部分。

再比如做半导体用的硅,能导电,还有陶瓷,它能阻断燃烧,这些能力不是靠单个的粒子,而是靠一整个粒子体系。这个衍生涌现,要解决的就是,到底是哪些因素,在这个体系当中,给了这个粒子这样的能力,让它有这样的表现。

研究所的意义就在于集中力量办大事,吸引各路有为科学家,把大家聚在一起,各种想法相互碰撞,相互论证,能够碰撞出更多的成果,再吸引更多的科学家加入,最终让这里形成一股趋势。

李所的研究方向是天文与天体物理、粒子与核物理、量子基础科学,而这前两个方向中,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研究都是核心的物理问题。

暗物质研究表情包

整个宇宙,我们已知其结构和特性的物质只占到了 5%,而我们还没有搞清晰其本质的物质,占到了宇宙的 95%,这就是暗物质和暗能量,暗物质自身不发出电磁波、所以很难被仪器观测到。暗能量则使得我们的宇宙加速膨胀。

今天我们来到这里就看三个方向,向深空、向深海、向深地!

别看我们现在在的地方只有这么一栋楼,但是李所科研的事业是撒在祖国大地上的。

首先是深空探索。

这里有两个必备条件,一个先进的望远镜,和一个顶尖的天文台。

目前顶级高质量的天文台都在西半球。从夏威夷以东到欧洲西侧,也就是咱们这个人口最多的东半球之间,以前做过很多勘测,都不太适合造顶级的天文观测台。而且我们造镜子的能力也不足。

青海省的冷湖这个地方,方圆百公里是无人区,几乎没有光污染,各种条件都很优秀,尤其是他海拔高,但是又没有高到挑战人体极限,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了。

在冷湖地区的赛什腾山,李所正在筹划建设世界级的望远镜 JUST(Jiao Tong University Spectroscopic Telescope),口径设计在 4.4 米,很大,集光能力非常强。

青海冷湖

第一次来踩点时,我和交大天文学的博士聊天,他就说过去只能依靠国外的数据来做研究,以后有了JUST咱们就可以研究自己的数据了。我开玩笑问,那是不是晚几年在国内学更好,他说这没办法,每一代人的使命不一样,一代人造,一代人用。

和我聊天的博士生

第二个是深地。

在四川锦屏的大山深处,天然就有岩石覆盖,可以屏蔽来自宇宙的各种射线干扰, 就在 2400 米的岩石地下,建立了一个地下实验室,探测暗物质和中微子信号。

目前这个实验室,是世界上岩石覆盖最深的实验室,没有之一。2400 米的川藏岩石,就像一个暗室,能够牢牢抵挡住让粒子物理学家头疼的宇宙射线,这意味着这里可以提供一个近零宇宙射线本底的地下辐射计量平台。

第三个,也是我个人比较感兴趣的项目,在我的老家海南省进行的深海探索,也就是海铃计划。

大家看这个球,像铃铛一样,串起来,他们会被安置在深海 3500 米深的海底。“海铃”正式的名称叫中微子望远镜,我一开始也纳闷,这算什么望远镜呀,我上哪儿看呀?

我又去抓了一个参与项目的博士生,我说你得帮我说清楚。他说,确实,不是让我们看的,所谓中微子望远镜,是用来收集来自剧烈天体活动中所产生中微子的,从而进一步去理解这些剧烈天体活动的物理规律。

上学的时候学过,我们肉眼能看到东西,其实都靠光,也就是光子,拿光学望远镜看。

光或者说电磁波,在传播过程很容易受到周围的电磁场影响。

而中微子是一种不带电的,质量非常小的基本粒子,其质量的大小我们现在都还没有测定出来,只是找到了上限。

由于中微子不带电,就有一个好处,就是几乎不会受电磁场的影响,也很难和什么物质发生反应,那么一个中微子携带的物理信息基本上是无损的。

科学家追踪高能中微子

现在我站在这里,其实我的身体周围有无数的中微子穿越地球大气,穿过我的身体。但是我们没法感觉到。

这些中微子就像一个个“幽灵信使”,携带着来自外太空的物理信息。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些信给“截胡”下来,读懂它。这样,我们就可以分析了解这个天体发生了什么,甚至解答宇宙怎么起源,在天文观测上非常有帮助。

那为啥放水里呢?

因为几乎不和物质发生反应,那么穿透力就很强。为了捕捉到它,那就只能大力出奇迹,多弄些物质跟它碰撞,然后通过这些介质来观测它。但是这个介质,根据研究推算,需要达到立方公里级别,哪怕是造个泡沫都太贵了。

海铃项目发起人徐东莲,是一位 80 后女性科学家,比我没大上几岁。

她以前就参加过欧美在冰川上捕捉中微子的项目,2013 年,首次探测到了一个来自地外的弥散高能中微子流。

但问题是这个中微子流没有明确指向任何已知的天体源,说明地球附宇宙的天体源没有辐射的强烈中微子,也就是说,如果要找到那个天体源,需要灵敏度更强的中微子望远镜。

徐东莲和国际同行合作的时候就产生一个脑洞,能不能把它放水里?

中微子和大海碰撞之后,也就是撞到了水中的原子核,就能撞出来电子,高速运动的电子就会发出辐射,这个辐射是一种可见光,那么就会形成一些轨迹,通过这些轨迹就可以反推中微子的运动路线,,进一步就能知道中微子哪里来的

学界的竞争也是非常激烈,大家都是超级大脑,能力都不低,而首发只有一个,那就要看谁做的最快。

2018 年,徐东莲老师正式加入李政道研究所,开始筹划在南海开展中微子望远镜项目。

2021 年 8 月,南海,凌晨四点,海铃计划科考船上的起重机启动,探测球逐个降到水里,收集到了第一波信息。

激动到模糊的徐东莲老师(左二)

在海铃计划中,来自遥远天体的中微子穿过海铃巨大的探测阵列,所产生信号被海铃的“铃铛”接收到,又通过光缆传到岸上,给我们带来遥远宇宙深处的讯息。

这就是属于科学的浪漫。

而李所,处处也是充满了浪漫的气氛。

球厅不单单连接了两个建筑,还有个名字叫“天问”厅,球厅走廊不仅绘制着张杰所长带领全所人员设计的“天问”长卷,还经常会举办音乐会,可谓是“科艺交融”。

在楼顶,和天文学博士生跟我聊了一下他的项目,他提到的最多的词就是美。

7月份,是我国观测星河的最佳时机,他就和朋友们拍到了特别美的星图;

在这个屋顶,一个人在那儿观测星星,观测太阳,比较孤单,这个小观测站是个简易房,他就设计了彩虹的外立面。

天花板,改成了星图,按照星星的亮度,装上了灯,一摁开关,星星就亮了。

在超导实验室,你看这每个仪器上都有一个昵称,这台叫丁丁,和天线宝宝里的丁丁同名。这台叫绿巨人浩克,这台叫Akira。

李所的学者办公室,玻璃上到处都写满了算式和思维导图,我觉得我也需要这样一面墙。

把算式写在走廊里的研究所

在这样的环境里,研究也不是苦行僧,而是快乐和享受。做研究不再是只是发论文,而是更加专注于根本问题。

其实不单单是李政道研究所,整个张江科学城,已经成为上海,乃至全中国科学科技创新的一个中心。在这里,理论,基础,实践和应用,不断碰撞,每一天,无数科技工作者往来于此,他们一边实现自己的梦想,一边推动着我们的社会向前进步。

李所走廊上贴着的标语

今天的中国科研投入总量已经达到世界第二。特别是上海,正在聚焦强化创新策源功能,围绕光子、生命、能源、海洋等领域系统谋划布局,已建、在建和规划中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达20个,设施数量、投资金额和建设进度均全国领先。

近年来,在中微子振荡、铁基超导、拓扑量子材料和量子信息等各个细分行业,我们都能看到中国科学家产出的引领性成果。从以前跟着跑,到现在并排跑,还跑到了第一集团的前几名。

百年征程,我们实现了很多。

但是在可见的未来,我们很快会面临一个新的挑战,没有石头可以摸了。到了我们去解决从 0 到 1 的问题。

这会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但是这个时代,会更加刺激,因为这是一个中国科学家将会领衔攀登科学大厦,留下无数璀璨群星的时代。

好了,今天就聊到这里,如果你也是一个在基础研究领域奋斗的人,非常期待可以在留言区看到你的故事。

祝大家变得更强,我们下次再见!




王骁Albert
王骁Albert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