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岁去留学,老学生特意准备了哪两样东西?

文摘   社会   2023-09-14 16:20   上海  
大家好,我是陪你看世界的王骁。

这两天我一直在打包行李,除了一些必备的留学小物件,我还为我这次出行特意准备了两样东西。
分享之前,我先卖个关子,想跟大家先讲一个故事。
1904年,在上海圣约翰书院读书的顾维钧,快毕业前,两个同学找到他,讨论赴美留学的事情,顾维钧问到为什么你们要留学,他们也说不出来。但是还提到,清末著名外交家施肇基博士的两个侄子也要去美国读书。
当时大清还没有废除科举,传统社会对“成功有为”的概念,就是要考科举。
所以顾维钧的妈妈强烈反对,说为啥非要出国,咱家里有钱有关系,打小也没少砸钱雇最好的老师,读经书和八股文,将来考个公务员不是问题。
这么折腾干嘛?
但是顾维钧的爸爸支持,他爸顾溶是个官商,和盛宣怀、上海道台、两江总督关系都很好。但是中国积贫积弱,尤其是顾维钧生活在上海的租界里头,有钱有势也只能算二等人。
当时的两江总督端方是顾溶的熟人,就说可以啊,给他公费留学。顾溶拒绝了:自己有钱,公费还是留给经济条件差的学生吧。
在准备留学之前,顾维钧做了两件事:定了西装,把辫子给剪掉了。
年轻顾维钧
当时理发店根本不习惯剪辫子,店家还跟他收了两倍价钱。
剪完辫子,顾维钧用丝带把辫子扎好,放到纸袋里,交给母亲保管,母亲大吃一惊,哭了起来,之后就把辫子当做珍贵的礼物放到了衣柜里。
在走之前,他们一家人去老上海著名的“宝记”照相馆,顾维钧和两位兄长一起与父母各合影一张。
顾维钧留着平头,一身西装,系着领带;而爸爸和两位兄长后脑都拖着辫子,穿着传统的长衫。这就是20世纪初急剧变化的中国社会在一个传统家庭中的投影。
顾维钧和父亲兄长的合影
顾维钧做的两件事很明确,他在和传统的旧中国做切割。
后来顾维钧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政治和外交,一路读到了法学博士,之后回国出任外交官,从泄露中日二十一条密约,到驻美公使,到巴黎和会,再到“九一八事变”国联调查团,签署联合国宪章,他长期都在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的第一线工作。
巴黎和会上顾维钧
故事讲完了。
这次我出国前,也准备了两样东西。
第一件是,我专程去找一位做服装设计的朋友,做了一件古今结合的夹克。
上一次去美国留学是2006年,当时在出国前,我也带了一个东西,就是一件从大卖场买的粗布唐装。
这种衣服是在2001年APEC峰会上第一次出现的,我本来想要穿着这个,象征一种中国文化。
2001年出席上海APEC会议的领导人
但是当时出国留学还没有今天这么火爆,我去的学校,就俩中国人,我在国内学的都是哑巴英语,刚开始听不懂也说不出口,没朋友也挺自闭的,没有什么文化自信,所以后来就没怎么穿,放起来了,现在都不知道在哪里了。
后来大学毕业前要作报告,就买了一身西装,觉得特别好看,就一直穿了下去,后来成了我的互联网标签了,还有很多人吐槽我。
这一次出国,我希望可以用一种现代简约的方法来展示中国的文化。
所以准备了这件中式的服装。做这件衣服的朋友,管这个叫“上海夹克”,就是用现代的面料和版型,做一个古典的服装。在颜色选择上,我选择了白色,配色部分选择了粉色。
很多朋友问我去了什么场合穿,我就说穿衣服不需要场合,什么场合都能穿,突出一个着装自由,穿衣自信。
穿衣自信
我带的第二件东西,就是生产力,一套华为全家桶。
一方面是我一直关注华为发展,所以和在企业里做科研的朋友一直在交流,另外一个原因是,2021年我当初在辞职创业之后,就买了一台华为MateBook。
它陪我度过了无数次熬夜写稿,去各个咖啡馆打游击,后来事业上了正轨,又陪伴我到各地出差。
从 0 开始,一直到现在,所以是有点感情在里头的。
小猫咪陪我写稿
今年我不断补齐华为各种设备。我就发现,每一个设备单独工作的时候,其实功能就是本身,电话是电话,平板是平板,电脑是电脑。但是放一块儿,设备互联就能极大提升工作效率。
你看用这个超级终端,一拉即合,电脑、手机、平板之间可以轻松连接。
然后这台MateBook 14s 就会成为一个非常高效的工作台。
我最多的使用场景就是写稿。一般写作的习惯就是开多三个窗口,左边是信息,中间是我的稿件,右边是论文,电子书和报告。现在出国读书就一年,我也不值当买个大显示器。
华为MateBook的多屏协同功能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笔记本上开两个窗口,平板作为一个窗口。
而且两个屏幕之间的信息可以互相拉动,电脑键盘可以操作平板,所以平板就不是一个多出来的窗口,而是真正的副屏。
这个只是最基本的操作。
我觉得很多设计非常人性化,很多小事,看起来花不了多少时间,但是一旦要去做,就容易打断自己的思路。
比如,传文件,我以前传文件就得打开微信,用文件传输助手,但是一旦打开,就会看群聊,全都检阅一遍,结果忘了我要干什么。
华为手机和电脑有一个一碰传的功能,不用联网,直接用MateBook 14s的大屏来看,还能够编辑。
一碰传
再比如,有时候用电脑工作,结果来了电话,有时候电话不在身边,或者放着充电,那就得拿起来。挂了电话,我就有可能耍手机,看看朋友圈,一下子半小时就没了。
摸鱼被抓住
每次被抓到摸鱼,我也是挺尴尬的。
现在华为手机来电,可以用电脑直接接电话。
不过设备多起来了以后,难免会面对各种版本的资料散落在不同设备上,翻找不便的问题。
华为MateBook上还有一个智慧搜索功能,可以用于搜索手机与平板上面的资料,并且可以根据文件类型分类展示,搜索结果清晰明了。
最后我觉得有一个特别牛的设计,就是超级中转站,大家可以想想,平时我们做ppt的时候,会查看很多的素材和资料,有图片,有文章,甚至有一些文字片段,你也不一定想要给每个文字片段都开一个word文档。然后这些素材还都存放在不同的文件夹甚至不同设备里,还不一定好找。
华为“超级中转站”
但是在华为全家桶里头,你可以把在各个设备上看到的内容,都丢到超级中转站里,下次想用的时候再从超级中转站里头拖出来。最好的地方就是,超级中转站并不是一个文件夹,它只是帮你把各个来源的文件放在一起,不占用电脑空间,文件流转传输非常简单。
这个我太喜欢了。
所以你们会发现,每一个功能设计都很有巧思,是真的有在把“高效”贯彻到底。
前段时间随着最新鸿蒙4的发布,华为笔记本上现在也可以体验全新升级的鸿蒙能力。
鸿蒙4 发布现场
而且现在华为MateBook的中高端和旗舰产品全部都升级了32G内存,有这个需求的朋友也可以看看。
现在我手里这台是今年的新款14s云杉绿,颜值质感都在线,老的被室友拿去用了,现在我非常期待它陪着我一起度过接下来的留学时光。
华为MateBook 14s云杉绿
我给自己准备的这两样礼物,相比顾维钧那个时代,相比第一次出国的我,除了做的事情不同,其实我的心态也不同了。
不知道现在留学生环境怎么样,十多年前,我去美国留学时,渲染的氛围是,出去了就不要回国了,“成功有为”的标准就是可以在美国拿到工作签证,办理移民落户,比谁从湾区的互联网公司拿到的package更好,我当时很迷茫。
但这个并不是我想要的,我对自己的专业真的是非常感兴趣。
那我该如何实现我的人生价值呢?
起初大学选专业,我就选了历史,父母的同事认为我这个人已经放弃未来了。我自己都觉得是不是有点任性了。后来大学的头两年是通识教育,我报的国际关系概论。
有一次,教授和我聊天,他就跟我说到,1991年苏联解体的时候,美国的外交学界都在赌中国什么时候变天,结果1997年香港回归电视直播。
英国各地华人华侨在伦敦室内竞赛场收看香港回归的现场直播
有些美国学者破防了,魔怔了一样去推广“中国崩溃论”,而另外一些人开始研究,中国做对了什么?
90年代赶着去上班的人们
经过这一次对谈,我加了一个国际关系专业,幻想自己以后可以成为一位中国外交官。
也就是在那几年,我努力读书,我在学校图书馆里找到了13册的顾维钧回忆录,全都给读了。
毕业前,我想报考外交部,这才发现,我这样的教育背景,根本不可能。
我的另外一个兴趣,就是看新闻,我们喜欢2016年时候的观察者网,那个时候还是一个以图文为主,评论性很强的时政媒体。我妈都觉得不靠谱,说要不要她问问在大厂工作的朋友,能不能内推一下。我说不用。我先是投给HR没等到,后来千方百计找到读者群,加每一个看起来是工作人员的人,得到了面试的机会。所以我就投了这么一份儿简历,就来到了上海。
在观察者网,我从国际新闻,到各种平台的编辑运营全都做过,2018年,我开始做《骁话一下》,当时也是因为外地人在上海,下班没事儿干。一开始很多领导认为我是不务正业,甚至一度被扣工资。
结果2020年全平台知识区爆发,我们作为已经在场的人,一下子流量爆炸,甚至开创了单位的视频战略。
创业的故事,在上一篇视频和大家汇报了,当时我们确实面临很大的财务压力,兜里的钱只够撑四个月,要不然就要断供。
我们需要从0开始,把一个账号做起来。而这次,不是2018年不是人无我有,我们面临的是在一个非常繁荣的市场重新竞争。
疫情过后,很多人都感受到的就业的压力,我们只不过比大家早了两年去承接这个压力。
我其实可以清楚地感觉到,今天大家都很焦虑,有很多直播都在教大家选专业,比如之前新闻学专业就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确实,我们都在纠结,理想,现实,工作,成就,我们有太多的压力被压在身上。

在经济挂帅的年代里,没钱途,就是没前途,不稳定,就是输定。我们很多人都被困在“有为”和“成功”的传统定义里头打转。买学区房,上好学校,找好工作,赚钱买好房子,送孩子去上好学校,一代又一代。
甚至我也见过一些大佬,对于成功的定义已经超越道德,是在聚会的时候,看看谁的女朋友更年轻更漂亮。
大家焦虑是在正常的,是可以理解的,我也只能告诉大家,这就是一个经济周期的问题,咬咬牙,不要否定你自己,不管别人说你好不好,总归会有经济周期转回来的时候。
但是恰好在这个时候,我们反而可以更好去审视一下,什么才算成功?
很多人写自传时,把自己总结的很聪明,很努力,很有智慧,很会做人,很有眼光,但是忘记告诉了大家,他只是在正确的时间踏上了一架前往80楼的电梯。
在现在的十字路口,我们这一代人,反而可以对“有为”有新的定义。
这几年,在我坚定的事业和自己的爱好的路上,认识了很多同路人。有的朋友专门去意大利自学制鞋,现在在青岛开着自己的小店;有的朋友,在当所有人在嘲讽印度时,他抓住机遇研究规则不断深耕,成为了学术领域的大拿。

能够锚定到一个自己热爱的东西,深挖下去,不管他有多小众,多垂类,不符合父母或邻居家的孩子的成功定义,向下扎根,自我一点,自得一点,也未尝不可。
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一点一点向内的探索,最终也会外显在行动和成长上,这和华为“有为青年”的精神内核是非常一致的:有为并不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精英、佼佼者,而是为热爱而行动,为自我价值实现而努力的内在精神。只要心有热爱,自发光。

以我自己亲身经历来讲,从小,我姥爷就总是说我不务正业,整些外国六的。我是学生的时候,喜欢看课外书,他就说我应该多看课本;后来选专业,他说我应该读数理化;毕业以后我没考公务员,没有去国企,他每次就问“工资能发上来吧,公司没黄吧”;后来我要辞职,他就说留在私企也挺好。就算是现在,每次回家他就总是担心我没吃饱,让我多吃点。
确实,我最开始选历史,就想大不了就在书中找到乐趣,但是到了今天,我喜欢的这件事儿,它给我带来过金钱和朋友,也给我带来过困顿和窘迫,但是我知道,这是我的选择,他是我一直很想做的事情。

中国走过一个一个的经济周期,我们每一次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是每一次越过周期又是新的爆发。关于为什么我对中国未来有信心,在上一条和大家说我要去读书的视频中也聊过。从我们最初做热点信息,到现在系统的去做电子地图册,这对播放量确实是不利的。
但是我在资料堆里发现了空白,在新的领域里发现了新的机会。走出去,这是一片伟大的蓝海,我们离畅游,只剩下临门一脚。我想深挖,也希望更多朋友看到这片蓝海。不管是这个电子地图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只要稍微让大家产生了兴趣,愿意去挖掘,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好啦,今天就聊到这儿,走之前确实很多事情要做。
我非常期待去一个新环境学习新知识,认识新朋友,碰撞新观点,也期待有机会和大家分享我的留学生活。
愿大家都可以找到心中的那份热爱,乘风破浪,做最闪光的自己!
我们英国见!





王骁Albert
王骁Albert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