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丸儿:小绿,我最近感觉和咨询师不太合拍,有点纠结,不知道该不该换咨询师。请问怎么判断需不需要需要换咨询师呢?
小绿:这是一个特别好的问题!相信很多糖丸儿都有这样的疑惑。小绿邀请了一位安慰记的专业心理咨询师叶信子来为大家详细解答一下~
信子咨询师:不客气,非常开心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可以近距离地和糖丸儿们科普心理咨询的专业知识。
小绿:信子咨询师,有位糖丸儿最近很纠结,觉得和咨询师不合拍,不知道该不该换咨询师。好像对于很多糖丸儿来说,去考虑是否需要换咨询师确实是一件很难做出决定的事情。
信子咨询师:是啊,这确实是很纠结的一件事。毕竟,这不止涉及到对当前咨询师的复杂情感、更换咨询师的成本与收益,还可能涉及我们尚未解决的个人议题。
「想换咨询师」可能是每个来访都曾出现的念头,但原因却多种多样:可能是在咨询中感觉不舒服,或者是咨询进展不如所愿,也可能是咨询师提出调整资费,或自己近期经济紧张的现实问题等等。在作出决定前,首先我们需要去理解,是什么让我们如此困扰。
在咨询中感到不舒服,很难免不激发我们一系列的困惑和怀疑:心理咨询不是用来宣泄情绪的吗,为什么反而更难受了?咨询师好像把我的情况说得很严重,我感觉自己永远都不能好起来了,是不是说明咨询师能力不行?还是说,我太脆弱,误解了咨询师的话?有的时候,越想越陷入怪圈,甚至不知道怪自己还是对方。以至于有些想要逃跑:心理咨询是不是不适合我,还是,应该换一个咨询师?
其实,在咨询中感觉到不适是很正常的。这既有可能是咨询师胜任力不够,也有可能暗示着,咨询的过程触发了我们的个人议题。比如:明明感觉到了不舒服,却反复思考是不是自己没表达清楚,让咨询师误解。这样的行为可能说明我们过于习惯进行「向内归因」,难以确认或者相信自己的感受,以至于,为了咨询师的「清白」,宁愿使自己置于不安和困惑之中。
我们在生活中曾触发的各类议题,同样有可能出现在咨访关系中。在咨询师胜任力良好的情况下,感觉到不适,往往能成为咨询进展的契机。
有些糖丸儿和咨询师相处其实没有大碍,但总觉得平平淡淡。有时也会想,是不是换一个会更好?
在这样的想法中,我感受到隐隐的焦虑:目前现状不算太坏,但总想着能不能更好,似乎在期待一个更厉害的咨询师帮助自己获得更加明显的改变。但囿于已经投入的时间、金钱,只得在「凑合过过」和「换下一个」中反复横跳。
其实,有这样的感受和想法是很常见的。毕竟,当我们主动选择求助于心理咨询,意味着我们的动机是十分充足的,而希望投入有回报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我们经常会用去健身房和去做心理咨询做类比:二者都是通过付费去追求「健康」。这一类比大多数时候成立,但有一点,确实不一样:生理的肌肉可以仅仅通过独自使用器材训练而获得,而「心灵肌肉」则必须在人和人的关系中才能得到发展——和大多数关系一样,咨访关系也往往会先退一步,再进两步,在曲折中前进。所以,我们「购买」的不仅仅是一份「服务」,更是一段人与人之间的难以量化的「关系」。
更换咨询师的成本并不仅仅是「把那些破事重新再说一遍」的时间和精力,可能还有你们彼此之间的投入和信任——这恰恰是获得咨询进展的最关键因素。-所以,比起直接将焦虑行动化,换新的咨询师,我更推荐首先做的是,保持对自身焦虑的觉察:是什么触发了这些感受?
工作了一段时间,合作得不错的咨询师突然告诉我,TA准备上调费用;自己突然被裁员、降薪、投资失败、父母干涉,经济条件不再足以维持规律咨询......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涉及金钱的问题似乎总是让我们的感受变得异常复杂:对变动不知所措,对对方产生怨恨或不满,对自身的经济情况感觉到窘迫、为难,甚至开始焦虑咨访关系结束之后应该怎么办.......这些同样都是很常见的感受。
当咨询师主动提出需要调整费用时,我们可能会在其中体验到「被拒绝」。这种感觉就像你一直靠着的可靠肩膀,突然悄悄移开了一样,你可能会感觉到惊愕、慌张、尴尬,不知如何反应。仿佛感觉到自己的需求是可耻的,亦或者咨询师骤然间成为了「坏人」。
事实上,这可能是我们在重新体验过往旧客体给我们带来的感受——曾经有人以微妙的行为或话语,拒绝了幼时的我们。以至于我们内化了这样一个信念:有需求、需要依赖ta人是可耻的。
另一种和金钱有关的情况也并不舒服。如果是我,需要向咨询师坦白,最近的经济状况不足以支撑规律咨询,我也会下意识感叹:啊,实在太难开口了。
因为,这似乎是在承认”我没有能力“、”我没有能力维护自己珍视的事物“。这对于我们原本在现实中就遭受打击的脆弱自我来说,实在是雪上加霜。所以,为了让自己心里舒服一些,只好去想象:那不如就结束咨访关系吧!但如果这样,这种「防御性悲观」又可能激发分离焦虑:以后就得靠自己一个人扛了。
当心理咨询和钱缠绕在一起,感受往往直指我们内心最深刻的部分。我们需要看到的不仅仅是「缺钱」的事实,还有由金钱议题串联到自我的复杂感受。
不同于难以确认自己的感受,有些糖丸儿其实很清楚现在的咨询师并不适合自己,但是却感觉到十分为难,不知如何和咨询师提出结束:如果咨询师生气了怎么办?如果咨询师觉得我攻击TA怎么办?咨询师被我拒绝后很挫败,或者暴怒了怎么办?
首先,给你点一个大大的赞。因为,能够清楚意识到自己的需求,就已经很厉害了。然而,意识到自己的需求仅仅是第一步。下一步,则是为自己的需求做出争取——这其实是一件很「大人」的行为。
我们小的时候,常常用眼泪来换得父母的关注和爱。有些父母对孩子的需求视而不见,或是予以责骂。久而久之,习惯于被拒绝的小孩,为自己的需求感到羞耻,只得通过压抑自己的感受,试图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来使自己感觉好一些。
但是,长大以后的我们,已经不再脆弱。别忘了丢掉不再必要的「过度换位思考」,去重新重视自己的需求和感受——那是我们终于成为「大人」的证明。
小绿:哇,原来在「想换咨询师」的念头背后,可能蕴含这么多的复杂感受,听完感觉更加理解自己了。但是,有没有更加具体的方法,帮助我判断是否真的需要换咨询师呢?
信子咨询师:对于这个问题,并不是只有「换」和「不换」两种答案,从「一定要换」到「可以不换」之间,还有许多需要我们作为体验者自己去分辨感觉,进行判断的部分。
我整理出了黑榜、黄榜和红榜,分别对应从高到低的危险程度,大家可以以此为参考,梳理更换咨询师的紧急程度。
1 黑榜:出现这些情况,一定要换
黑榜是心理咨询中的底线。如果你的咨询师曾做出过这些行为,我只送你两个字:快跑!
「善行」是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首要的一条,这意味着「心理师应保障寻求专业服务者的权利,努力使其得到适当的服务并避免伤害」。
其中,「与咨询师产生性接触或性关系」是最危险、最常见的使来访者权益受到损害的行为。作为经常聆听来访私密心声的人,咨询师在来访者心中既权威又亲切——这样具有天然的权力差的关系,一旦被利用,很容易成为滋生有毒关系的温床。合格的咨询师一定会在训练时就知晓这点,并努力避免。毕竟,这是影响「饭碗」的底线问题。
除此之外,承诺包治百病、批评指责来访且不接受展开讨论、在非保密例外的情况下泄露来访隐私等行为,都是不合格咨询师的表现。快跑!
2 黄榜:不急,先和咨询师聊聊再决定
关于资费上涨,不同的咨询师对此会有不同的考虑。有些咨询师会固定时间上涨、固定上涨比例,也有些咨询师将资费视为自身咨询能力的锚点,根据能力的发展程度进行调整。当然,也会有咨询师因所属机构规定而调整资费。
无论如何,当咨询师向你提出调整资费时,一定都经过了综合考虑。这意味着,咨询师已经做好了对和来访者进行讨论、处理的准备。所以,没关系,去说吧。把你对此的感受、想法和期待,都说给咨询师听:听到资费提高的消息,你的感受如何?你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这个消息对你造成了怎样的影响?你期望未来如何进行?然后,咨询师会根据彼此的情况,与你共同协商未来的计划。
而这个过程中,你也不是被动接受「安排」的,你完全有理由、有资格听从自己的感受,自己做决定。和咨询师讨论的过程,既是一种合作决策,你在其中的感受也可以成为决策的依据。如果咨询师能理解你的为难,提供现实层面的解决方案,并能以此为出发点,讨论金钱议题与自我的关系,那么,这段咨访关系或许是值得继续的。
和咨询师合作得问题不大,但总感觉不太来劲?除了动机过强带来的焦虑,也可能存在匹配度的问题。
心理咨询流派丰富,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一套工作思路,侧重点也可能不同。比如,精神分析流派可能更重视领悟,而人本咨询师更关注感受,认知行为的咨询师可能会着重于认知调整和行为计划。所以,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你并没有急迫的困扰,而只是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感到好奇,那么和认知行为咨询师工作起来则会感觉过于目标导向,收获可能就不如所愿。
咨询师的流派取向和来访的期待不符合,确实有可能影响匹配程度。但其实,不同流派的咨询师之间的区别并没有我们想象中大。当前,心理咨询行业越来越流行「整合取向」,取百家之长。有的时候,与其去挑咨询师的「流派」,不如去挑咨询师的「为人」。毕竟,心理咨询实质是在用「人」进行工作,而非理论本身。
咨询师的「多元文化胜任力」也会影响我们对于咨询匹配度的感受。虽然「价值观中立」是咨询师受训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一定没人敢否认:咨询师的价值观和生活经验会对咨询体验造成影响。比如,比起使用英语和本地白人咨询师进行面谈,留学生同有留学背景的中国咨询师开启咨询时,或许会感觉到更亲切。
但这并非意味着只有找到和自己背景完全相同的咨询师才是完美的。这只是对咨询师的胜任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名具有良好多元文化胜任力的咨询师可以尊重、理解来访的价值信念,拥有关于文化、政治、宗教等多方面的背景知识,并且具有多元、灵活的干预技能。
无论是哪种「不够匹配」,值得我们留在咨访关系中的咨询师,应当是以来访为中心,尊重差异、灵活调整的。
3 红榜:先别走,这可能是咨询进展的契机
当我们确认眼前的咨询师没有黑榜行为,也在讨论黄榜事宜后决定继续工作,或在咨询师的推荐下转介到其TA咨询师处时,下一步,就是创造空间,共同面对这个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议题了。
比如,如果你的咨询师并没有出现黑榜和黄榜上的情况,但你却频繁生出更换咨询师的念头,那么,可以和咨询师一起探索焦虑背后隐藏的对关系的期待:从一开始到现在,对咨询师的感受是怎样的,是如何变化的,又是什么触发了这些变化?你理想的咨询师是怎样的,你期待你们之间的互动是怎样的?为此你做了什么,是怎么考虑的?
再比如,如果对你来说,确认自己到底需不需要换咨询师的过程是异常困难的,你可能可以和咨询师探讨一下自己过往是如何做决定的,感受在其中又发挥了怎样的角色,这次又有哪些不同?日常生活中你能接触到自己的感受吗,你会以此为依据做出决定吗?
还比如,当我们已经确定希望更换咨询师,但是却不知如何开口时,是什么阻止了我们的行动?你平常会是一个「善解人意」的人吗?在自身和他人需求产生冲突时,你是如何考虑的?过程中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每个人在这个过程中值得探讨的议题可能不尽相同,其中更个人化的部分,相信和你的咨询师深入探索后会有丰富的收获。
总的来说,判断自己是否需要更换咨询师,我们可以遵循这样的原则:
①首先,把握住底线,确保咨询师具有胜任力,不在过程中受到二次创伤;
②然后,勇敢和咨询师分享感受,提出希望对此进行探讨;
③有机会的话,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探索感受背后的需求和个人议题。
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咨询师,是很多糖丸儿的困扰。我们知道,要找到一个匹配的咨询师并不容易,就像相亲找对象,尝试过程往往需要许多时间和金钱(甚至二次心理伤害)成本。也许更困难的是,许多有咨询需求的糖丸儿,并没有心理专业背景,想要短时间内搞懂不同咨询流派、资质证书等专业概念真的太为难了,而这也本不应该是糖丸儿们的责任。
所以,我们历时2年,翻阅了大量文献,并基于安慰记的真实匹配数据,专门研发了一个咨询匹配系统。来访者只需要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如实填写,就能快速得到不同匹配度的咨询师~从历史使用数据看,一次就匹配到合适咨询师的比例高达95.22%!可平均节省8-12次的咨询试错成本。使用该匹配程序,所有糖丸儿免费!
安慰记致力于提供「专业&有用」的咨询服务。如果你有咨询的需要,可以使用下方二维码预约。安慰记一直在大后方Zhào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