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荧光超分子科学】旨在分享学习交流荧光,超分子等领域的最新资讯及研究进展。在这里仅供交流使用,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投稿、荐稿、转载、合作或文章问题等请后台联系小编。感谢各位关注!
原文链接:10.1039/D4QM00927D
近日,山东理工大学王传增、陈淑海、Wen-Xuan Zhao团队展示了一种构建基于芘的高效红色发光分子的新方法。两种发光体都表现出明显的聚集诱导增强发射 (AIEE) 特性和独特的机械致变色行为,DCI-Py-1 (13 nm) 发生蓝移,DCI-Py-2 (29 nm) 发生红移。典型但罕见的基于芘的红色发光分子 λem = 686 nm 为设计近红外发射基于芘的光电材料开辟了新途径。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这两种材料都可用于防伪印章和指纹提取。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Mater. Chem. Front.》上。
图文解析
方案 1 DCI-Py-1 和 DCI-Py-2 的分子和晶体结构。(插图:两个晶体的荧光显微镜图像)。
图1 DCI-Py-1(A)和DCI-Py-2(B)的归一化吸收和PL光谱。
图2 DCI-Py-1 和 DCI-Py-2 的前线分子轨道分布和能级图。
图3 (A) DCI-Py-1在不同水分数(fw)的THF/水混合物中的PL光谱;(B) DCI-Py-1的相对发射强度(I/I0,I0为fw=99%的PL强度)和λem的图;不同聚集状态下DCI-Py-1(C)DCI-Py-2(D)的PL光谱。(插图:不同状态下的荧光图像)。
图 4 (A) DCI-Py-1 (2381932) 和 (B) DCI-Py-2 (2381938) 的晶体结构以及 (C) DCI-Py-2 和 (D) DCI-Py-1 的堆积结构和 (E-G) 主要的分子间相互作用。
图5 (A) 分别在日光和365nm紫外灯下的伪造水印图案。(B) 潜指纹的荧光图像。
科研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