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云冈石窟 4

文摘   2024-10-10 08:51   美国  

壁下观 | 云冈石窟 1

  1. 云冈石窟建造前北魏的历史

壁下观 | 云冈石窟 2

  1. 云冈石窟的地理环境

  2. 何谓石窟寺

  3. 佛像从何而来

壁下观 |云冈石窟3 
  1. 皇帝即如来

  2. 了不起的文明冯太后!


这篇说说普通人。

前三篇撸了撸历史和宗教,都是天生的大人物。云冈石窟不过是他们某政治objective之下的一个brief。

在这样的brief之下,有皇帝出预算,有和尚出监督。下面就有人deliver了。在当官,种地和打仗之间,能够选择当个设计和雕石头的工作——虽无名无姓,却留大美在人间,这个工作实在很不错!

不过这份工的工作量也是真的大!大部分时候需要日夜开工,秉烛造窟。

央视的《云冈》纪录片里有这样几个数据。以19窟一个窟举例,光是石头就从里面挖了8870立方。用了六年多,用工量19万人次。对比来看北魏平城时期人口最高时是200万,说明一百人里面就有一个人去做云冈的石匠了

下面两个表展示了如何挖石头,以及一期洞窟的各类工种分布。



云冈石窟的匠人大部分都是各省带着技艺迁徙而来的人,其中每窟凑个6万人(有重叠)进行雕刻工作。实在是难得!

老人家常说,中国人,安土重迁,可见迁徙是蛮大的事情。可从云冈石窟的匠人角度去看,他们不知道在一生中辗转了多少个地方,去学习,去建窟。不管这原因是战争带来的身不由己,是薪水驱动,还是自由意志——总之,都是非常多彩的一生!

魏书·释老志》记:“太安初(455年)有师子国胡沙门邪奢遗多、浮陀难提等五人,奉佛像三,到京都。皆云,备历西域诸国,见佛影迹及肉髻,外国诸王相承,咸遣工匠,摹写其容,莫能及难提所造者,去十余布,视之炳然,转折转微。又沙勒胡沙门,赴京师致佛钵并画像。”

——这是魏书的记载。讲到了云冈石窟前期从事画草图的西域中人。

如今这年头,讲工作里的人生意义吧,很矫情。完全抛开,也真的很难。如果我是那个时候的打工人,会觉得石窟匠人这份工作既有意思,又有意义。一千多年后,伊东忠泰来过,梁林来过,宿白教授....很多人把近一辈子的精力和云冈石窟紧紧绑在一起。

毕竟,石窟和文字一样永恒。

我个人尤其会被中期石窟的造像所打动。匠人把自己的精神和骨血融入其中,通过造像表达自己的精神世界,真诚且悲悯。云冈石窟的佛造像毫无震慑之意,常见到的明清佛造像很多还是有点凶的。



再比如音乐窟这种形式,很难得的把当时的娱乐生活保留了下来。看下图中间那个的指挥,和下下图里那个佛造像的胡琴(?)手。真的是声动活泼!



回到当下,如果并不急功近利的建筑愿意采用一点古老的中国美学,那云冈石窟(下图)就有很多可以被学习的样式。如此,这世界上留下的北朝建筑意趣,就不仅仅是日本的飞鸟寺才有了。


云冈石窟的故事就到这里吧。如果有幸,可以随着北朝的石窟一步一步走下去,走到天龙山石窟,北齐的响堂山石窟,再走向依旧是北魏孝文帝开凿的龙门石窟,再从龙门石窟里走向瑰丽的唐朝...

















张奥同学
如果你感兴趣——地缘政治、财经金融、美国社会与政党博弈、欧盟一体化与间隙;如果你关注气候变化、期盼世界和平,相信人道主义、启蒙思想,热衷于社会公平与正义;如果你充满好奇心与求知欲,愿意了解这个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情,我想说,你来对了地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