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年来我第一次回国 (5)

旅行   文学   2023-08-20 19:20   新西兰  




第一集  看似平静,却心潮涌动
第二集  亲情串起过去的回忆
第三集  中国是个传统人情社会
第四集  被当街拦住扫脸是怎样的感受


故地重游


这个世界挺小的,小到你随时可以遇到和你有缘分的人。


我的这期回国系列第一集《看似平静,却心潮涌动》里,曾提到在奥克兰机场排队时身后一个带着两个女儿回国的大姐。结果后来大姐给我公号留言说难怪当时看着眼熟,原来是我。


因为这个公号我认识了很多朋友,大多数从未见过,也有一些有过一面或数面之缘,还有一些成为了熟人。不管见过没见过,我都特别喜欢看到读者的回复,那让我感觉到在交流,双向的那种。


最近回国的朋友挺多,有位是回北京了。她和我说了回去的感受,简单归纳一下,有这么几点:

回去可以用中文尽情聊天,感觉很爽;

物价涨幅很明显,但还能承受;

各类水果选择很多,新西兰有钱也买不到这么多品种;

没有疫情防控措施,今后会多回来。

我很感谢这些真诚的分享,我也能感受到她的开心和快乐。


开了好几年车,和这么多人聊过天,我觉得中文虽然更流畅,但英文也不再是障碍。国内水果肯定更丰富,但我这个人对吃本来就不太讲究,在新西兰生活了这十几年,更加不讲究了,她提到了我才想起来回去十几天好像也没逛过水果店,但在大姑家还是吃了不少的。物价涨幅,就我偶尔喝个咖啡吃个饭,感觉还在能接受的范围。


不过我们回国心态不同,她是回家,我只是回来办事。因为停留时间很短只是很小范围约了下亲友和几个同学,所以我更多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和游客的心态观察曾经生活的城市(深圳),就像我25年前刚到这里一样。


那天从党群服务中心出来后,我就坐上了深南路的大巴。虽然地铁方便,但不赶时间的我还是更喜欢乘坐大巴看看城市的变化。我98年刚来深圳时,周末的爱好除了逛书城就是坐大巴,从起点坐到终点,一条路线一条路线的看,一路感受这个城市的每个角落和其间的烟火气。


曾经有一次我坐大巴,再转摩托车,去到大鹏所城。那个时候,这里还有没啥商业化,下午有一阵子下起了大雨,我一个人坐在城门看着雨点砸落在瓦片屋顶,蒙蒙的水汽升腾而起,给整个灰色基调的老城慢慢蒙上了黛青色的烟雾,似乎都能听到几百年前这里的驻军和市井百姓的谈话和炊烟。



其他细节早已远去,但有一个事情记得特别清楚,那就是所城里有个赖将军的故地。介绍牌说是当年抗英的民族英雄赖家的将军们,但也介绍说赖氏后人基本都在海外生活,包括香港,荷兰,英国和美国。但我去的那天,看到被绳子隔开避免游客打扰的偏屋有一位老人在那生活,我以为他是不多的留在这里的赖氏后人。


结果出门买水的时候,我问了一下小卖部的当地姑娘,她却告诉我老人是赖氏美国(还是英国?记不太清了)的后人,现在回来这里养老,还请了个生活保姆照顾他。


我这次没有跑那么远,但我还是选择自己最熟悉的地方都走了一遍。特别是莲花山,深圳博物馆,华强北,新洲村,香蜜湖,购物公园Coco Park,蛇口,红树林等。


莲花山是两个表弟和弟妹两家人陪我一起爬的,就像他们刚来深圳时我带他们来这里一样。每个带着来深圳的朋友爬莲花山的人,都像主人一样自豪的介绍这个城市的辉煌和成就。其实站在这里,这个城市无需介绍,他自己已经波澜壮阔的展示在每个站在莲花山顶的人面前。


这个公园是为了迎接香港回归1997年建好的,2000年在山顶建了邓小平塑像。这个时间点,刚好是我来深圳的时候,那时山上的树还很稀疏矮小,游客也很少。如今上山的路边树已经可以遮荫。


那时山顶还有一个模型,告诉我们山脚下的中心区未来会是怎样,因为那时山下除了大中华广场,基本还是空的。但我父亲的一位朋友说,你不要这样看这里现在光秃秃,最多10年,这里绝对建好了。确实,我2011年移民新西兰的时候,中心区基本就建好了。


山顶新修的洗手间挺漂亮,设计简洁明快。男士甚至可以直接看着半人高的水泥围栏半天然的小便,唯一让我担忧的是,如果遇到台风天会不会全身湿透?好吧,算我想多了一些。


那天爬山是下午,天气晴朗。往西看时,太阳穿过云层和建筑,投射出一些或明或暗的阴影和光柱。那一幕让我熟悉不易,那时在银行忙碌工作时,我也常会抬头看天空,总觉得不够透彻,那层薄薄的底色也许就是珠三角的霾?


我说这个并不是想说深圳空气不好,而是想说那是一种熟悉的感觉,突然一下从脑洞深处蹦了出来。仿佛还是十几年前某个跑客户的路上,或去分行新闻大厦培训开会的路上。当然,我知道时间是肯定回不去了,那只是一瞬间的感觉。

山脚下广场允许摆卖小商品,这个让我觉得深圳这个城市还是一如当年的包容和开放。有些小贩甚至还在从莲花山风筝广场到市民中心的大平台上来了,我看周围的城管也都并没有驱赶。一个现代化的城市能容纳这些不是那么上档次的小摊贩们的存在,挺好的。


大部分地方我都是有人陪着逛的,但有个地方我是自己去的,因为我答应了我们家老大,去她出生时的那个小区看一下,拍一两张那个她出生的房子的照片(外面就好)。


我告诉她那是一个很漂亮的小区,房子是托斯卡纳风格的,一排一排很整齐,我们家住在靠头的一间,前院有个很小的院子,后院在路边看不到。当年,爸爸也是花了不少心思装修这个房子,主卧的背景还真有一棵大树,天花还有星星;她的床设计成了一个船的样子;客厅有个西式的壁炉,但只是一个装饰而已。


她说如果有机会,她想看看哪个小区的样子,进不进到房间没所谓,房子可以从外面看看就好了。移民时,老大才9个月,她对这个房子并没有情感,但有一些好奇。


为了女儿的这个小心愿,我回到了曾经生活的小区。



【待续】


--END--

校对 | TONY

本文经公号 我的新西兰 原创发表

更多精彩阅读:

我的新西兰
用一生,记录新西兰每个角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