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应约到位良农场采访,陈位良赶早市往市区送鲜柿子还没有回来,只有农场女主人,他48岁的妻子王瑞香在忙着招待慕名而来的各路采摘游人。
此时,正是黄河滩区各种农作物成熟收获季节。秋阳分外明媚娇柔,给整个滩区披上了一层金黄色的丽裳,天地间显得靓丽丰沛。
简易生产路的两边,是位良农场传统农业种植区。玉米刚刚机收过秸秆粉碎后,如同厚厚的棉被覆盖了一地,等待犁地一翻压,便成了一茬上好的农家肥。而另一块是收获过的花生地,黑黢黢、平展展的寸草不染,肥沃的土地如同壮汉仰脸躺地的体魄,结实有内力。三三两两的“拾荒”者,把三轮车停放在地头的路边,在田间不时躬身弯腰,低头捡拾遗落地里的玉米、花生。高标准综合治理后的黄河滩区,有序种植,有序收割,有序管理,一派乡村田园风光,尽收眼底。
王瑞香说,他们的家庭农场,目前流转有300亩土地,共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传统农作物。另一部分呢,种植经济作物,都是市场热销的时令水果、蔬菜等高收益的农作物。
前面便是高效经济作物种植区。在被简单拦扎的绿围铁网内,墨绿色叶子覆盖下的萝卜个头硕壮,撑裂地皮。褐色皮肤的甘蔗如士兵列队,挺身直腰。大片的柿树此时叶已微黄,风从河边吹来,满树一嘟噜一疙瘩的柿子枝头摇弋,露出成熟的红晕。三五成群的男男女女穿梭期间,这些从市区开车赶过来的尝鲜者,有的拔萝卜,有的削甘蔗,更多的人则从柿树上摘下已经熟透的红柿子,用湿巾擦拭后,迫不急待地一掰两半,张嘴吸溜,甜香味道似乎外人都能感觉得到。大家在尽情享受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最美食物。而旁边一年生的桐树苗圃,肥实挺拔,茁壮俊秀,宛若森林,密不透风。不远处的核桃树和桃、杏、李、桑树,此时像刚被替换下战场的勇士,在安静地歇息养性,积蓄来年丰收的力量。
说起自家农场,王瑞香显得很是淡定欣然,满脸尽是略带沧桑的恬静。夫妻俩在黄河滩经营土地已经30年了。刚开始是自家有拖拉机,双铧犁和旋耕耙,两口子看到很多滩地撂荒怪可惜的,就拾荒耕种。可黄河滩种地条件也是种在地收在天,一年累死累活下死力气,收入却比不上外出打工。前20年是在赔赔赚赚中,摸摸索索着过来的。最好年景的收益也仅能是除了投资,略有盈余。
王瑞香回忆起当年的创业史,所经历的苦难,仿佛还在眼前浮现。别人是创业成功了,才扩大规模,而他们是一年一年地投入,规模不断扩大,收入不见增加。有时候,还几乎到了穷困潦倒的地步。当时有多困难呢?王瑞香至今想起来仍然心痛。大女儿润怡感冒发烧,去村里诊所看病,连几元钱的抓药钱都掏不出来,两口子只能厚着脸皮给村医说好话先赊欠着。
近些年以来,滩区经营环境改善了,靠着政府引导,政策支持,科技推广,两口子不断改变生产方式,调整种植结构,收入才一年比一年高。
二
接到妻子的电话,陈位良开车仅用20分钟时间,就从巩义市区赶了回来。
这一段时间正是鲜柿子下架的时候,每天早早起来,王瑞香领着人采摘柿子,陈位良要把装好整箱的柿子送往市区菜市场,目前已经卖掉3万多斤,可柿园里仍然是满树的红灯盏。
陈位良和王瑞香都是土生土长的裴峪村人。陈位良今年57岁,体健如塔,饱经风霜,性格温厚,给人以不惧挫折的稳重感。王瑞香则有着山沟里女人的坚韧,混身通透着恬淡和文静。两口子的默契,就像邙岭和黄河一样,彼此相依附。
20世纪90年代初,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让农民很快解决了最基本的生活温饱问题,而且一部分人通过办企业做生意,率先富裕了起来。
陈位良会开拖拉机,还会修理机械技术,也曾跟人出去推销过机械设备。可以说,凭着他的沉稳诚实,只要走出去或做生意,或打工上班,都比一年四季窝在地里收益高。
然而,他骨子里天然有对农村、农业的钟情,对土地、庄稼的敬重。虽然他刚刚经历了一段失败的婚姻,女儿润怡才几个月大。情感上的失落和不幸,并没有让他颓废,却激起了他把精力投入到黄河滩那一块块一片片被撂荒的土地上。从对农业生产劳动的忙碌中,找到医治婚姻创伤的良药,积存更多生活信心和勇气。
刚开始是三五亩的拾种河滩土地,后来乡亲们看他种地肯下力气,地种的好,就有意把自家的土地放心交给他代为耕种。几年以后,连片种植面积更大。但当时的耕作现状,还是处在收种庄稼没有道路走,浇地没有电源,三组合的简易水井仅有十几米深,只能把拖拉机开到地头,带动水泵抽水。始终摆脱不了旱不能浇,涝不能排,靠天收种的困境。这样折腾了几年,种地的成本在增加,各种农资价格在上涨,依靠辛辛苦苦种地的收入,家庭生活条件一直没有太大改观。
这个时候,有两个人的支持,使陈位良坚持办好家庭农场的决心更加坚定 。
第一个人,就是他现在的妻子王瑞香。尽管两人年龄相差九岁,但同样对土地抱有热望,抱有深深的感情。共同的生产劳动培植出两个人最真挚的夫妻情缘。王瑞香是一个有着宽厚心境而又善良能干的女人,她不仅把家庭料理得井井有条,营造出浓郁温馨的家庭氛围,把包括小润怡在内的三个女儿照顾得健健康康,还是位良家庭农场发展最坚定的参与者,是老陈最得力的参谋和贤内助。“夫妻同心,其力断金”嘛。
第二个人,就是时任巩义市康店镇主管农业生产的副镇长崔国强。当时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崔国强也就20多岁。老陈说,那一年的天气好像专门跟老实人闹别扭似的,原本春天风调雨顺,气候适宜,老陈抓住墒情,适时上肥耕耙播种,指望通过高投入,精管理,获得大丰收。可进入夏季的持续干旱,竟让付诸东流。一年下来,种地虽然没有赔得底朝天,至少也给锅捅了个窟窿。
正在两人愁肠百结的时候,崔国强用三轮车为他送来了五袋“二胺”,这在当时可是上等的好肥料啊。他真诚地对陈位良两口子说:“我年轻,工资低,没有多少积蓄,我个人帮不了你多少忙。但只要我们同心协力,就一定会度过眼前难关的。”果然,在镇村重点帮扶和乡亲们的支持下,位良家庭农场没有在挫折中退缩,一步步坚挺着走出困境。
这以后,国家逐年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政府对滩区进行了有效规划,铺设了水泥生产路,一眼眼的灌溉机井布局得当,电力和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农场实现现代化、信息化提供了保障。在政策支持下,陈位良添置了多台先进耕作设备,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多种经营和产业结构调整为农场带来更加直观的经济效益。
三
2015年,随着黄河滩区环境条件的不断改善,前来休闲观光的游人剧增,陈位良两口子顺应形势发展,先后建起了钢梁结构的彩钢瓦场棚,一方面贮存丰收的粮食和收获各种农作物,另一方面呢,可以方便游人挑选时令农产品,歇息用餐。建起的四间砖混结构的乡村饭店,专门经营特色美食,满足游客饮食需求。他们还自费修了一条通往120亩栽种有桃、梨、杏、栆、李子、桑葚、核桃和柿子果园的道路。这些果树可都是陈位良和王瑞香两口子根据网络信息,逐年栽种的时令果树新品种,刚好到了产果期。
至此,两口子投资已经将近20万元,谋划的农家乐,供游人休闲娱乐的吃、喝、玩、游,尝鲜摘新一条龙服务体系基本成型。
2016年,在不断充实、改进完善中,试营运一年,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突出。一种全新的经营模式,让两个人信心更足,干劲更大。
可恰恰在这个时期,国家出台严格保护黄河湿地的政策文件,各级政府加大了对黄河滩区高标准综合治理的力度。拆除违建、禁养畜禽、科学种植、保护环境的宣传行动,让所有滩区种植户面临着新的抉择。而最感觉到伤筋动骨的,还是陈位良、王瑞香两口子。过去,遇到难事总是不怯不吭的陈位良,几乎被这次的投资失败所击倒,那可是真金白银实实在在的投入啊,任谁不心疼呢?
是王瑞祥苦口婆心地劝说,让陈位良又一次迈开艰难而又坚定的再创业步伐。她反复开导男人说:“这是政策要求的,政府比我们看得远,肯定对我们今后的发展更有好处……”
一通百通。原先面对镇村干部循循善诱的宣传教育,明怼暗抗,迟迟不动的种植户们,现在看到陈位良两口子带头拆建了,也没有了先前抗拒心理,配合政府很快完成了违建房屋、窝棚围墙、饲养圈舍、池塘坑围和抽沙设施的拆除。而高标准综合治理后,政府推广的玉米、大豆套种、地膜覆盖、菜粮轮茬等多种经营新技术,更加调动起了种植户的积极性,大葱、银条、菊花、中药材等高效经济作物,真正成为滩区人的“摇钱树”“聚宝盆”。
而陈位良、王瑞香两口子则通过市农委组织的“新农技”学校学习,捕捉到一条非常重要的种植信息。在专家的指导下,对本地区的气候、水分、土壤进行深入分析化验以后,和广西玉林当地一家农业技术指导站的专家黎老师精诚合作,大胆引进来甘蔗新品种。从前期选种育种、耕播备肥、到中期的浇水灌溉,防治虫害,再到后期的田间管理、补施追肥,黎老师毫无保留地把甘蔗种植成功的秘籍,一古脑儿倒给了这对踏实肯干、富有创新力的河南夫妇。第一年便获得了试种成功,效益非常可观,如今已经种植到第六个年头,收入一年比一年高。经组织专家测评鉴定,其口感、甜度、渣质均可与南方热带雨林地区所产相媲美,有些指标还高于原产地标准。
去年,他们再开新例,从黄河北岸的汤阴县引进桐树种苗。这是因为,随着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深入实施,“青山工程”使得山更绿,天更蓝,水更清,环境变得更加优美了。而边边坡坡的沟岭地,最适合桐树生长。尽管是第一年大面积试种苗圃,但由于选项正确,抓住了有利时机,信息灵通的树贩们早早便与其有了包销的约定。单从密密匝匝的树行来看,两口子这一次的引种,将比上一次获得更大的成功。
其实,陈位良两口子在农业种植方面的创新发展,一直受到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从2014年开始,位良农场先后被政府评为科技示范先进单位,陈位良和王瑞香先后获得劳动模范、先进个人和种植能手等荣誉称号。
说起滩区种植的新变化,两口子最大的体会就是,信息时代不能再盲目种地,要充分了解政策,敢于抢抓机遇,善于大胆创新……
四
秋天的这个时节,又收又种,正是位良农场大量用人的时候。焦保同、陈文乾、王本水、于荣贤等都会不约而同,不喊自到来帮忙干活。该犁该种了,该管该锄了,该摘该收了,不用交代,大家干了这干那,一刻不失闲。他们就像摆弄自家田地一样认真上心,既不是为了打工挣钱,又不图要地里产下的粮食瓜果蔬菜,更不是让别人说他们“好”,而是实实在在、诚心诚意地愿意帮助两口子劳动。这些出生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经历过新中国解放初期的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大集体,改革开放分田到户的老人,不仅干农活是老把式,而且看人心里也透亮着呢,用老支书焦保同的话说,“这两口子有良心啊!”“有良心”是村里人对忠厚善良、待人实在、宽宏大量人的高度概括。
2022年夏天,陈位良的哥哥被检查出脑瘤住进医院治疗。陈位良刚刚卖过一季西瓜,钱在兜里还没有暖热,得知消息以后,毫不犹豫地把6万元的卖西瓜收入送到医院,交了住院费。事后,有人不解,就善意地问王瑞香愿意不愿意?她却又反问别人,我为啥不愿意呢?
陈位良姊妹5个,他排行老三。87岁的老母亲生活起居,由5个人轮换着赡养。平日里,不管轮不轮到自己,两口子只要有空就会去看望母亲,嘘寒问暖,及尽孝道。兄妹四人也把陈位良当成主心骨,有啥心事儿,都要找他商量,愿意让他拿主意。母子亲情有时候不都是和风柔雨的氛围,老人年事已高,患有多种疾病,情绪有起伏,有时会发无名火。位良知道以后,也会对母亲有言高语低的说教。往往这个时候,王瑞香就赶紧提醒他不要对母亲发脾气,要善意劝解。甚至很多时候,都是她亲自去帮着婆婆做这做那,只害怕对老人照顾不周,伤老人的心。
正是陈位良两口子有这样的口碑品行,不仅是焦保同他们老一代的人,就连村里的其他闲散人员,在忙收忙种忙管的时候,都主动到地里无偿帮忙,一提到工钱大家就会感到很生分。这就是农村人用朴素的行动对两口子的善良最中肯表达。
不仅如此,乡亲们家中过红白事儿,都愿意让陈位良当主事儿。陈位良也不让主家失望,从节俭出发,从不铺张浪费,每一件事情都考虑的周全缜密,用心用意把事儿办好。时间长了,不仅本门本片的找他,就连其它村民组有事儿,只要他这个“老总”不到场,仿佛事儿就办不圆泛一样,都想听他发号施令,妥当安排。
其实,陈位良和王瑞香让人信服放心的,还是在对乡亲们的情意上。刚开始种地的时候,大家都愿意把地让陈位良两口子代管代种 ,是图个地不荒芜,也不要他们的费用。但他俩始终认为,种地就要付地租,不能损害了乡亲们的既得利益。刚开始地力薄,按照当时的租地价格,两口子每年每亩付50元的地租,以后有收入了,每年又加50元。要知道这些租地合同可都是一口价一签15年的。到去年已经主动涨到了260元,今年两口子要把地租直接增加到500元。
55岁的康丽兰,丈夫患病后,不能干重体力活儿。从六年前,她就在这里打工,工资也从当初的每天50元涨到了今年的100元。像这样的打工者,位良农场还有五六个,都是村里建档立卡的困难户,仅今年工资就已经开出去了3万多元。
在柿树林间忙着摘柿子的王瑞香,手机在兜里响起来,是大女儿润怡打过来的。说是要趁星期天回来帮助父母干园子里的活儿。王瑞香提高了嗓子,连说,不用,不用,好不容易有个星期天,在家好好照看孩子!听母女俩说话,便知关系极其融洽。王瑞香说,孩子16岁时,娘俩发生过一次“激烈”争吵。那是因为润怡中考发挥失常,离心意的高中只相差一分,却说什么也不愿意上学了。临到秋季开学,孩子还是“扭”着不去报到,非要在家里和父母一块劳动。王瑞香好话说尽,道理讲遍,润怡就是不改变主意。当时,陈位良趁着农闲,跟别人去新乡打工不在家。王瑞祥就从娘家兄弟那儿先取来6000元钱,作为择校费,强硬地把润怡送到学校。正是在母亲的“强迫”下,润怡不仅完成了高中学业,而且还上了幼师专科学校,现在是镇中心幼儿园的一名教师。二女儿逸凡、三女儿亚凡,一个正在读大学,一个读初中三年级。说到三个女儿的争气,王瑞香的脸像满树红透的柿子一样,泛着欣慰的光泽。
陈位良和王瑞香没有高文化学历,理想愿景也不远大,但却传承了千百年来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用忠厚的人品,勤奋实干创业,积累财富。靠善心善行为人处事,迎得乡亲称道和认可,靠血浓于水的亲情,抚小养老,家庭和睦。生活虽然平平常常,作为更显普普通通,但却在当下农村影响深远,惠人惠己。
祝福新农村,祝贺新农人,祝愿新生活……
作
者
简
介
杨殿臣,笔名遇见,男,汉族,河南省巩义市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散文学会会员。奔流文学院签约作家,河南省第四届报告文学奖、第六届奔流文学奖、郑州市第二届优秀文学奖获得者。在《奔流》《中国报告文学》《河南党建》《时代报告》《当代文学》《青年文学家》《中国乡村》《散文选刊》《河南日报》和《海外文摘》等杂志及网络平台发表文学作品百余万字。著有长篇纪实文学《康百万家风》《明月兆山乡》《雨殇》等。
程序编辑:宋颂▶审核:王冉 ▶终审:孟玉玲
小说投稿邮箱
wangran2018@126.com
诗歌、散文投稿邮箱
1752790305@qq.com
报告文学投稿邮箱
benliu1957bgwx@126.com
奔流文学网:www.benliuwang.com
邮寄地址:河南省郑州市经三路北段98号
欢迎订阅《奔流》杂志,全年360元
热爱文学的志愿者
为奔流文学基金发起筹款
为一个善意而美好的世界
献上我们微薄的一份力量
快行动起来吧!
阅读|文学|情怀
繁荣文学 培养新人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了解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