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际学术标准衡量,中国学生为何如此成功?

文摘   2024-10-21 12:56   新西兰  

作者:维多利亚大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研究学院副教授Peter Yongqi Gu

和澳大利亚中央昆士兰大学教育与艺术学院院长、教授Stephen Dobson


分析 - 在西方社会中,普遍存在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学生的教育方式主要依赖死记硬背和被动学习,这种教育模式只能培养出缺乏创新能力的顺从工人。

然而,我们认为这一看法并不准确。实际上,中国的教育体系正在培养出许多优秀的学生,他们在技术和创造力方面都表现出色。我们相信,全球各国都可以从中获得启示。 



今年早些时候,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在一段病毒视频中提到,吸引其制造业务到中国的原因之一是这里拥有独特的熟练劳动力集中。他表示:“在美国,我们可以召开模具工程师会议,但我不确定能否坐满整个房间。

而在中国,多个足球场都能挤满人。” 对此,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迅速回应:“确实如此。” 

同样在今年早些时候,南非总统西里尔·拉马福萨在访问电动汽车制造商比亚迪的深圳总部时,惊讶于该公司计划在未来十年内将其工程团队的规模扩大一倍。如果他了解到中国每年培养出超过一千万名毕业生,这一数字是超级经济的基石,他或许就不会感到如此震惊。



中式学习的悖论 

与西方学生相比,中国学生在学术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自2009年上海首次参与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以来,中国15岁学生在阅读、数学和科学领域的四次评估中,有三次名列第一。

这一以死记硬背为主的中国教育体系为何能够超越西方同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澳大利亚学者对这一“中国学习者的悖论”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的研究表明,社会对中国及其他亚洲学习者的普遍看法存在误解。例如,重复学习与有意义的学习并不矛盾。中国有句俗语“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西方教育可以如何借鉴? 

重视教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自汉代(公元前202年-公元前220年)儒家思想成为国家认可的主流思想以来,教育便深入到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

特别是在隋朝(公元581年-公元618年)科举制度的建立后,教育的影响力愈加显著。 

如今,高考可以视为现代的科举考试,每年有数百万的毕业生参加这一重要的考试。在每年七月的三天内,中国社会几乎会因高考而暂停运转。

尽管追求卓越教育的文化动力是这一体系中每个人的主要驱动力,但这一模式并不容易被西方社会所学习和复制。然而,我们认为有两个原则是中国教育成功的核心,无论是在学习者层面还是在教育系统层面。

我们用两个中国成语来进行说明。第一个成语是“循序渐进”。这一原则强调耐心、逐步推进和按部就班的学习,依靠勇气和延迟满足来维持学习的动力。第二个原则是“厚积薄发”。这一原则强调两个方面的重要性:通过积累基础知识和技能来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创造性的发展。



知识、技能与创造力 

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书法学习的一个缩影。学习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高级,从模仿到自由创作,从技巧到艺术的转变。

自2013年起,书法已成为中国所有中小学每周的必修课程。汉字书写艺术展现了耐心、勤奋、呼吸、专注以及对自然韵律美的欣赏。它传递了中国人和谐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厚积薄发”体现在学生为参加全国高考而努力学习的过程,也体现在高等教育阶段。他们通过这种方式积累现代社会所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而“薄产”则指的是在工作场所或其他环境中,能够缩小或集中这些积累的知识与技能,以找到并实施创造性解决方案的能力。


学习方法 

表面上看,强调循序渐进和基础知识与技能的积累似乎是一个缓慢、单调且缺乏灵感的过程,这也是关于中国学习的常见误解的根源。 

实际上,这可以归结为一个简单的观点:没有丰富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就无法进行有效的吸收和整合,从而实现富有成效的创造。 

当然,中国的学习和教育体系也面临一些挑战,尤其是激烈的竞争和对考试的过度重视。

然而,我们在此旨在阐明,在现代知识经济中,有两个基本的教育原则如何支撑了中国的科技进步。我们相信,这些原则是可以借鉴的,并可能对其他地区的政策制定者、学者和学习者产生积极影响。


- E N D  -

欢迎添加微信号 ZOOMNZ 与小编沟通


目前1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更多精彩阅读:

为您推荐新西兰移民和置业最新动态,新西兰房产投资建议,欢迎朋友圈分享!如果您对于新西兰移民置业有任何问题,都欢迎添加小编微信( ZOOMNZ )免费咨询。


新西兰这点事
“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Better Studio尽善工作室为您带来第一手新西兰的风土人情和投资信息,希望能够帮助您和家人早日开始享受更完美的人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