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你一起变好
“听说,你女儿学文科?”
“是啊,她说对文学很有兴趣。”
“现在,这形势……”
“张雪峰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对方欲言又止,我知道他想说什么。
这样的对话,最近经常在动态上演。
每当这时,我都想起《双城记》的开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季节,这是愚蠢的季节。"
▽
2024年秋季,一条新闻刷爆了动态:哈佛大学取消了30多门课程,主要是人文学科课程,涉及20多个系。
从《莎士比亚到杜阿·利帕的英国软实力》到《购物中心的马克思》,这些曾经热门的课程,就这样悄然消失了。
更让人震惊的是,2022年哈佛大学仅有7%的新生,计划主修人文学科。
这个数字背后,不仅是一所大学的选择,更折射出整个时代的变迁。
当AI技术日新月异,当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文科专业似乎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
这不是孤例。
在世界范围内,文科专业的"寒冬"正在蔓延:
英国肯特大学:淘汰6个文科领域,包括艺术史、人类学。昔日人文学科的发源地,也不得不做出改变。
日本筑波大学:精简5个文科专业,涵盖文学、历史学。这个曾经以人文见长的东方国度,也在随波逐流。
美国就业市场:2023年文科生签约率仅12.4%。这意味着近九成的文科毕业生,在毕业时还没找到工作。
数字很冷酸,但现实更残酷。
曾经风光无限的文科专业,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
"因为AI啊!"有人说。
"因为就业难!"有人叹。
"因为工资低!"有人喊。
这些都对,但都不全对。
“这是文科专业的倒闭潮,但不是文科内容的冬天。”
什么意思?
就像我们依然需要美食,但不是人人都要当厨师;
我们永远需要文学艺术,但不是人人都要成为专业文学家;
我们离不开人文关怀,但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从事人文研究。
▽
记得我一个学历史的朋友,现在是某科技公司的产品经理。
她说:"历史教会我看趋势,文学教会我讲故事,哲学教会我思考。在产品设计中,这些能力比技术更重要。"
还有个学哲学的学姐,现在是AI算法的伦理顾问。
她告诉我:"技术发展太快,更需要人文视角的平衡。谁能想到,我研究康德和黑格尔的经历,现在能帮助AI公司制定伦理准则呢?"
不是否定人文学科的价值,而是不需要那么多人从事这个专业。
未来的人文学科会怎样?
更专业:给真正有天赋和热情的人;
更小众:像红酒品鉴,精致而专业;
更普及:成为大众的业余爱好;
更融合:与科技、商业深度结合。
如果你还在选择专业的路口:
(1)问问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
(2)了解行业发展趋势;
(3)培养复合型能力;
(4)保持开放和学习的心态。
如果你现在正在学习文科,也许会觉得前途迷茫。但请记住:
1. 专业不等于能力
文科教会我们的是思维方式;
是看待世界的独特视角;
是跨界融合的能力;
是在纷繁世界中找到本质的智慧;
2. 危机即机遇
AI时代更需要人文思考;
技术发展需要人文赋能;
创意创新需要人文滋养;
商业成功需要人文底蕴;
3. 突破的方向
学习跨学科知识,培养复合型能力;
掌握数字化工具,拥抱技术变革;
发展创新思维,打破专业界限;
保持终身学习,适应时代变化。
▽
文科专业可能正在经历寒冬,但人文精神永远不会过时。毕竟,社会依然需要优质的社科内容。
或许,未来的文科生,不是在象牙塔里研究古籍,而是:在科技公司设计产品故事;在AI公司思考伦理边界;在创意行业激发灵感;在商业领域注入人文关怀……
不是所有价值都能被就业率衡量,不是所有能力都能被专业定义,不是所有未来都能被现在预判。
文科生的未来,就在于打破边界、跨界融合、创新思维。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或许最重要的不是你学什么,而是你如何学,如何思考,如何适应变化。
毕竟,每个专业都是一片海,重要的不是你从哪里起航,而是如何在风浪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让我们一起,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写下属于文科生的新篇章。
你觉得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和观点。
推荐阅读
点击蓝字即可跳转:
2025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大洗牌:牛津连冠,清华北大超芝大,MIT美国第一!
国科大本科多个专业学生几乎集体转出,只剩下1人!学生:读不下去了?
山东大学强势入围第三批国家卓越工程师高校,北大、复旦、武大为何落选?
人工智能“101计划”15校公布,北京6校霸榜,上海3校入围,广东高校为何失声?
斯坦福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出炉:清华第1,浙大第2,华科第5,深大第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