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届【当代散文精选300篇】入围作品:故乡的大红菌II王忠

文化   2024-11-25 05:00   江西  

点击上图,查阅征稿通知


故乡的大红菌

王忠




“要吃大红菌赶紧回来啦,今年的第一拨大红菌开始出啰。”六月的一天中午,我哥打来电话。电话里弥散着大红菌诱人的芳香。


“好呢,我们一定回去。谢谢哥!”


对于一个嗜菌如命的食客来说,没有什么比听到这样的好消息更令人兴奋。我每年吃不到几顿大红菌,似乎有一种愧疚感。一碗彤红香甜的大红菌汤喝下去,熨平味蕾的褶皱,乡愁全无。一股作为云南人的幸福感瞬间涌上心头。


我的故乡大荒地,深藏于普洱茶乡的大山旮旯。它是一个依山梁而建的山寨。因为以前这里是一块大的荒地而得名。通过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千万工程的实施,故乡的面貌日新月异。近看故乡,她像一幅画,流光溢彩,山清水秀、菌香氤氲、风光秀丽;眺望故乡,她像一把交椅,福泰安然,屋舍俨然、炊烟袅袅、云雾飘渺。


故乡是一封家书,情长纸短间悉数着我的牵挂。故乡是一杯普洱茶,橙黄透亮间沉淀着梦想。故乡是一朵大红菌,彤红胭脂美化了它的容颜。    


在雨水的滋润下,每年六月故乡开启捡菌、吃菌模式,令外人羡慕不已。一朵朵胭脂般彤红的大红菌遍布山野。它们美化了故乡靓丽的容颜,续写着捡菌、食菌的故事。


故乡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生物多样性丰富,食用野生菌分布广泛,可食用菌类多达五六十余类七八十余种。木耳、白参、树花、灵芝、大红菌、羊肝菌、奶浆菌、青头菌、干巴菌、鸡油菌、碓窝菌、鸡枞菌、玉麻菌、马勃菌、麻栗窝菌、蚂蚁谷堆菌、荞粑粑菌……应有尽有。野生菌成为故乡重要的林下资源之一,成了村民增收的经济支柱。



在野生菌王国里,大红菌堪称菌中之王,名扬四海。它以鲜红的外表和独特的美味征服了广大食客。它不仅味道鲜美,经常食用具有补血健体、护肤美颜、防癌抗癌、增强肌体免疫力、延缓衰老等功效。近年来国内外野生菌市场格外火暴,大红菌供不应求。


离我们家四五公里远,有一座大山叫大尖山,海拔一千余米,是名副其实的大红菌山。我哥从我父亲那儿得到真传,记住了那里的大红菌窝,多达几十窝。去年暑假,我随哥去那儿捡过几回大红菌。


我哥说:“大红菌和鸡枞一样也有菌窝,但它不会发出香味,捡到它完全靠记忆和运气。”他能根据雨水好坏和节令判断出当年出大红菌的准确时间,八九不离十。能保证这时捡到的大红菌戴着包头,还没有完全开放,新鲜靓丽,是名副其实的标菇。


哥哥掐准时机,我们不慌不忙前往大尖山。不出所料,一窝窝、一朵朵大红菌像情窦初开的哈尼姑娘,戴着鲜红的帽子,露出红彤彤的笑脸,风仪玉立,笑盈盈地向我们招手,把它们对夏的感慨和秋的向往火热地书写在大地上,收割着我们贪婪的目光。它们仿佛在说,“有福之人不用忙,没福之人愁断肠。”有的帽檐平头,露出洁白迷人的大腿和腰肢,风情万种;有的双眸紧蹙,不停地张望。一朵朵大红菌像人工撒在大山里长出来一样。那种心情无法言语。只能说,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捡大红菌。


我们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拔出来,刮去土,像放婴儿入睡般把它们装进背箩里。


“这儿有一窝!”我惊喜道,“那儿还有一窝!”


“千人有千份,万人有万份。大尖山是菌窝,什么菌子都会出,多着呢,慢慢找。”我哥说道,“我们这儿的大红菌有三四种,鲜红脆嫩,掰开根部有暗褐色条纹的是上好的大红菌,其余有二红菌、三红菌、四红菌,味道相差不大。只要你记住它们的形状和生长习性,今年出过的地方,明年一定会出,并且一年会出两三拨。”


按照王家的独门绝技,我们果然捡到不少大红菌,背箩都装满了,像奶浆菌、青头菌、鸡油菌、碓窝菌、马勃菌等杂菌只能说拜拜了。我们满载而归,寨子里的人见了,都说我们有福气。我听了,心里美滋滋的。



每次,我哥总会分一部分大红菌给邻居,说:“敢吃的吃,不敢吃的不勉强,只要煮得透,一般不会有问题。”


“豆豉煮汤莫嫌丑,大红菌煮腊笙香又甜。”在故乡,吃大红菌就像是在自家的菜园里掐菜一般,但要把它烹饪成鲜香爽口的佳肴也不简单,因为它需要有配头。一般,人们捡来大红菌洗干净后煮食,放点猪油、盐巴、大蒜,味道鲜美,是一道大菜。我们家每年都要腌制腊笙,且等大红菌上市后才开坛。大红菌煮腊笙那是顶配,比煮拢鸡肉味道要好上百倍,香甜爽口、没齿难忘。


我们把大红菌洗好后,哥哥打开腊骨笙坛,从坛子里捞出腊骨笙放入罗锅里煮。不一会整个厨房腊笙飘香。等到腊笙煮透,嫂子再把洗好的大红菌放入罗锅里,半个小时左右,整个厨房腊笙、大红菌飘香,垂涎三尺。农村人的生活生态、简单而又韵味无穷。那种香甜可口的美味至今还在舌尖回味。只能说,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食大红菌。


我哥说,现在那儿仍然是菌窝,每年不知道要捡多少吨大红菌,但捡的人越来越多,僧多粥少啰。晚上两三点钟,人们就打着电筒去捡大红菌,像找宝一样,整座山电筒光闪烁,野鸡、白鹇四处惊飞。有些人甚至天还未黑尽就出发,到山上守土待菌,就怕别人霸占了他的菌窝。他们舍不得吃,拿去卖,每年增收好几万元。去年,有几家单靠捡大红菌卖,就卖得四五万元。如果烘烤后销售,收入更加客观。我们卖的没有,自己吃的捡得到。


前几天,我大表叔去捡大红菌,在菌窝里看到菌子还小,于是他坐下来想休息一下。因为太累了,一会儿就靠着一棵大树睡着了。等他醒来时,菌子被别人捡走了。


这是其它寨子的人的行为,本寨人不会做这种事。何况多数捡菌人心照不宣,只有少数急功近利者才会干这种缺德事。


为了更好地保护大红菌,保护山林主人的合法地位,有些村民小组的村规民约明确规定,哪家山上的大红菌归哪家所有,别人不得去捡。这样不仅规范了村民的行为习惯,而且有效地保护了大红菌的生长发育过程,让其生生不息。


类似这种因菌子而发生的故事时有耳闻。去年,邻村有个大叔捡到不少大红菌。因为煮吃不完,也懒得拿去卖,于是他把大红菌洗干净后直接拌入盐巴、辣椒、花椒腌在罐子里,三天后开吃发生中毒。幸好送医及时,花费上万元钱总算捡回了一条命。



我只听说过大红菌可以煮着吃,并且要煮熟、煮透,没有听说过生腌吃大红菌的。我只知道、吃过腌制的辣菌、马勃菌等,味道确实鲜美。前提是务必把它们煮熟了再腌制,否则禁止食用。他这种生腌大红菌吃是拿自己的生命在开玩笑。


捡菌、吃菌是云南人特有的生活方式,也是云南人的福气。野生菌因富含多种营养成分、防病抗病、增强肌体抵抗力,深受广大食客喜爱。我们在捡菌、吃菌的同时,一定要万分慎重,不熟悉、未吃过的菌子最好不要捡,更不能食用。


大红菌是一类大型菌根真菌,是一种十分珍稀的食用野生菌。它的生长期只有短短几个月,但营养丰富,弥足珍贵。它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纯天然保健食用菌,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由于它营养丰富,据说在江浙、广东等地,当地产妇坐月子必须进补大红菌。我有一位表姐远嫁浙江,每年都要从故乡网购不少大红菌,一是自己食用,二是馈赠亲朋好友。她说他们那儿大红菌价格比我们这儿要昂贵得多,还是网购的好。有客商直接到故乡收购大红菌,它们甚至走出国门,远销东南亚、欧洲等地。


因为大红菌,所以有爱;因为有爱,所以怀恋;因为怀恋,所以幸福。


作者简介

王忠 ,男,哈尼族,笔名茶都王子,宁洱黎明人,宁洱县德安乡中心学校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普洱市作家协会会员,宁洱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在《时代风采》《云南教育》《云南日报》《云南科技报》《大观周刊•普洱文旅》《曲靖日报》《普洱日报》《太阳河》《古今普洱》《普洱教育》《普洱文苑》等报刊杂志媒体发表诗文作品80余万字,与文友合出过散文、小说集《穿过记忆的门》,出版过个人散文集《心语心愿》等。其作品获国家省市县不同级别奖励。

在本公众号发布的作品,【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刊出后不删稿,敬请作者前往关注并收阅!


征稿专栏(点击下方链接,查阅征稿通知)

第7届《中国当代散文精选》300篇征文大赛征稿通知

投稿邮箱:bhsx08@sina.com

截稿日期:2025年2月10日


第六届“长江杯”中国当代汉诗精选大赛暨首届“长江之声”诗歌朗诵征稿大赛

投稿邮箱:hrwxj06@sina.com

 ——感谢阅读——

(图来源网络,版权归原创所有,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国际诗歌网:http://www.gjsgxh.com



  学 术 顾 问:周  明    丁一    李洪华   冰耘    韩  英

  会         长:沈裕慎

  常务副会长: 吴  昉
  副  会   长:袁仲权    曹 平     潘颂德
  秘   书   长:戴三星    李   平 


  编委会成员:

  沈裕慎    戴三星    李    平    梁全义  


  国际诗歌网总编:丁红梅
  执行编辑:周嘉琪  
  法律顾问:戴    斌
  联系电话:010—56140133



 欢迎  投稿      


投稿邮箱:bhsx08@sina.com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国际诗歌网
欢迎投稿 小说、散文、诗歌、书画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