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民粹的,都知道有个司马南,熟悉A股的,都知道曾有个李大霄。
网络上,总是有这些人物,莫名其妙在媒体上拥有安全的发声渠道,有巨大的关注度,但也时常因为发表很极端和奇怪的言论,成为网络上的笑柄。
看司马南在大街上找人握手被路人嫌弃,代言商品被用户抵制,就知道他们也算是名副其实的臭名远扬。
不过被骂后笑笑一转身,他们还是会成为很多媒体或企业的座上宾。
不止中国是这样。
美国有个经济学家叫鲁宾尼(Nouriel Roubini),就是上个月预言川普上台美国经济就会滞涨的那个,他其实常常宣称哪里哪里的经济会崩溃,会失控,并得了个江湖诨名叫“末日博士”。
他词汇量估计不多,崩溃可能是他最喜欢用的词了。
他还有另一个出名的言论,就是持续唱空比特币十年,从比特币几百美元一直唱衰到现在差不多十万美元了。
每次比特币一跌,他就洋洋得意说自己判断从来没错,等待暴跌吧,比特币迟早归零。但是过段时间比特币又涨,他就会在这个问题上避而不谈,开始高调谈其他话题去了,比如川普会导致滞涨什么的。
这和A股那些财经专家像极了,和那些房产专家也像极了。
和司马南之流一样,鲁宾尼一错再错,但也是却丝毫不影响他媒体宠儿的地位。
每次出文章,不但主流媒体报刊会刊载,还会被翻译成各国文字流传,并且时常出席各种高峰论坛做报告。
为什么世界会是这样的呢?
万变不离其宗,且不论中国有没有真正的媒体,就算是彭博这样的专业媒体,他们向来也不是以提供客观和精准的观点和资讯作为经营目标的,媒体需要生存,当然是需要吸引到注意力,也就是流量,给读者和观众以娱乐,哗众取宠,才是他们安身立命所在。
立场不够极端是吸引不到注意力的。
像经济和国际争端这一类话题,背后都是很复杂的学问,你要是想保持客观和专业度,那就要拥有很多专业背景和知识,讲述起来,也要分析很多不同的角度,且因为过于复杂,决定因素很多,最终也不能给出很确定的结论,要是都这么做媒体,那读者和观众看着看着就睡着了。
在网络时代,估计点开都懒得点。
没有注意力,那媒体的存在意义是什么?
任何一个涉及到观点的讨论都是这样的,媒体负责推波助澜,一边是悲观派,一边是乐观派,两边都会有一些代表人物,就像一边是张维迎,一边是张维为,虽然名字差不多,但是观点南辕北辙,专业度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有知识背景的听张维迎,听不太懂专业的就看张维为,不妨碍双方都有大量的支持者,两边的支持者常年花费很多时间在相互攻击之上,制造出了很多流量。
所以对错从来不重要,媒体要做的话题是, 够不够极端,够不够话题度,够不够简单直白。
制造极端对立,才是做媒体的刚性需求。流量密码就在这里。
当然,有些国家的环境特殊一点,极端也要讲基本法,某些极端是不能说的,要在安全区里极端。
像司马南一样极端爱国没事,反之不行,像当年李大霄那样极端看好A股没什么大事,反之不行。
鲁宾尼如果到美国之外的另一个大国发展,估计就要改掉他喜欢说崩溃这个词的毛病。
2024.11.29被删除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