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网络
和姥姥聊人生
●张治华(北京)
这几年一直想写写姥姥——这个在我心目中像“阿廖莎的外婆”一样勤劳善良的中国老人。她是一个平凡的人,也代表着不平凡的一代人——一代在旧社会出生颠沛、在新中国成家立家、在新时代乐享天年的人。
前不久休假,专门回家看望姥姥,也和姥姥聊了聊她那了不起的人生。
之前都不知道姥姥叫程广爱。一九三四年出生的她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因为家里养不活四个孩子,一个弟弟和妹妹很小就送人了。一九四二年“河南大饥荒”,九岁的姥姥在逃荒路上也被送了人,两年后又接回来,但送人的弟弟和妹妹再也没有了音讯。
一九五一年,十七岁的姥姥从李庄嫁到了三公里外的大刘庄。年轻的姥姥、姥爷和新中国的每个人一样看到了奔头,耕耘着希望。两年后大舅出生,为了保卫新中国和幸福的小家庭,姥姥、姥爷给他取名“保卫”,姥姥也就从大家口中的“程广爱”变成了“保卫妈”。
那时候农村没什么避孕措施,从二十一岁到三十七岁,姥姥又先后生下三男四女,长达十八年的生育期,使姥姥的性格特征始终闪烁着母性的光辉。我和姥姥算了算,八个家庭加上姥姥,现在是八十六口人。我伸出大拇指说,姥姥,你真厉害!她幸福地应着,人多,好啊!
人多有人多的好处,也有人多的烦恼。好处是,大的抱小的,小的穿大的,养活不成问题;烦恼是,结婚办事一件挨着一件,本就不富裕的家更是喘不过气来。一九七五年大舅结婚,虽然婚礼在部队上办了,但村里的婚房总得自己盖。就这样,姥姥、姥爷先后给三个舅舅盖了砖瓦房,给妈和三个姨妈置办了嫁妆,儿女们的终身大事一件件有了着落。
一九九一年得肺病的姥爷永远离开了我们,把五亩地和给四舅娶妻盖房这个最难的任务留给了姥姥。之所以说四舅的事最难,是因为他小时候得脑膜炎留下了后遗症,脑子不太灵光,只能干一些粗笨的力气活。
逆境能锤炼造就一个人,无论男女,不分年龄。
生活多了一分艰辛,五十七岁的姥姥却又长了一丝力气,意志更加坚定,甚至还平添了几许聪明。骑三轮车、打农药等以前不会的生活生产技能也一项项解锁。农忙时,她领着四舅浇地、收割;农闲时,她锄地拔草,四舅打工挣钱。两年后,姥姥给四舅找了一个条件相当的媳妇,并领着这个小家一起过日子。二〇一一年,姥姥七十七岁时终于给四舅一家也盖起了新房。
我问姥姥,难不难?姥姥平静地说,生活的甜都是打苦里来的。恁四舅小时候医疗条件差,能活下来算是捡了一条命。领着他把事办好也是我的命。当父母的都要把孩子们的事办好,没有啥难不难的。
看姥姥有些沉重,我便又聊起了她开心的事——当知客。在河南农村,遇到婚丧嫁娶,主家都要找两三个德高望重、懂礼数的人做知客,帮着主家张罗。姥姥常被人请去当知客,红事白事都有。印象中,这种场合,姥姥收拾得特别干净利落,对该办的事胸有成竹,跑前忙后,像一个总指挥。姥姥接过话说,当知客首先得有一个好名声,恁姥爷是老党员,孩子们不偷不抢都正义,咱家在这前街后街没有孬名。
冬日暖阳,和姥姥的聊天格外温暖。午饭后,趁着气温高,七十岁的妈给姥姥洗头洗脚,姥姥满面红光,在阳光照射下更显精神矍铄。
分别时,姥姥坚持要送我们到门口。妈说,让妈送吧,再送我们十年八年。姥姥笑着说,对!好日子我得多过几年。
授权书
本人张治华,原创作品《和姥姥聊人生》,授权“天府散文”平台独家首发。
点击标题同步阅读作者其他部分文章:
●作者简介●
张治华 军旅喜文人,偶有作品《那些年冬至的“外卖”扁食》《成长的代价沉甸甸》《春天的味道》《写给父亲的散文诗》《朵爸的幸福》《人生如面饧出状态》等见诸报端。
投稿须知
投稿者须关注本平台。本平台坚持原创首发,请勿一稿多投或投已在其它公众平台发过的文章,严禁抄袭剽窃,文责自负。每篇(首)文章(诗词)正文不得少于300字,并附100字以内的作者简介和一张个人生活照片(照片用邮箱附件),一律投递到下列邮箱;同时加总编(HHDK9999)和编审微信,便于联系和进行文字校对。
投稿邮箱:
906117771@qq.com
564107595@qq.com
投稿微信:
906117771
18349819616
《天府散文》编委成员
总 编:胡大奎
主 编:唐明霞
审 稿:周联合 冯建华
编 委:张小明 李红军 梁有劳
◆向下扎根★向上提升◆
▼点击“阅读原文”欣赏更多精彩
点亮“在看”让世界知道您的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