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系列 七)
《挥手之间》是中国革命史上的著名摄影作品,摄于1945年8月28日,即毛泽东即将赴重庆谈判,在延安与群众告别时。
在大连第二十中学读书时,陈静斐老师的公开课《挥手之间》让我至今想起来备受鼓舞。记得在二十中学二楼的大礼堂里,陈静斐老师站在高高的讲台上,端庄雍容,面带微笑。我们坐在地板上,目不转睛注视着她。她优美的声音时高时低,抑扬顿挫,富有情感,一下子把我们拉到当年延安机场,仿佛身临其境。
1945年8月28日,延安东门外机场,一千多位送行的人们带着复杂的心情依依惜别“一身心系天下安危”的毛泽东。周恩来给毛泽东送来考克帽,并解释道:“主席把考克帽拿在手中,稍有挥动,显示出来则是扭转乾坤的力量。”毛泽东掂掂这顶礼帽,脸上露出笑容,高兴地对周恩来说:“你想得周到得体。我们到重庆,展示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形象,显示出解放区万众一心、无所畏惧的力量。挥动考克帽,显示我们力量。这顶帽子,我戴了。”
著名作家方纪曾描述:“主席伟岸的身形,站在飞机舱口,坚定的目光,望着送行的人群,宽大的手掌,举起他那顶深灰色的盔式帽。举得很慢很慢,像是在举一件十分沉重的东西,一点一点的,一点一点的,等到举过头顶,忽然用力一挥,便停在空中,一动不动了。主席的这个动作给全体在场的人以极其深刻的印象。这像是表明了一种思索的过程,作出了断然的决定。主席完全明白当时人们的心情,而用自己的动作把这种心情表达出来。这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性的动作,概括了历史转折时期领袖、同志、战友和广大群众之间的无间的亲密,他们无比的决心和无上的英勇。”
陈静斐老师无比动情地讲述:“请感谢我们的摄影师吧,他为人们留下了这刹那间的永久的形象,这无比鲜明的历史的纪录。正是这挥手之间表明了一种深刻的历史过程,表现了主席的伟大性格……”
飞机的发动机响了,螺旋桨转动起来。随着这声音,人们的心猛烈地跳动起来,眼睛一刻也不离开这架就要起飞的飞机……
主席的面容出现在飞机窗口,人们又一次涌上去,拼命地挥手。主席把手放在机窗的玻璃上,手指无声地弯动。直到飞机转了弯,奔上跑道,升到空中,在头顶上盘旋,向南飞去,人们还是仰着头,目光越过宝塔山上的塔顶,望着南方的天空,久久地不肯离去……
有时候,一个时代远去了,但我们仍然会被那个时代特有的思想所打动。方纪的《挥手之间》文章所写的是重大事件,描写的是宏大的场面,又置于广阔的历史背景之下。“挥手”既意味着告别,又意味着新的征程的开始。
重庆谈判后,毛泽东回到延安所作《关于重庆谈判》的专题报告,报告回顾了长达43天的谈判过程和结果,针对世界潮流给出的中国革命“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的总体判断在相当程度上回应了他本人果敢抉择的英明正确。
这里还涉及到中学另一篇课文《沁园春.雪》,这首词创作时间,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是1936年2月,毛泽东等率领红军东征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踏雪沿官道山行军,在山西省石楼县留村写下了著名诗篇《沁园春·雪》;另一说是1936年2月,毛泽东率红军抗日来到西北高原。在陕西省清涧县高杰村附近写下壮丽的《沁园春·雪》。
无论在哪创作都已经不太重要,关键是在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把自己创作的《沁园春·雪》送给了辛亥前辈柳亚子,以傲视群雄的气概再次令蒋介石“深受刺激”。后来还发表于1945年11月14日重庆《新民报晚刊》。据说当时蒋找一堆御用文人写诗词,试图在风头上压过《沁园春·雪》,可是那些文人写一堆被蒋介石称为“从棺材里发出来的腐臭味的”诗,根本上不了台面。
一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蒋以及他的文人们猜测了许久许久。